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为何说“文明”不会冲突,冲突的是“文化”!
送交者: 伍飞001 2021年08月03日19:32:16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1.jpg

根据“旅游整合世界 人类共享文明”理念设计的“人人重庆”LOGO


在当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政治学术着作非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莫属。笔者接触到这本书时,还是自己刚刚出道新闻工作的年代。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笔者在中国南方的一座城市做记者,平时爱做学术思考的我,逛书店时买了它,然后如饥似渴地把它读完。不过心里总有一个疙瘩无法释然,那就是——如果文明总是冲突的,那人类“大同世界”还能实现吗?!

后来又读到北京大学泰斗级人物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他说“风水轮流转”、“21世纪将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救世界”……接着又看到一些中外学者对他此番言论的质疑,多数否定他的“一个中心”代替“另一个中心”观点。季羡林也“高姿态”地做了回应,承认自己有点“说过了头”。这也让笔者感受到,学术泰斗也有“犯错”的时候,也是可以对其提出批评的。

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着作中,对笔者启发最大的,是其文章中不断出现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字眼,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季老也是如此。这让笔者感到奇怪:“文明”和“文化”是同一个概念吗?连想到《文明的冲突》一书,“大学者”们在这方面似乎犯的是“同一个错误”。笔者以为,这个错误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的“概念”错误,但如果不厘清,对世界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将产生“大大的”负作用。

图片1.jpg


笔者一直试图予以解读,拙作《旅游整合世界》的面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此思考催生的产品。它缘自于我在庐山的一次采访经历。因庐山夏季凉爽,鸦片战争后,许多传教士和商人,便陆续在山上开建别墅,形成了展现各国文化的别墅群。一天下午,当我采访归来,在宾馆的房间里,望着窗外风格各异的别墅,漂亮、和谐,突然产生灵感——人类为什么要打仗?如果大家都能分享各民族好的一面,人类的整体力量不是更强大吗?!我断定:“文明是用来共享而非冲突的。”这也是“旅游整合世界 人类共享文明”理念的由来。

在拙作《旅游整合世界》中,笔者指出:“要深入了解旅游在人类文明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首先必须从哲学上对人类‘文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像诸多学科一样,中外学者对“文明”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中国最早出现“文明”一词的书籍是《周易》,《周易·乾·文言》中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大概意思是说,龙出现在田野上,天下因此充满文采而显光明。《尚书·舜典》中说:“睿哲文明,温恭永塞。”意思为:开化、光明和富有文才。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的理解,与文化有关。

中国近代知名人士梁启超在其所着《文明之精神》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大概意思为,文明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得到物质的容易,得到精神的就难了。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在《孙文学说》中提到:“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持,而后能进步。”把文明看做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产物。

梁启超和孙中山的观点更看重文明精神的一面,而中国“五四”时期思想家胡适则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一种文明的构成,必须是两部分,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物质的包括自然界的势力和质料,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性情理想。他指出,没有单一的物质文明,也没有单一的精神文明。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法国年鉴学派巨匠、着名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明和文化涉及一个民族的全面的生活方式,它们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的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连接。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存。”

汤因比认为,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一种发达的人类能够达到的一些外部的和人为状态——是一个从形成到成熟的结局”。

梅尔科认为,“文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它们的各个部分”。

恩格斯说:“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

 

从以上中外历史名人大同小异的说法,我们可以得知,文明既包括人类的物质成果,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适应世界的“进步状态”,它往往以价值观、劳动规则、文化习俗、社会体制等状态表现出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综合反映;从哲学外延来看,“文明”比“文化”小;从其存在形式来看,“文明”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打一个比方,如果把“文化”比作金字塔,那么“文明”就是金字塔尖。既然说“文明”是动态的,那么表明“文明”会随着条件变化发生变化,例如在这个时代是“文明”的东西,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未必是“文明”;在您的国家是“文明”的东西,在世界范围内可能就落后了。这就好像奥运比赛,在自己的国家是100米冠军,到了跟世界选手赛跑,可能只能排第十名了。

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再来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容易多了。例如伊斯兰允许一个男人可以娶4个老婆,这在穆斯林国家看来,是“伊斯兰文明”,但在世界范围来看,显然是“文化”,而不是“文明”,因为世界目前有公认的“文明”婚姻制度,那就是“一夫一妻制”;还有中国人喜欢吃野生动物,逮着什么吃什么,美其名曰“中华美食文明”,但世界上目前共识是保护野生动物,所以“美食文明”再不改进,就要变成“美食文化”了。

在现实中,各国领导人和国民都喜欢把自己的“文化”叫做“文明”,因为叫“文明”,提升了其文化的价值,这和谁都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抱着同样的心态。不过,常言道,“市场”有“市场”的规律,并不是自己夸东西好,消费者就会购买,而是货比三家,再做决定;再比如,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您开的家具店可能是镇上最好的,但县城有一家更漂亮的,您的家具就变成“土老帽”,没人要了。所以“文明”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地球村时代,“文明”的门槛自然提高了。因为竞争对手来自全球,各国“文明”能否从国家级跃升到世界级,也要像奥林匹克那样,经过“赛场”的考验。而这个“赛场”,场地最大——全世界、运动员最多——全体地球公民。那么,谁赢谁输,靠的是什么标准呢?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本质愿望,人心所向,趋之若鹜,那一定是“文明”之所在。

譬如,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精英都往欧美等发达国家跑,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说明大家都认可欧美在科技、教育、法律等诸多领域走在全球范围的前列,堪称“文明”。许多国家花大笔资金宣传自己的“文明”,效果甚微。为什么?因为你误把自己的“文化”作为“文明”去推广,别人不接受。而真正“文明”的东西,是不需要“大力”推广的!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谁家“东西”好,一下不就让地球人知道了?!

既然“文明”和“文化”是有区别的,那么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哪一部分是“文化”,哪一部分是“文明”呢?中国人的一个坏毛病,总喜欢找一班“读书人”来分析,例如“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中西合用”,就讨论了一个多世纪。所以笔者在拙作中否定了这一做法。笔者以为,是不是“文明”非由“书呆子”们“坐而论道”得出,而要靠世界人民“用脚投票”。所谓“旅游整合世界”,因为人们旅游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对“美”的追求。

有的国家口口声声“保护文化主权”,其实在保护“落后”,因为“文化”并不存在主权问题,只存在这种文化是不是更先进的、更丰富多元的、更适合人性的……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可以交流、传播、融合、学习、使用、复制的“生活方式”;文化与战争不一样,文化是一种符号化,不具有攻击性,它是在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愿接受的情况下“征服”人的心灵的。如果是“文明”,不请自来;如果是“文化”,花钱也未必有人喜欢。

笔者在拙作《旅游整合世界》中曾写道:“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现实世界里,所谓反‘文化侵略’叫得最响的往往是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他们往往打着保护‘民族文化’的旗号,抵御、扭曲外来文化,但结果于事无补,该来的还是来了,‘大喊大叫’敌不过‘随风潜入夜’的进攻。”因为别人进来的不是“文化”,而是“文明”,你的老百姓“心甘情愿”接受了!

搞清楚“文明”和“文化”的关系,在处理未来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因为多年来,“文明”和“文化”都是“一锅煮”的。这在民族主义时代,似乎无关紧要,但在信息社会——人类新的“大转型”之机,不弄清二者关系,乱糟糟的世界就很难找到根治的药方!相信“文明”可以共享,就为人类找到和平的方向;相信“用脚投票”是确定“文明”的基准,人类就能找到前行的模板。战争终究能被理性唾弃。所以阻挡自由交流,才是信息时代根本的“恶”!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多种族多元文化教会的特征
2019: 竟有牧师宣布放弃基督信仰,这意味着什
2019: 人的墮落手記_5
2018: ZT 关于炼狱, 以及 枢机主教纽曼
2017: 关于信心
2017: 奴仆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2016: 远柴谜案:我们究竟知道多少真相?
2016: 民主党代表大会与国旗(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