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已經被推翻的的流行心理學﹕《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思》
送交者: hee9950 2024年08月05日15:25:04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已經被推翻的的流行心理學﹕《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思》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_notes/50_myth.htm

 

有一件事常令我納悶﹕今天的基督徒常混淆聖經真理和心理學理論,不但如此,更有甚者﹕有一些心理學理論已經被推翻,或根本從來沒有被證實過,(暫且不提它們是否符合聖經的問題),但因它們已經被帶到教會講台上,大家繼續把它當作真理!

還有另一件事也常令我納悶﹕世俗人士中,甚至非基督徒心理學家中,批評心理學的,大有其人;但是在教會裏,尤其是華人教會裏,若有人批評心理學,他或她定準被攻擊、被排擠、被扣「反智」高帽、甚至被視為倒亂份子!

《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思》是四位心理學教授合寫的。他們都任要職、有名氣、有著作(請見下面介紹),在此書中,根據最新研究,指出流行心理學中一些「迷思」,其中包括教會中常聽到的﹕自尊自信、不健全家庭傷害等等。

 我已經在本網站「請來開眼界」專欄為大家介紹那些在教會中比較流行的,介紹過後,搜集於此。希望幫助華人信徒分辨。

 

======================================================  

請先留意這兩個流行心理學的迷思中的兩個最大最流行的迷思,也是在教堂裏常聽到的﹕ 

迷思 #33         自尊低落是心理毛病的主要原因

今天一般人都以「自尊低落」解釋不良行為,包括暴力、抑鬱、憂慮、和酗酒。這個講法,不但在學校裏流行,影響老師的教學策略,也被一些公司用來鼓勵員工士氣。(譯者按﹕包括教堂!)書店和網路也充斥著這類書藉,教導人們怎樣對自己有好感。可是,近年有一個龐大的研究,復審了一萬五千個支持此說的研究,加上一些近年的新研究,都指出﹕自尊和不良行為沒有直接關係;自尊高是學業成功的結果,不是原因;自尊高的人自視甚高,但客觀的測量,如IQ測驗,顯示他們不見得比其他人優勝;有證據顯示自尊高和暴力行為有關係;校園小惡霸的自尊都甚高。

迷思#49          有效的心理治療必須尋索問題的「童年根源」

當人們想到心理治療,他們總是想到當事人躺在長沙發上,回想童年痛苦的往事。這是佛洛伊德理論﹕人對童年經歷的記憶,揭露今天問題的根源。「然而,人們的回憶,常常歪曲往事。再者,沒有使人信服的證據,顯示成年後的心理問題來自童年困境。」因此,現有500多個治療法不再從往日創傷入手。例如,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認識到眼前的意識和感受非常重要;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全力鑒別和改變不合理信念。「大規模的研究顯示,了解我們過去的感情,無論怎麼樣令人滿意,仍不足以舒援心理困擾。」(譯者按﹕但願基督徒都放棄「原生家庭探討」。)

======================================================  

迷思 #1            大部分人只哂10% 的大腦力量

「我們只哂10% 的大腦力量」是一個廣泛被接受的迷思,很多受過教育的人都持此信念。人人都希望改進自己,突破大腦的限制,於是商家們趁機推銷各種樣的商品,包括新紀元人士建議我們發展靈異能力。

可是腦科研究不見得支持這迷思:90% 大腦受損的病人通常失去思想、感覺、記憶、感情等基本功能;腦手術有時使用電流刺激大腦,找不到有任何無反應地帶;今天的各種大腦掃描顯示,即使簡單任務也幾乎需要整個大腦合作;大腦損傷部位,若不是枯萎,就是被其他部分位接管。

美國研究議會結論說﹕「若要成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代替『努力』。」

迷思#2            左腦人,右腦人

一些流行心理學,和新紀元圈子,相信大腦兩個半球(hemisphere)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功能,所以市面上有很多書籍和生意,根據此理論,宣稱幫助人發展創意或直覺等等。可是,腦科專家和U. 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都認為沒有根據。

的確,人類大腦的兩個半球各有不同的作用。那些曾經接受「腦半球分割手術」(split brain)的病人,因為兩個半球的連接的地方被切斷,所以研究員看見很多叫人驚奇的現象。至於正常人,「大腦掃描顯示,在大部分腦功能上,兩個半球,是不斷地溝通的。」所以「大腦兩邊的差別,遠少於那些以『腦半球學說』賺錢的人所言。」

迷思 #5           潛意識信息的效用

很多人,包括心理學學生,都相信,潛意識信息(subliminal message,一些微弱、簡短的信息),因為難於被察覺,於是人反被它影響了。所以,它被哂迷趶V告上,和各種自助心理學課程中。「潛意識信息生意的根據是佛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而大部分心理學家早已丟棄它這觀念。」

加拿大廣播公司曾做一個實驗,他們在某節目中播放532 次「現在就打電話」的潛意識信息,但電話公司看不見突然有很多人打電話。另一實驗﹕研究員告訴被實驗者,他們得著增加自尊或增強記憶力的潛意識錄音帶,但事實只有其中一部分如此,結果,參加實驗的人都認為自己的自尊提高或記憶力加強。

迷思 #7            青春期必然是一個暴風雨階段 

二十世紀初的心理學家,如Stanley HallAnna Freud,都認為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暴風雨和緊張壓力」的階段。若能平順渡過,就是不正常。今天的流行心理學和娛樂媒體更促進這觀念。我們都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鬥爭、情緒不穩定、嘗試不良行為。

但近年研究數據顯示﹕只有少數(約20%)的青春期孩子表現得如此,多數都能和父母和諧相處,而且情緒穩定。再者,中國和日本的孩子更不符這個理論,80-90% 的日本青春期孩子表示自己的家庭生活是有趣和愉快的。最後,完全沒有證據顯示,那些從未反叛過的青少年,成年後有心理問題。

迷思 #8            大部分人都經歷到中年危機

自從Elliot Jacques 1965年創造「中年危機」一詞,很多人都相信,中年人(40-50多歲)會經歷到一段心理上難於調整的時候。有很多書籍和組織都提出幫助和解答,包括$2,500  Life Launch 課程。但是最近研究顯示,這是誇張喧染:一個研究,調查了千多個30-60歲的中國人,大部分沒有危機。另一個研究,調查了三千多個中年人,大都表示,現在身心更健康,更能掌控生活。還有幾個研究都揭穿這個中年危機之謎,「中年時期可能是心理功能的高峰」。

根據流行想法,女人在空巢的時候,也經歷到同樣的危機。可是,近年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父母(包括母親)都適應得很好,都認為孩子長大離家是一件好事。

迷思 #11          人的記憶有如錄音機或錄影機,準確地記錄我們的經歷

很多人,包括很多心理治療員,都相信我們的記憶有如錄音機或錄影機,準確地、永久地記錄我們的經歷。但這不過是佛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的殘餘;相反的,「我們的記憶完全不是昔日事情的準確複制」。事實上,心理學家早發現,人們有很多「偽記憶」(false memory)。即使那些戲劇性和突出的事情,我們的記憶也會「隨時間消失,易被歪曲」。再者,過去的經歷可以左右我們的察覺,我們常在正確的回憶中,混入了那些適合我們的信念和感情的事情。因此,法庭上有很多被目擊證人錯誤指控的人;心理學家也能成功地為人灌輸偽記憶。 

迷思 #13            人們通常壓抑對創傷經歷的回憶

據說當人經歷到非常可怕的事情,例如在孩童時被虐待、性虐待、或目擊謿⑹录洑v者有時無法回憶,一般稱之為「被壓抑的記憶」(repressed memory)。不但流行心理學如此主張,很多人亦如此相信。

佛洛伊德認為人有不自覺的能力,可以忘掉不愉快的經歷。直到90年代,很多心理分析員仍努力尋找已被壓抑的記憶,好明白案主心理問題的根源,他們所使用的技術包括催眠術和「意象導引」(guided imagery)等。

可是,近年的「實驗性研究未能證實這個觀念」,研究員表示,「若使用,可能有礙於準確解釋行為。」另一方面,研究顯示,大部分人經歷創傷,如大屠殺、自然災難,都記得清清楚楚。而且今天的學者們開始懷疑,催眠和意象導引等類技術,常是導至錯誤回憶的原因。

迷思 #20            研究證實夢境是有意義的

流行心理學有很多為人解夢的書籍、字典、軟件,因為大家相信,夢中所見的,是一些暗含意義的符號。事實上,佛洛伊德早認為,夢境揭露人的無意識,所以解夢是心理分析的一個重要關鍵。例如他說,夢見貫穿窄縫或打開鎖著的門,象徵著性交。而且佛氏認為夢中符號的意義是普遍性的。

近年研究顯示,人在眼球快速活動階段(REM)的睡眠中,「大腦努力整理腦橋所傳遞的一大堆無規則資訊,所以夢中所見的影像並無意義,解夢就有如從胡言亂語中尋找智慧。」所以,與其借助夢境做決定,不如憑常理做明智決定。

迷思 #21        人可以在睡眠中學習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可以在睡眠中學習,如學習新語言、準備考試,甚至戒煙和減肥。這理論叫做「睡眠學習法」(hypnopaedia)。甚至有宣稱,在睡眠下學習,比在清醒時學習更有效。所以市面有很多錄音帶和CD是根據此而設計。早期研究顯示,人在睡眠中,似乎真能學習新知識;但後來發現,實驗對象實在被這些錄音帶或CD醒;於是新的研究,以腦波狀態確定實驗對象真正入睡之後,才開放錄音帶或CD,結果發現﹕人不可能在睡眠中學習,而且在清醒下,學習才有效。

迷思 #23         測謊器可準確察覺謊言

心理學家Marston基於一個信念——人撒謊時,會有突殊的生理反應,例如他的血壓上升、呼吸急促、流汗——發明了第一部測謊器。然而,生理反應本來因人而異;撒謊的人不一定有生理上的激動,而且,病態的罪犯常撒謊而不毫動容;再加上,使用測謊器的人也常有偏見,所以測謊器的可靠性亦是一個爭議。雖然67%的美國人相信測謊器是相當可靠,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卻不願意去估計它的準確程度。

迷思 #29          男女有完全不同的溝通辦法有如水牛和蝴蝶

我們都常聽說﹕男女的溝通辦法完全不一樣,以至產生誤會。男人通常被視為沒有那麼感性、比較少講話、不明白微妙暗號。很多流行心理學甚至把男女想像成來自不同的星球,或好像不同的生物種〔例如﹕水牛蝴蝶〕;也有很多流行心理輔導以改進男女溝通為號召惜是這沒有研究支持的。而且近年研究發現﹕男女每天講話的數量差不多。至於其他方面,例如女的對肢體語言比較敏感,也只是一點點。所以結論是﹕「男女溝通之別的程度,只是少許……實際,男女溝通的風格,大同小異。」

迷思 #30            發洩怒氣,比抑壓它,更健康

現在大部分人都相信發洩怒氣,比抑壓它,更能幫助心理健康,防止侵略行為。佛洛伊德早已認為,被壓制的怒氣有如壓力鍋中的蒸氣,所以心理健康之道在於有效地釋放它。現在有心理輔導員建議的發洩方式﹕打枕頭、大喊大叫、破壞物件、或丟東西等等。可是,近年研究發現,這樣的發洩方式只有增長怒氣,煽動侵略行為。若要釋放怒氣,必須同時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迷思 #31            相似的教養孩子方法,將導至成年後相似的性格

流行心理學叫我們相信,我們的行為大都是仿效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而來。這也是真的,孩子都在某程度上和父母相似。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證明行為完全是環境影響的結果,因為父母和孩子不僅有相似的環境,也有相似的遺傳基因。

專家們研究那些自出生就分開在異地長大的「同卵雙胞胎」(Identical twin),好量度環境的影響,他們發現,「這些雙胞胎的性格和行為,難以置信地相似……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產生很少的性格差異,甚或沒有。」研究又顯示,「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在相同環境長大,性格卻有極大的差異。」

由此可見,孩子和父母有相似之處,主要在乎他們之間的相似基因。這不是說,環境對人沒有影響,但研究顯示,一般而言,當孩子離開家庭,影響會慢慢消退。

迷思 #31A      出生次序對人的性格大有影響

研究發現「共有環境」(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似乎對人性格的差異,只有輕微的影響,暗示共有環境中,有一些非共有的元素。於是一大堆流行心理學書籍宣告說﹕出生次序最影響人的性格,因為他們在同一個家庭中的經歷不同。例如說,老大趨向完美主義;排行在中的比較圓滑;老么傾向於冒險等。1993Ernst  Angst的研究,還有近年 Jefferson等人的研究,都不支持這流行想法。「大部分研究顯示,出生次序和性格的關聯,並不協調一致,甚至根本沒有關係。」 

迷思 #34          童年曾受性虐待者,成年後產生嚴重的品格困擾

一大堆流行心理學書籍都告訴我們,人若在童年受到性虐待,品格上會產生持久的損害。例如說,他們會繼續性虐待其他兒童,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有說,他們的心理特徵是﹕「自尊低落、難與人親暱、不願意建立委身的關係、害怕性行為等等。」近來的研究卻推翻這流行信念。例如 Rind 等人報導,曾受性虐待者甚少展現所謂性虐待的後遺精神問題。Skuse 的研究顯示,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被性虐待者亦性虐待別人。

雖然沒有人能否認性虐待有不良後果,但近年的研究卻顯示曾被性虐待的人,結果「不是精神病,而是反彈恢復」。

迷思 #34A       孩子是脆弱的

「大部分孩子在壓力之下,都有反彈和恢復的能力。流行心理學誤解這一點,常常把孩子描繪為脆弱者,通常在壓力下『破碎』,可是科學證據和這個『孩子是脆弱』的迷思對立。」舉一個例,曾有一部校車被綁架,一群孩子活埋地裏十一個小時,後幸得逃脫;兩年後,孩子們猶有餘悸,但大部分都回復正常,適應得很好。另一個例﹕流行心理學告訴我們,離婚對孩子的情緒有長期壞影響,甚至有說這是一輩子的。這想法來自Wallerstein的研究,她報導說﹕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微妙的和持久的。其他設計更良好的研究卻發現,離婚家庭的孩子感受到壓力,但大部分撐得下去,而且沒有長期心理上的損傷。

迷思 #35           羅沙哈墨跡測驗顯示人的性格

「羅沙哈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利用被測驗者對墨水所隨意產生的圖形的感覺和解釋,來判斷其性格。自從1921年羅沙哈發明它以來,一直是心理學上一個重要工具,例如1995年的一個調查,仍然發現82%的臨床心理學家相信並使用它。專家們譽之為「心理X光」。

可是,從1940-1970年代對它的科學研究,都表示這工具十分主觀,「幾乎沒有任何專家對測試的解釋,能與謹慎研究結果一致。」例如,James Wood  的研究指出「絕大部分的羅沙哈測驗結果基本上和〔被測驗者的〕性格無關。」也有研究指出,這個測驗,常將正常人指為精神受困擾的人。

迷思 #36            筆跡可以揭露人的性格品質

筆跡學Graphology)是曾被認為是科學的偽科學。筆跡學專家從字的形狀或傾斜度,或單憑直覺,推測人的性格和行為。例如,一行字若向上傾斜,表示樂觀,向下則表示悲觀;字和字若分隔太遠,表示孤獨的傾向;S若有一個小鉤,表示意圖搶奪別人的財物。此外,使用筆跡預測工作能力更被公認。可是,1990年代,有研究顯示,從筆跡預測工作表現,不比機遇更可靠;又有龐大的研究審指出,利用筆跡預測性格和工作表現,無疑是失敗的。

迷思 #40         酗酒父母的成年孩子有獨特的徵狀

流行心理學告訴我們﹕父母酗酒,孩子成年之後,有一些獨特的徵狀﹕自尊低落;羞恥和內疚;太負責任,以至忘記自己;需要別人贊賞;難於與人親密;對人過份忠眨桓械綗o助;難於控制衝動。

但近年研究否定了這個講法,「70% 酗酒者的成年孩子和非酗酒者的成年孩子,都說這些特徵『非常適合』他們。」再者,他們都接受一些非常含糊的形容,例如﹕「變遷可能叫我煩擾」。

人們想要明白自己,常常尋找一個簡化的解釋,於是對一些十分模糊及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形容,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心理學家稱之為「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相信占星學、占卜或人格測試等的原因。

 

======================================================  

《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思》(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Barry L. Beyerstein

UK: Wiley-Blackwell, 2010.

 

作者簡介﹕

Scott O. Lilienfeld Emory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出版了200多篇文章,得過很多獎。

Steven Jay Lynn Binghamton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和心理运魅危霭媪16本書及很多文章,也曾獲得很多獎。

John Ruscio ﹕新澤西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出版文章和書籍超過50份。

Barry L. Beyerstein Simon Fraser 大學 心理學教授,英國 Skeptics Society 主席,在《Skeptical Inquirer》發表過很多文章。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3: 基督徒看法輪功
2023: 持守真道,传承信仰:“中国福音大会2023
2022: 节俭,在金钱的试诱上得胜
2022: 查经分享:列王纪上第八章
2021: 好文推荐:从来没有像祂这样说话的(含音
2019: 思考题:人是因为明白代赎救恩才得到代
2019: 神学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