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走越远的《海外校园》
撒该
作为《海外校园》的老读者,更作为一名基督徒,目睹她这两年的变化,感到非常困惑。现在的《海外校园》已经成了文学小品,已经很少能从里面看见基督教的真理了。但这种局面,很多读者还是可以一直忍受的,毕竟每个人对真理有不同的见证吧。但第92期的海外校园读后,我们这里的弟兄姐妹感到非常震惊,特别是署名余杰的文章《生态危机源于信仰危机》,几乎已经公开宣扬异端了。
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对信仰真理缺乏基本的常识和装备,从本质上说,这仅仅是一篇“左派”指控“左派”的政论文章,出发点和我们的信仰就没有直接关系。现在福音在中国人中复兴,这样的文章会引起很大的误导。当然主要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作者这样的直线推论:首先,“生态危机源于信仰危机”,然后,信仰危机源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教会、基督徒和神学都龟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之中,拒绝对公共问题和敏感问题发言,放弃了在这个世界作光和盐的角色”。首先我不知道作者这样谈论,有什么样的圣经根据;其次,我不知道作者这样用全称判断控告所有教会和基督徒,有什么事实根据——作者到底了解多少教会、多少基督徒,多少神学?如果教会真的一直“龟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之中”,福音又是怎样传遍全球的,作者又是在哪个角落里归信的,而今天福音怎样又在中国奋兴的?
核心的问题是,生态和信仰之间,在圣经上根本不存在“充要”的因果关系。罪人和义人,信与不信(如佛教),都可能破坏生态,也可能保护生态。按自己的意思,把救恩真理缩小到某一政论主题,而且又将之结论强加于圣经和教会,这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基督徒的作光和盐,这在圣经上有特定的含义的,如果说关心环保就是做光作盐,潘岳先生比作者更是基督徒。我不是说基督徒就是要不关心环境,而是说基督徒所关心的重点在人的得救,而不借着基督,所有拯救方式都是旁门左道。教会的使命不在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而在将福音带给每一个灵魂。人们听信福音悔改得生命,可能会更多关心环境,但这并不是新生命的核心特征。什么是重生后光明之子,这在圣经上有很清楚的定义,但并没有直接说到“关爱大自然”。
是的,上帝在每个领域临在,但也不意味着上帝让每个信徒去把每个社会领域改造成天国,而是要把福音传遍地极。教会不是国家也不是社会。作者说:“神学对生态危机保持沉默。沉默意味着不负责任,意味着像约拿那样逃避上帝规定的职责”。不能这样私意解经。“约拿的神迹”有特别的预表(指向基督复活)不说,而且即使在旧约那里,约拿逃跑和生态责任也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圣经也教导人要关心世界,但从这个角度,可以从很多宗教和哲学典籍中找到根据,未必一定要利用圣经。特别不能接受的是作者这样的引经:“面对种种迫在眉睫的危机,神学家乃至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象昔日施洗约翰那样大声疾呼:‘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马太福音3:3)首先作者断章取义地引用圣经(马太福音3:3还有上半句被割掉了);其次,“约翰那样大声疾呼”和环保责任没有什么关系;最后,“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更和任何信徒没有关系,施洗约翰仅仅是为基督的预备,为应验先知的预言。要是今天基督徒真的都这样“大声疾呼”,基督教就真的成了邪教了,不知道有多少假基督要应声而到。
作者的“神学资源”首先是“美国历史学家林恩”,其实这位作者根本就是不信派,他所说的:“人类的生态由我们对自然与命运的信仰,即宗教来决定”,这口号不过是当代美国社会自然神论和存在主义思潮的代表而已。他所说的宗教,不是基督教。作者于是这样大胆的结论说:“圣经乃是上帝启示给人类第一本环保之书和生命之书,乃是一本阐释作为被造物的人类,与同样作为被造物的大自然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书”。圣经是神的话语,一个人这样空前绝后地定义圣经是渎神的。对传统教会来说,圣经是围绕基督耶稣展开的,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圣经是一本《环保之书》,无论在哪种意义上。作者又说,“这世界如此美好”,这是明显违背圣经对世界的看法的。人类犯罪以前,神的确看世界“是好的”,但堕落后的人类和世界一起伏在诅咒和审判之下,一直等基督的到来。这个不幸的局面根本不是从“启蒙运动”才开始的,也不是从希特勒才开始的,从亚当就开始了。作者除了熟悉一些政论名词实在对神学知之甚少。
作者给圣经下了个定义以后,又给人下这样的定义:“人类是上帝的管家”与“感恩的存在”。前者似乎有一点圣经根据,作者引证的是创世纪1:26节,“(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奇怪的是,连这句也断章取义,把最重要的两个字(“神说”)割掉了。然而更核心的问题是,人的这个形象,包括做管家的责任,在接下来的第三章里,已经因为犯罪而失丧了。这才是为什么基督要来,又要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根本原因。没有基督,人作什么“总经理”,不过就是做罪的奴仆。这篇文章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在于,没有一处提到基督,而作者自己成了人可以成为管家的中保。作者这样说:“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冲突呢?虽然伊甸园再也回不去了(这又不符合圣经),但人类应当将地球当作客旅中温馨而美丽的家园,而不是一处剑拔弩张的战场”。作者认为人类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违背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的。至于把地球当成家园,基督在天上预备的家园就徒然白费了,基督也徒然死了——他和我们一起在地上共建“温馨而美丽的家园”就足够了。其实圣经反复强调“地上”和“世界”的绝望状况,为的就是叫基督徒“不要爱世界”,实在不知道作者为何这样敌基督呢?
所谓人是“感恩的存在”,这个定义完全没有任何圣经根据,连“存在”这个词也是存在主义敌对圣经的发明。什么是人,罗马书第3章对亚当以后的人有清清楚楚的定义,可惜作者的人论和圣经完全针锋相对。要是人是“感恩的存在”,若“赞美和感恩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人起初不会犯罪,后来也不会钉主上十字架,基督也不用再来了。因为“通过感恩,人领会并回应上帝的爱”——完全不需要借着基督和圣灵,因为“人能够有意识地在感恩中接受创造物”;人可以“深切地体认到自己是一种‘感恩的存在’,那么人类就会善待地球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人类以感恩之心发现,上帝所赐于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奇妙,让人居住其间是如此的美与善”。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完全是魔鬼的道理。所谓“人与自然应当一起携起手来成为创造物的感恩共同体”,已经泛神论得过犹不及了。与此相关,作者没有任何末世论上的常识,不过是历史进化论那一套。
作者反复引用甚至作为立论根据的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教会里一直争议纷纭,尽管“丁先生”和他的学生们极力推崇为“进步思潮”。莫特曼在很多意义上不是传统的基督徒。当然也不能说作者受到了莫特曼神学的影响,他不过是读过莫特曼一两本书,又因不注明出处,更难以考察。莫特曼毕竟还是谈基督和十字架的,但这位作者却连基督和十字架也不要了。然而奇怪的是,明显违背圣经基本真理的莫特曼的神学,竟然成为向“海外校园”宣教的“重要内容”。莫特曼对创造论采取批评态度,甚至主张“融合进化论”。他的末世论基本上篡改了圣经清楚的启示,而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宣称的某种主义的未来天堂。他的希望神学和伪十字架神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他的立论根据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圣经。不仅如此,他认为神的国度藉着政治与革命降临,这已经是彻底的异端了。虽然作者口头上批评左派,他可能不知道莫特曼在欧洲是地地道道的左派作者。不仅如此,莫特曼否认神是自有永有的,他宣称神只是属于“未来”。在很多层面,莫特曼所说的神不是我们所信仰的神,更不是圣经所启示的神。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海外校园》所宣扬的信仰,还是基督教的信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