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基督徒信仰心路的分享。
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說過這樣一段名言:“7:18 我知道在我裡面,就是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 7:19 所以我願意行的善,我沒有去行;我不願意作的惡,我倒去作了。 7:20 我若作自己不願意作的事,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裡面的罪作的。 7:21 因此,我發現了一個律,就是我想向善的時候,惡就在我裡面出現。 7:22
按着我裡面的人來說,我是喜歡神的律, 7:23 但我發覺肢體中另有一個律,和我心中的律爭戰,把我擄去附從肢體中的罪律。”
在我個人信主15年的屬靈經歷中體會到這段經句是不但是一個基督徒的心靈掙扎的真實寫照,更是一個基督徒真正的信仰旅程開始的標誌。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上帝有上帝的美意,所以我們不能排除說會有某個靈命成熟的弟兄姐妹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內心掙扎。不過一般來說如果某位基督徒聲稱他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心思意念和言行與自己的信仰有所衝突,那麼如果他的言行不能確實地表現出這一點來的話,恐怕他的信仰還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論信仰或文化信仰的階段上。如果有傳道人告訴大家他已經不再經歷這樣的掙扎,那麼如果他的言行不能確實地表現出這一點來,恐怕他本人的靈命的成熟還有待進深。
這裡要注意的一點是,保羅在這裡7:18到7:20所說的都是“願望”與行為之間的衝突,而第7:21到7:23談到了內心的善與惡的衝突。我查了幾個不同的版本發現中文版的上述經句中的“心”在英文版里通常譯為“mind”。我不懂希臘文,所以不知保羅的原文是怎麼講的,不過中英文的這兩種譯法雖然基本意思一樣,但是在深層的語義上似乎有些微妙的不同。英文中的“mind”雖有“思想”的意思,但帶有較強的“意願”的意思(比如“would you mind”就是“你是否介意”的意思);相比之下,中文的“心”雖有“心願”的意思則更具有具體的心思意念的色彩。
這兩者的差別在於“願望”與我們常說的“心思意念”之間還存在着差別。也就是說,如果把mind解釋為“意願”,上面的經句中從7:21到7:23所講的與7:18到7:20所講的就非常自然地連貫了起來。因為聖經其實教導我們說人的言行是發自內心的。所羅門在《箴言》4:23中說道:“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所以在願望與行為的衝突之間還會有一個願望與心思意念之間的衝突。而中文版的7:23中的“心”容易使人把願望與心思意念之間的區別模糊掉,從而忽略了願望與心思意念之間的衝突。中英文版在《羅馬書》7:23中的這一用詞上的微妙差別對於基督徒的實際信仰生活或許會有所影響,不知這裡的弟兄姐妹在平日聽道或自己讀聖經時有沒有注意到這裡其實可能包含着“願望”與心思意念之間的衝突的意思。
我之所以在這裡強調“願望”與行為的衝突和“願望”與心思意念的衝突的區別和關係是因為這一區別和關聯對於我個人的信仰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基於我個人的信仰人生經歷我從保羅的上述經句中所體會到的是他在信主的願望與心思意念之間的衝突之間的掙扎,而這樣的掙扎導致了他在信主的願望與自己的言行之間的衝突的掙扎。而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體會是因為對於我個人的信仰生活來說,我每日掙扎於其中的主要不是行為上的罪或言論上的罪與信主的願望之間的衝突,而更多的是心思意念上的罪與信主的願望之間的衝突。當一個人還主要滿足於信主的承諾與自己的言行表現之間的一致而不是在自己信主的願望與自己的心思意念的罪之間的掙扎的時候,或許他還處於靈命成長的非常初級的階段。而對於一個已經經歷了相當的靈命歷程和成長的基督徒來說,他在信主的願望與心思意念之間的掙扎可能會使他象保羅在《羅馬書》7:24中所說的那樣感覺“我這個人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
在經歷了這樣的掙扎之後,或許就更能體會保羅接下來在《羅馬書》7:25中所表達的感恩:“感謝神,借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
不過,這裡再多一點分享---一點關於軟弱的分享。我本人對保羅在《羅馬書》7:25中的感恩的體會是現實加看到的希望,而且更多的是看到的希望。這是因為雖然在生活中常常能夠體會到這種來自主耶穌基督的救贖的恩典所帶來的從罪中的解脫,但是我個人仍然生活在上述的那種掙扎之中。而且如果靈命極為成熟且滿有智慧的保羅都在掙扎之中的話,我恐怕也只有當回歸天國時才能徹底從那種掙扎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