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九年九月月圆的那天,是当年的中秋。山西全省的秀才,汇聚到省城。这些那个时代的精英,社会的柱石,国家的栋梁,或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宏伟抱负,或怀着暮登天子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个人野心,来参加所谓的乡试。虽然大旱之年,应考人数不及往年为多,也还是有六七千人。
要说那个时候考试,还真不容易。考生要被锁在一个一个小隔间里,一关就是三天。想当年咱们考大学那会儿,也是考三天,一天两门,每门两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等。那考下来也累得够呛。想这些秀才们一考就是三天三夜,其辛苦可想而知。
但今天这些山西考场的秀才们走出考场的时候,虽然也是面露倦容,疲惫不堪,但是,走出考场所遇到的一件新鲜事,让所有考生们颇为新奇了一阵。
原来,当考生步出考场,在考场出口处,站着几位穿着中国服装的外国人,向每个考生的手中塞着一个书包。书包不大,打开一看,是一本书卷,书卷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四个大字,非常醒目:“悬赏征文”。
且先不说正文内容,那奖金数目,却不由自主地吸引了秀才们的眼光:
上书:奖金四等,一等奖金纹银30两,二等奖金纹银20两,三等奖金纹银15两,四等奖金纹银10两。
要知道,这30两纹银,在当时不是个小数。据说,要是当时有厅局级的名目的话,其年薪不过45两。30两纹银足足是一个中等之家的年收入。
那么,所赏为何呢? 自然是文章。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这么值钱呢?
单张的背后,有详细的征文说明:
“为布告事:
为使天国之道,使众人明白,鄙人决意设题六道,征文六篇。敬请山西全省硕学通儒,发挥宏论,惠赐佳作。附上书卷,以供参考。”
而下面,是六道题目。
欲知六道得人之题为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