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和保羅同時宣布“我也是人”,更是為了讓方舟文化(教會文化)與大洪水前的世界文化(偉人文化)區別出來,免得教會也成為強暴之地和神傷之所。這個看見不僅讓我們小心名人見證,也讓我們小心所謂屬靈偉人、宗教巨人。因為這些話語習慣從根本上說不是基督教的,而是異教的。
聖經上最“敬虔的人”也許莫過於約瑟,他也宣布“我豈能代替神呢”。那你們,憑什麼用你們的神學的花朵和敬虔的枝葉代替神呢?對猶太人來說,偉人莫過於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所羅門和以利亞,但是聖經讓我們看見他們不過是人,那些人性非常生動、真實、有限、有罪,需要憐憫。沒有人偉大到可以用他的自傳或見證來教導人的程度,也沒有人偉大到他的要義等同於聖經的程度。
講章中也提到宋尚節及其傳記,我明白所要表達的。“我也是人”,最終的結局是將教會恢復為基督中心的教會,而讓一切人被邊緣化——離開基督,你什麼都不是;而即使你自以為是(真理或敬虔),也不過出於神的憐憫,有極為片段的領受。若人自我感動到進入舞台中心,你已經不再是基督徒了。異教徒會繼續苦毒和鵷鶵。“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余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
參考講章:
“三年使徒行傳”第四十課:我也是人(10:19-33)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62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