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詩《致橡樹》中曾有這樣的比喻:“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不是藤蘿,不是菟絲,而是樹,是志同道合、身家對等的夥伴。我認為這才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一棵樹和另一棵樹是平等的,當然也是門當戶對的,誰靠近誰,都算不上攀附。而如果是藤蘿與樹,那性質就不一樣了。
攀附與纏繞總是會扭曲另一個人。因此,現在的離婚率之高,其中很大部分是因為經濟問題、地位懸殊,因為兩個人的不對等。有經濟學家說過,經濟決定一切,也許在婚姻里這樣說是絕對化了一些,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物質決定意識。
一個人在什麼樣的階層,就會有什麼樣的意識。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就會考慮什麼樣的因素。一個錦衣玉食,生活小康的人和一個還在為生存奔波,為溫飽不眠的人相處,肯定不會有共同語言,也肯定不會有心靈的共鳴、靈魂的相吸,言語間的默契,更不要奢望未來和明天了。
所以我們強調婚姻一定得是門當戶對的。這種門當戶對,可以說是一種資本的對等,或者說是一種資本平衡,是男人和女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平衡關係。在這些關係中,資本對等的人在一起容易得到幸福,容易獲得一種生活模型的對等關係。
不同階層的人常常有不同的價值觀、生活習慣、道德規範、思想方式與情感特點,這些構成了婚姻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果兩個人在這些關係上是處於平衡的,那麼他們的關係也會維繫得更長久。就算有一天失去了愛情,維繫他們的還有他們熟悉的、樂意依存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門當戶對”,除了經濟、社會地位等問題外,它涉及更多的還有一個人的性情、情趣、能力、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價值判斷,甚至他的思維方式等。因此,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如果你想找到那個與你門當戶對的人,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資本和優勢,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和不足,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人,然後開始你的尋愛旅程吧。在你設定的範圍里,肯定有一個他(她)是你要找要等的那個人。如果他(她)不在這個範圍內,即使出現了,也與你無關。(文/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