一八七九年九月月圓的那天,是當年的中秋。山西全省的秀才,匯聚到省城。這些那個時代的精英,社會的柱石,國家的棟梁,或抱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宏偉抱負,或懷着暮登天子堂,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的個人野心,來參加所謂的鄉試。雖然大旱之年,應考人數不及往年為多,也還是有六七千人。
要說那個時候考試,還真不容易。考生要被鎖在一個一個小隔間裡,一關就是三天。想當年咱們考大學那會兒,也是考三天,一天兩門,每門兩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等。那考下來也累得夠嗆。想這些秀才們一考就是三天三夜,其辛苦可想而知。
但今天這些山西考場的秀才們走出考場的時候,雖然也是面露倦容,疲憊不堪,但是,走出考場所遇到的一件新鮮事,讓所有考生們頗為新奇了一陣。
原來,當考生步出考場,在考場出口處,站着幾位穿着中國服裝的外國人,向每個考生的手中塞着一個書包。書包不大,打開一看,是一本書卷,書卷裡面,夾着一張紙條,上面四個大字,非常醒目:“懸賞徵文”。
且先不說正文內容,那獎金數目,卻不由自主地吸引了秀才們的眼光:
上書:獎金四等,一等獎金紋銀30兩,二等獎金紋銀20兩,三等獎金紋銀15兩,四等獎金紋銀10兩。
要知道,這30兩紋銀,在當時不是個小數。據說,要是當時有廳局級的名目的話,其年薪不過45兩。30兩紋銀足足是一個中等之家的年收入。
那麼,所賞為何呢? 自然是文章。那麼,什麼樣的文章這麼值錢呢?
單張的背後,有詳細的徵文說明:
“為布告事:
為使天國之道,使眾人明白,鄙人決意設題六道,徵文六篇。敬請山西全省碩學通儒,發揮宏論,惠賜佳作。附上書卷,以供參考。”
而下面,是六道題目。
欲知六道得人之題為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