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神所默示的 |
送交者: 米加勒 2007年01月31日06:05:33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世上还有什么事你能信靠?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16) 上帝已经在他的圣言中,将有关救恩必需的知识交付与人。人应当接受圣经为具有权威而毫无错误之上帝旨意的启示。它是品格的标准,真道的启示者和经验的试金石。 “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际此教义与理论繁杂而互相矛盾的时代,上帝的律法乃是一个无误的标准;一切的见解、教义和理论,都当凭此检定。先知说:"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8:20) 圣经是能够明白的吗? 但是圣经真的是我能很好地明白的吗?是不是只有通过神学院的教育才能理解圣经呢?究竟怎样留意和解说圣经的预言呢?启示录却是封闭的吗?圣经也是相互矛盾的吗? 圣经既是从上帝而来的启示,就一定是前后一贯的。再者,圣经既是为教训人而赐的,就一定是人所能明白的。圣经的教训对于那些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蒙昧不明或互相矛盾的;而且是一般人所可以明白的。 现今在基督教界所见到的含糊而离奇的圣经解说,和许多相互冲突宗教理论,都是出于我们大仇敌的作为。他尽力要混乱人的思想,使人不能辨识真理。近代基督教各公会中所存在着的彼此不和,分门别户的情形,大半是由于曲解圣经所致。 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很多的牧师是这样传讲的,他只读某一节圣经,然后接下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内容。大家知道像这样传讲的很多都不是上帝的话语,只是自己的话;这样不是传扬上帝,而是传扬自己。因此信徒们没有听到真正的上帝的真道,他们不能成长;有些信徒虽然来到教会很多年,但是他们还是不明白上帝的真理。 很多教会的指导者们对圣经不是很了解,虽然他们圣经读得很多,但是圣经里面重要的部分他们还不了解。我们研究圣经首先一定要看圣经的全部,然后再详细分解各卷,最后是一句一句地念。如果不知道圣经从头到尾整个的脉络,那么我们读得再多也不知道它讲的要点是什么,总是模糊不清。如果缺乏站在最高点俯视全部的视野,那么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许多信徒没有把圣经所有的这些内容都串在一起来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圣经的基础是什么,上帝到底要说什么样的事情。 为什么这本圣经概论正是你所需要的? 本讲道集把圣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东西挑出来概要地讲,尽力想在大家心里画一幅圣经地图,使大家能从非常高的角度一眼就看到圣经的全部。看圣经首先应该从非常高的角度看到整个圣经,理解整个圣经的大纲,就像在高空俯视一个城市一样,然后进到里面,再看城市里的街道胡同,这样你研究的东西才会合乎逻辑,才能全部吻合上。所以,先要让大家从很远的角度来看圣经的概貌。 启示录是圣经所有书卷的总结,也可以说,启示录这一卷书包含了全部新旧约圣经。如果不能从高远的角度来看圣经,不了解整个圣经脉络,就不能完全理解启示录的内容。 创世记--但以理书--启示录 在创世记的前三章有所有圣经论题的起头。从第四章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开始,展开了全部圣经的内容,并应验着创世记前三章的话语。所有的圣所主题都扎根在创世记前三章,然后,该隐和亚伯所代表的两条道路从这里开始延伸,贯穿整个圣经。最后,到了启示录,所有的问题都有了最后的结论。 “耶和华上帝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创3:14-15)这是上帝在人类堕落之后对撒但所下的判决,而也是一个预言。这预言包括所有的世代,直到世界的末了,并且所预表的大争战也包括世上所有的人类。第一次向人类所发救赎的宣告,乃是在伊甸园内对撒但的判词中显露出来的。 “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女人的后裔、上帝的余民,这是启示录的聚焦点。在全部圣经中,一脉相承的女人的后裔们,乃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金链。 旧约圣经的预言书是但以理书,新约圣经的预言书是启示录。上帝为什么给这两卷预言书呢?为了让他的子民们看清某些东西,让我们看清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女人的后裔;另一个是蛇的后裔。圣经的预言是让人们看清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之间的争斗。有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谁是真正上帝的子民而谁不是,也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正上帝的教会而哪个不是。为了使后世的人们能够看清哪个真、哪个假,为了使上帝的百姓不受迷惑,上帝给了我们这两卷预言书,是上帝爱的预言。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6: | 如果伊甸园里没有智慧树 | |
2006: | 如果伊甸园里没有智慧树(分辨善恶的树) | |
2005: | 有关如何遵行神的旨意,改革宗的看法如 | |
2005: | 给大家,也特别给一基督徒姐妹和lookup | |
2003: | 眼睛的开启(慕安得烈) | |
2003: | ZT远志明:从流亡到故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