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第七章說人被罪轄制在律法下的無奈。第八章說靠着信就得以被稱義,因為聖靈在耶穌基督里釋放了我們。後面第九章是救恩的金項鍊,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注意這裡不是“誰能控告神所預定的人呢?”)誰能定他們的罪呢?給信徒一個確據。下面就是保羅為因信稱義的辯護。保羅是要闡明關於揀選,神有完全的主權。他設定(預定)信的人有永生,而不是行為好的有永生,也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受割禮的所謂的選民就有永生。這裡的揀選不是揀選張三李四,這裡的揀選是有一個原則的,信就被揀選,就有永生。對那些以自己行為為傲的人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10:3)。所以,保羅在說完神揀選雅各不揀選以掃後引用舊約的話“我要伶憫誰,就伶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9:15)”堵這些人的嘴。因為雅各和以掃還沒有出生,自然還沒有惡行。他的結論不是神不知為何就要揀選雅各這個人。他的結論是救恩跟人的行為無關。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作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羅9:11)。他這裡僅僅是強調神揀選的主權,怎麼揀選我說了算。
神揀選雅各豈是無緣無故的?雖然雅各人品不怎麼樣,但是他以神為神。以掃就為了一碗紅豆湯而看輕了神的祝福。神沒有揀選人們眼中似乎很憨厚樸實的以掃卻揀選了鬼詐的雅各,原因是雅各信,以掃不信。
【這裡的 emphasis 是不止沒有行為,連信心都還沒有,神已經做了揀選(預定)。】
揀選和預定是不能隨便互換的。這裡強調神揀選誰跟他的行為無關,比如雅各狡詐。沒提信心不等於強調沒有信心神就已經做了揀選(預定)。揀選絕不是無緣無故的沒有標準的。那個不叫揀選,叫隨機的拿。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作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注意不是預定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注意這裡沒有“也不在乎人的信心”),乃在乎召人的主(羅9:11)。保羅強調跟人的行為無關,跟呼召人的主有關。怎麼呼召的?信的人有永生。
【如果是條件預定,神不可能在雅各“以神為神”之前就說:“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
神預知雅各的敬虔(注意,不是預定了雅各的敬虔),神因此喜悅他有什麼問題嗎?為什麼神不可能在雅各的敬虔表現出來以前說這話呢?再者說了,創25章里關於雙子的出生神沒有說這段話。這段話是在瑪拉基書裡說的。
【“條件預定”重點在預定 condition,condition 被 meet 之間是沒有所謂“條件預定”的。這裡的經文卻明明地教導特別預定(預定人,不是預定條件)。】
我沒讀出來明確的特別的預定。我不認為這裡是預定,這裡其實也就是個預言。所以,無所謂條件不條件。我拿雅各的敬虔說事只是說神喜悅雅各不是無緣無故的。要不然神真是喜怒無常了。
【Once again, 這裡的重心在於“揀選”。神要愚拙的,不要有智慧的,這裡面有主權的伸張。如果神設下“條件預定”,那麼神要選愚拙的還是智慧的,決定權就在人手裡(“信的”和“愚拙的”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集)。也就是說,如果信的是智慧的,神就只能選智慧的;如果信的是強壯的,神就只能選強壯的,沒有所謂的“神卻揀選了……,叫……羞愧”。這段經文也完全應該改成“神卻揀選了那信的,叫不信的羞愧”。】1Co 1: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Co 1:18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1Co 1:19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看你這裡的討論,愚拙和智慧似乎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定義一樣,因為你還說什麼兩者的交集。我覺得所謂的愚拙和智慧指的是下面經文(其實是林前1:27-29的前面)說的愚拙和智慧。這裡信的人就是“愚拙的”。
【這段經文的主旨在:預先所知道的人=預先所定下的人=召來的人=稱為義的人=得榮耀的人“被召多,選上少”完全是另一個 context,應該分開處理,不能說這裡的“召”跟那邊的“召”都用了“召”,所以就是同一批人。】
救恩的金項鍊強調的是主必保守那信他的人。我拿“蒙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說事兒是指出金項鍊里為了語氣的連貫,中間省略了一些東西。並不是蒙召的人都會得榮耀。那蒙召了來的,又與聖靈有份的(希6:4-6),還有可能失去救恩呢。
舉例:科大校長到一個中學做招生宣傳“特招到我們學校來的,都給安排在一個少年天才班裡,給他們開小灶,他們要接受特別語言培訓,最後安排他們到國外進修”。這段話裡面的開小灶,語言培訓,出國進修也是一個金鎖鏈。做完一項就做下一項。是不是最後所有特招的人都出國了?不一定。他說謊了嗎?沒有。這是學校的培養計劃。每一個上科大少年班的同學都有希望出國。至於中間有因為肝炎或者神經衰弱被退學的有必要提嗎?要是說的滴水不漏的那話的連貫性就不好了。所以,這個救恩的金鎖鏈要按鬱金香那麼解釋的話還需要有更多經文支持,因為經文可以解釋成這樣也可以解釋成那樣,需要更多的明確經文支持。畢竟有“蒙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這樣明確的經文在這裡。還有希伯來書6:2-6節這麼明確的經文。如果沒有鬱金香的預設,你說說看兩個召的對象怎麼就不是同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