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猶太智慧,首先要理解第二聖殿,確切地說,是理解第二聖殿的毀滅;而要理解猶太智慧何以在這毀滅之火中涅磐,則需要了解那個時代的猶太精神領袖——約哈南•本•扎卡伊。
第二聖殿存在五百多年,是當時猶太生活的絕對核心。猶太人的宗教、政治、經濟、司法、社會等所有活動幾乎都圍繞着聖殿來進行。每天,大批的猶太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朝聖、獻祭、進貢。按猶太教規定,猶太人每年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要帶到耶路撒冷消費,由此在聖殿附近建起了繁榮的經濟活動。在那些年代裡,聖殿便是猶太人的名副其實的寶庫,不僅聚斂了大批珍寶財富,而且其建築本身便是無價之寶——它不僅輝煌壯麗,一塊基石便可重至100餘噸,而且固若金湯,從外到內有三道城堡式的防禦系統。當然,考慮到當時的信徒相信上帝就以神光的形式住在中心的至聖所里,應該說那些系統甚至顯得有些多慮,說到底,誰又有膽子在上帝的家門口惹是生非呢?
然而,在公元70年,這座看起來萬無一失的寶庫被趕來鎮壓猶太大起義的羅馬軍團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
可以理解,這場大火在猶太人心靈上引起的震撼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在其後的近百年時間裡,他們一直以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比較難理解的是,按照拉比猶太教的說法,這場大火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有能力制止這場災難的人便是上文說到的約哈南•本•扎卡伊。按照猶太人的傳奇,他本來就不贊成那些激進派的起義主張——羅馬帝國正在鼎盛時代,羅馬軍團打遍地中海沿岸無敵手,以猶太人的實力,造反無異於以卵擊石。後來戰局的發展證實了他的擔憂,短短的兩三年間聖地便幾乎全境陷落,只剩個圍困中的耶路撒冷在殊死抵抗。本•扎卡伊見城中彈盡糧絕,百姓以草灰拌水充飢,知大勢已去,便命弟子將自己裝入棺木,以送葬為名逃出圍城,前往羅馬軍營。
這一年(公元69年)正是羅馬歷史上的“四帝之年”,一年出了四個皇帝,三個自殺,各地軍事統帥都在忙於合縱連橫,有野心的不在少數。本•扎卡伊大概揣摩了維斯帕先的心理,預言他不久將稱帝。果然,不久東方羅馬各軍團聯推維斯帕先稱帝,回羅馬爭奪帝位。維斯帕先興高采烈,便賜給本•扎卡伊提條件的資格,許諾耶路撒冷城破之後,可以照本•扎卡伊的三個條件辦。本•扎卡伊提出的條件是:保護雅夫內地區及當地的猶太教賢哲學者。保護大衛王后裔迦瑪列家族。給體弱病危的學者拉比撒督該找一個醫生。
說起來這位拉比撒督該之所以病危,乃是因為他老先生為了不讓聖殿被毀、為了勸上帝回心轉意而齋戒四十年所引起的。如今本•扎卡伊有機會向羅馬人提條件,卻寧願拯救絕食的拉比撒督該,而不肯拯救他為之絕食的聖殿,道理何在?何況本•扎卡伊有機會提三個條件,只要拿出一條就可以救下聖殿不被焚毀。難道以聖殿之尊,不值得本•扎卡伊拿出三分之一的努力來拯救嗎?
據說聖殿被毀之後的某一年,本•扎卡伊與其弟子拉比約書亞途徑廢墟。拉比約書亞念及猶太人的懺悔之地被毀,從此斷絕了天人之路,不禁大放悲聲。本•扎卡伊勸他說:“懺悔之道有過於此者,躬行仁善是也,恰如《聖經》說:吾喜仁善,不喜祭祀;喜人識神,勝於燔祭。”
聖殿裡的祭祀,基本方法就是在祭壇上焚燒,無論是祭祀還是燔祭,都是些一把火就能燒乾淨的東西。而仁愛和對神的理解(猶太教里智慧的代名詞)則是無論多少烈火都燒不掉的。本•扎卡伊的傑出之處,在於他明白這聖殿跟那裡邊的祭品沒多少區別,也不過是一把火就能燒乾淨的東西,算不上真正的財富。所以他寧可救下一個病危的學者,卻不肯去救聖殿。聖殿被毀之後,他帶着這批學者創建了雅夫內經學院,開創了猶太教的智慧之學,奠定了流散中的拉比猶太教千年不敗的根基。而這根基的起點便是:燒不掉的方為財富!
本•扎卡伊傳奇的歷史真實性大可質疑,但猶太人在聖殿毀滅中所體悟出的道理卻是真實的;同樣真實的還有這場滅頂之災的起因:羅馬昏君尼祿因為缺錢花,命令猶太地區的行政長官弗洛盧斯去聖殿強收錢財。聖地遭到褻瀆的猶太人戲辱了他;弗洛盧斯惱羞成怒,遂大開殺戒。羅馬君臣的昏庸殘暴自不待言,但換個角度看,放着聖殿這樣一個聚寶盆,尼祿不來搶,遲早會有別人來搶。這是燒得掉的財富的根本問題之一,只要財富在,總會有人想着來燒。
張平 2011年1月7日 於特拉維夫
原載《中國企業家》雜誌2011年第01期並授權其網站登載,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