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平民菜 zt |
送交者: caoan 2003年03月11日07:05:20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
俗話說:稻熟螺螄麥熟蜆。水稻成熟之季,正是螺螄最肥之時。此時江南的螺螄最為幼嫩肥壯,水邊人家的餐桌上便大肆流行吮食螺螄,動聽的吮吸之聲充滿餐廳。“清明螺,賽過鵝”這句流傳民間街坊幾百年的口頭禪,或許是江南人家隔三差五吮食螺螄最有力的理論依據。除了那時令,事實上一年四季都可吮食,只不過有肥瘦差別而已。炒螺螄是江南水邊人家餐桌上最價廉物美的菜餚,假如你窮得沒米下鍋,螺螄還是能炒上一盤的。把炒螺螄稱為江南第一平民菜,相必也是恰如其分的。 螺螄的烹調方法相當簡單,不象其它菜餚那樣花樣百出,能做出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口味的花式菜。一般人家都是採用最傳統的製法,先起油鍋,將去尾洗淨後的螺螄到入沸滾的油鍋中,翻炒幾下,添加點姜.蒜.糖.醬等最普通的調味品,起鍋後撒上一點蔥花,放幾絲紅椒,一盤色.香.味倶佳的水鄉“野味”便脫穎而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讚美:“白玉盤中一青螺”,詩仙不愧為詩仙,用上使人賞心悅目的青.白二字,吊起你的胃口。 兒時留在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件事,便是發生在“文革”時期的炒螺螄事件,這是我家餐桌上一個老生常談的笑話。大概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正值文化大革命進入最轟轟烈烈的年代,三天兩頭是政治學習,批鬥大會,每家每戶都不由自主地捲入這場莫名的政治運動。那天,父母因學習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不能按時回家,讓我把晚餐準備一下,幸好當時經濟困難,僅一個菜要燒,那也是我光着小腳親自到門前那條小河裡摸上來的螺螄。平生第一次燒菜,很有興致地忙乎起來,三下二下也就搞定了。就餐時嘟着小嘴很有成就感地等着誇獎,大家吃着慢慢覺得味兒有點不對,就詢問我是怎麼燒成的,我帶着驕傲的口氣理直氣壯地宣布了天真的烹調方法:將螺螄放在鍋里,倒上點水,灑上醬油,蓋上鍋蓋,便大功告成。沒想到出了洋相,漏掉了最關鍵的一步―――沒下油鍋。還自以為小腦瓜很聰明,那麼硬的螺螄殼,在油里炒,簡直是浪費菜油,雖然這個歪理受到大家奚落,那盤沒油水的別有風味的醬燒螺螄還是被一掃而光。 在經濟蕭條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的的“文革”時期,江南水鄉流傳着一句帶有調侃韻味的民間諺語:工人階級螺螄吮吮,農民伯伯雞腿掰掰。這種典型的中國式自嘲也從側面說明小小的螺螄在江南平民餐桌上的顯著地位。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人們的餐桌日益豐富起來,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可螺螄仍沒有從平民的餐桌上退居下來,特別是八.九十年代流行起來的大小夜排擋,醬爆螺螄是每個排擋必備的首選佳餚。夏日的傍晚,涼風習習,約幾位親朋好友,汗衫短褲,臨街而坐,啤酒喝喝,螺螄吮吮,閒話聊聊,何等適意!雖沒有白領階層那種持螯賞菊的詩情畫意,平民百姓也自有他們自得其樂的方法。 吮食螺螄也是江南人的一項特技,一顆螺螄含到嘴裡,“嗞”地一聲螺肉入肚,螺殼拋出,一時間大珠小珠落餐桌,叮噹聲起,煞是有趣。有聲有色,有嗞有味的菜餚恐怕非螺螄莫屬,那吮吸螺螄的噝噝聲,就象是和愛人親密接觸時發出的聲響,令人遐想。如果你是第一次吃螺螄,一定會手忙腳亂,不知從何吮起,有時吮得滿頭大汗仍沒吃到幾顆,可又不甘心,於是動用牙籤,縫衣針之類,把螺肉從螺殼裡小心地挑出來。可味兒就差勁多了,吸食螺螄一定要連肉帶汁,那才是原汁原味的江南特色菜餚。 說實話,螺螄在水鄉是平凡得不能最平凡的菜餚,正因為太平凡人們往往要寄寓一種不平凡的理想,螺螄姑娘的傳奇故事便慢慢風靡江南水鄉。故事講述了一年輕的種田人,家境貧寒,上無父母,孤身一人,艱難度日。一日在水邊洗腳,見溪底有一螺螄,碩大異常,美麗可愛,便伸手拾之,養於水缸之中。次日,自田間歸來,但見飯菜已備,問及鄉鄰,無人知曉。持續幾日,肴菜一日比一日豐盛,年輕人疑惑不解。一天故意早早收工,悄悄回家,於門縫往內窺視,見一絕色姑娘從螺螄殼中冉冉而出,年輕人破門而入,搶過螺殼。求與成婚,長跪不起,姑娘含羞允諾,從此家中豐衣足食。次年,生一子,聰明頑皮,一日翻出螺螄殼,種田人以筷擊殼與兒子戲道:“丁丁丁,你媽是個螺螄精!噹噹當,這是你媽的螺螄殼!”正好被外出歸來的螺螄姑娘撞個正着,羞愧地搶過螺殼,縱身跳入,遂無影無蹤。種田人悔恨交加,四處尋找,茫茫大地,絕無回音。從此種田人,家道中落,日漸貧寒,過着比以前更加窮困的生活。在小時候這可是百聽不厭的故事,這個故事用浪漫主義手法宣泄了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同時也在美化河邊田間隨處可見的普普通通的小小螺螄。 在水鄉夏夜乘涼時,有一個代代相傳的迷語:小小瓶,小小蓋,小小瓶中有葷菜。大家猜這是什麼?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