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童年看電影的樂趣
送交者: 戶人 2009年06月24日06:14:16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我們的童年正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基本上學不到太多東西。小孩子們平時無事可做,看電影就成了改善那枯燥無味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時候放電影一般都是在父母工作單位的大禮堂,反覆放映的國產片也基本都是那幾部所有人都可以倒背如流的黑白戰爭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嘎》、以及加了愛情佐料的黑白故事片《柳堡的故事》,等等。雖然後來又陸陸續續拍攝了一些新片(尤其是彩色樣板戲)、“解放”了一些文革前的老片(如《鐵道衛士》、《鐵道游擊隊》等),但我估計後來所有片子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力都趕不上前兩部《地X戰》。當時只要是放這幾部片子,即使沒票,我們一群男孩也會想盡一切方法混進禮堂 -- 哪怕只看後半部!

    單位的電影票有時是免費發的,有時則是要買的(5分錢、一毛錢)。同一電影經常是連續兩天放映幾場。如果是免費的,我們一般都有一場的票,但我們仍然會場場“報到”。如果是要用錢買的,家長們一般是不會喜歡或捨得花錢去看N遍《地X戰》的。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小孩子發揮“聰明才智”的大好時機了。我們會常常開討論會,群策群力,並在事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當時我們單位的電影票都是用不同的彩色紙印的,大小如同紙幣的一半(長長的)。票頭有一大號的紅色數字,按照每年放電影的場序1,2,3那麼往下排,上、下幾場之內的票所用的紙張顏色也不同。票根則是同樣的小號數字和座位。

    如果有票看電影,我們會想法保留票頭不被撕掉,而且儘量保持票的全身,以備後用。這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是在票下準備好一張同色的紙(當時印傳單都是用彩色紙,非常容易弄到),就在檢票員看完票號撕票的那一瞬間,像變戲法一樣用母指一縮將真票縮回、將彩紙留下被撕。方法二是掉轉票身,讓票根被撕,將票頭留下。

    如果幾個同夥中有人有票先進去了,就會想法回來用全票將門外沒票的夥伴“贖身”,或把半票票頭傳到門外夥伴手裡,因為有了票頭就可以混進來了。看完電影后,我們也會去像揀破爛那樣到門口檢票員處的盒子裡翻、揀撕下的票頭。因為那個紅色的大號數字是我們要“重點保護”、收集的對象。

    如果小夥伴們都沒有票時,大家就要先收集確切、可靠的“情報”:打聽到電影票的紙張顏色和數字號碼。之後大家就從鞋盒裡翻找以前收集、留下的同色廢票頭,以及同號數字(但一般都是不同顏色紙張)。最後大家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將正確顏色票子上的錯誤紅色數字刻下,也將“正確”的數字從其它票上刻下,再帖在同色廢票頭上(有時可能還要用同色紙“補洞”)。那時我們的“刀功”都不錯,都會刻剪紙、或在三合板上刻帝王將相的模子,用來印男生甩着玩輸贏的“圓紙片”。我們的“手工”一般都可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大多時間都可以混入禮堂。當然了,我們也會事先在禮堂門外“觀察”一段時間,找到不太認真的檢票員做為“突擊口”。

    如果實在沒法混進門,我們就只能等在大門外,跟檢票員們“訴苦”、說好話。有時偶爾也會有人發發“慈悲”,放我們進去。其實都是一個單位的人(子弟),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是夏天,由於當時還沒有空調,場內悶熱,當電影放映到一半時人們也會將禮堂兩側的大門全部打開通風。這時,那些在門外等候已久的小孩子們就會一窩風似地飛進場內,在禮堂兩側的窗台上“一一入座”。我們這些先“混”進來的人就會有人大喊:“小點聲!快點坐下!” 這情景就好像現在那些先移民進入美國的人,一入公民後就開始反對後來的移民那樣。其實大家都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當時在放正式電影前都會先放幾部《新聞簡報》,一般都是哪裡的農業大豐收、哪裡的工業又創歷史記錄,哪個亞非拉友人來訪,或者是那個“國際叫花子”西哈努克又在中國遊山玩水等等。大家可能還記得他那美麗動人的王后,還有那一直搖頭不停的賓努親王(後來才懂得那是病)。如果有偉大領袖和他的“親密戰友”出現的鏡頭,那則是全場掌聲雷動。“萬歲、萬歲、萬萬歲”、“萬壽無疆”、“身體健康”的口號都要喊上一便。

    可能讓許多國人記憶猶新的《新聞簡報》,還是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訪華的紀錄片。馬科斯夫人“衣美耳大”美女的低胸禮服吸引了多少青春,清純的目光。。。咱偉大領袖還吻了她的手,這可是唯一一次公開的鏡頭!馬科思夫人也不會忘記。2006年,Bloomberg記者Yvette Ferreol採訪77歲的“衣美耳大”後寫到:

"Look at this photo. It says, 'Mao flirting with Imelda Marcos,'" she says, pointing to a photo of Mao kissing her hand.

這分明是瞎說!明明是美女往咱偉大領袖身上湊嘛!不信?大家都搬個小凳坐好了,看完我的文章後就放一段當時的片子。偉大領袖雖只去過蘇聯一次,美女倒見過不少。沒開過洋葷,可也吃過牛肉啊!

    這也是我們這些混進來的人最緊張的一段時間:因為這時那些檢票員已經停止檢票,門口只留一人,如果還有晚來的觀眾就要敲門喊人才會開門放入。而在正式電影還沒上映時,那些檢票員就會進入場內,在黑暗處對所有過道進行“地毯式”大掃蕩。如果那個臭小子沒位置,還在過道上晃蕩而不幸被捕,又拿不出票,找不到家長的話,那還是會被“押解出境”的。

    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這些常客們早已發現一些對付鬼子的方法。國內的禮堂大有兩層,並有幾根大柱子支撐着二樓。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大柱子後面的幾個座位是無人坐的!於是我們都會利用柱子後面的幾個座位做為“掩護”,要一直等到正片開演後一段時間才會出動,因為這時那些檢票員都跑到放映室里聊天、打撲克去了。就像日本鬼子進崗樓那樣。

    看電影時令人掃興的,要數正放到緊張處時“掉鏈子”:這時全場的燈都打開了,廣播裡說由於下面的片子還沒送到,請大家耐心等候。一部電影要有好幾盤膠片,當時一般都是幾個單位的場子同時放映,各個場子有個時間差:上家放完幾盤片子後就要馬上傳到下家放。只要有一家發生放映故障,後面的場子就要跟着倒霉。

    另一個“掉鏈子”的事就是放錯順序,故事情節接不上。這是由於放映員粗心大意,拿錯了膠片順序造成的。這時場內的觀眾都會鼓掌大叫:“放錯啦!”反正大家都對這部電影早已瞭如指掌。

    有時也會出現“放倒了”的情況(人物大頭衝下),這也是放映員粗心、或者是新手。也有時還會出現“放反了”的情況:人都倒着走。這時全場就會像是看喜劇那樣開懷大笑。出現這種事故是因為“上家”在放完片子後偷懶不倒片(把片子轉回),也可能是由於要趕時間送“下家”來不及。老練的放映員應該在裝膠片時就檢查出來。

    最“可恨”的事就是放電影時突然停電。雖然在那時停電、停水、停煤氣早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但一般放電影時很少停電,因為這是早已同電力局打過“招呼”、備過案的。這時就會有人大罵電力局的人,說可能沒給他們送電影票。就是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由於其壟斷地位,電力局的人依然是福利、待遇非常好的企業之一。我有不少在電力局工作的同學,每次回國都會跟他們一起“腐敗”。

    放朝鮮電影《鮮花盛開的村莊》後,“六百分兒”就成了給自家兒子找媳婦的標準:鐵胳膊、鐵腿、鐵肩膀的大姑娘成了熱門。蘇聯電影主要是《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有的男人只看四小天鵝跳舞。最經典的還是《列寧在1918》瓦西里對妻子說的:“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當時這句話在中國大陸常被用來鼓勵別人。電影結束後出門擁擠,就會有人用電影裡的台詞開玩笑喊:“大家不要擠,讓列寧同志先走!”當時,《列寧在1918》中的經典台詞的流行度絕對超過今天趙本山的流行語。

    1976年夏天的一個深夜,父母帶着我們正在看李谷一主演的彩色電影 -- 湖南花鼓戲《補鍋》(這回是真有票),突然感到整排座位在晃動。我們都左看看、右瞧瞧,看誰在晃椅子(當時固定椅子的螺絲可能都是松的)。結果發現其他人也都在左看看、右瞧瞧。看來沒人故意晃椅子。我當時就想:不好!可能是地震!

    這時我們看到有人開始向門口走動。我們座位後面正好是過道,於是我們一家也翻過椅背,出了禮堂大門。當時整個場內沒有一個人喊地震,因為大家都還不敢確定,如果亂喊造成混亂,在當時是可能會被打成“反革命”的。在禮堂在空地上,出來了的人們才開始互相打聽、確認剛才的確是晃過的。這時大地又出現晃動,這時出來的人就開始多起來了。後來幾天就得知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的消息,傷亡慘重。不同有一點我直到現在還不清楚:官方說唐山大地震是發生在1976年7月28日3點42分56秒,但我們感到的地震時間卻是在半夜12點左右,我們還在看晚場電影。

    唐山地震後的好一段日子,到處都建防震棚,電影也都不敢在禮堂里放了。後來還曾經在外面的空地上拉着白布放過電影(免費),大家都搬個小椅子看。來晚的撈不着正面的正地,就到反面的正地席地而坐,敞亮。電影裡的游擊隊員都左手拿槍,字目都是反的, 只有看李向陽時,正反面都一樣 -- 雙槍。記得當年電台還播放電影錄音,大家聽着聲音想內容。

    出國留學後,我便成了中國學生會的義務電影放映員。當時還沒有VCD、DVD。電影放映機(兩部)和16mm小片。電影院裡用的是35mm大片,以前不少富有的西方家庭還有更小的8mm片。片子一般都是國產“新片”,是中國學生會從中國領事館借來的。有時是領館有人來時順路帶來,有時則是郵寄,幾個學校輪流轉。當時放電影前我都會首先檢查片子的順序號碼和是否倒過片子,之後才會裝上兩部機子。幾年來我放片子從來沒出現“掉鏈子”的事。放映完畢,我也一定會把片子倒好並裝在正確的盒子裡,以方便“下家”。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拍電影每一分鏡頭時,都會先有場記拿個白版夾子,白版下面寫着字和號碼,當導演喊“開始”(或“CAMERA”、“ACTION”)後, 場記會在鏡頭前把白版夾子“啪”地一聲,用力一合。這個動作和聲音是為了後期剪輯時聲、像同步。有些差的導演就會出現電影裡演員口型、聲音對不上的低級錯誤。

    有人可能會問:怎樣才能做到在放映時,讓兩部前後膠片都正好連接上,使觀眾看不出是換了機器的呢?這並不能等前一部膠片全部轉完、再開另部機器。當年美國人發明電影時就考慮到了這點,因此發明了一個高招:當每部片子快結束時,銀幕的右上角都會出現一個小圓亮點,這就是警告片子快結束了。當銀幕的右上角出現兩個小圓亮點時,就是關一機(只關燈、不停機器)、開另一機燈的時候。

    以前我還準備留着這手“絕活”,以便沒工作時可以靠手藝混口飯吃。但現在DVD早已取代了放映機,看來我也得另找出路了。

得勒!咱還是快點放片子吧: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衣美耳大”美女訪華,偉大領袖吻手。

Imelda Marcos - China Visit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難道小小走人了?
2007: 中國再也不需要小說了
2006: 英倫行(六月十五日至六月二十三日)
2005: 梅嶺一號 (下)
2005: 老潘版“海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