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楊文凱: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愛上京都的理由
送交者: 芨芨草 2019年02月21日17:46:29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楊文凱: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愛上京都的理由

 

 

1.jpg

 

2.jpg

在日本大力推進觀光立國、訪日外國人突破了三千萬人次的洪流中,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都京都始終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獨特存在。統計顯示,每年湧入京都的內外遊客超過5300萬人,京都市的觀光消費額高達11268億日元。在全日本815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排行榜上,京都名列首位;在世界旅遊城市、世界魅力城市等評選中,京都總是輕鬆位居榜單前列,甚至連續奪冠也毫不奇怪。

時代的紅塵滾滾而來,但京都卻越來越活成了一個處子般的符號,關於慢生活,關於藝術城市,關於詩意的棲息。千年京都,不能匆匆走過,只適合慢慢品讀。這裡雖然也匯聚了住民、學校、商業、交通、行政、管理等現代城市要素,也焦灼於觀光公害影響到居住民平穩生活和公共資源的悖論,但我以為京都本身並不能以現代城市概念來定義。

今天的京都不只是自然成形的都會街市,而是在歷史的追憶中不斷堆積、在文化的回味中細密編織起來的一個祈願、一個象徵。京都是歷史遍地、故事無數的地方,是佛教、古寺、庭院、花道、茶道、雅樂、舞等傳統文化的代名詞,是悠久而豐厚的世界遺產匯聚之地,是謎一樣的傳說和存在,也是日本人永遠的精神故鄉。

扶桑列島,花團錦簇。東京是全球頂級的現代化大都市,大阪是聞名遐邇的商業之城、美食之都,但是沒有走訪過京都的古寺,沒有見識或者體驗過京都的“侘び寂び”,你還真不好意思說到過日本。儘管日本慣以日之丸國而自負,但是京都卻是美麗的月之都。千年以來,經歷了各種歷史風浪的試煉洗禮,見慣了各色風雲人物的興衰沉浮,古色古香的京都依然在那裡,越發古樸、靜謐、幽玄而高貴,散發着迷人的氣質。所謂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的境界,或許正可借用來描述京都的存在。

 

3.jpg

 

4.jpg

認識現代京都,從京都車站開始

新幹線緩緩駛入京都車站,巨大的站台和鐵道構成了司空見慣的火車站,與常見的模樣並無二致。但是所有初次來到京都的朋友走出改札口,就會陷入一個巨大的未來主義空間,完全顛覆了行前對千年古都的印象和想象——我的建議是,認識京都先從京都車站開始。

2000年,我初訪京都,因毫無心理防備而被充滿了視覺衝擊和精神張力的京都車站給輕易擊到了。這座啟用於1997年的巨型現代化車站,由出身東大建築學院的著名建築家原廣司設計,其展現的空間組合、商業迷宮、科技性和未來感,即使過了20年依然是領先時代的。

原廣司與楨文彥、磯崎新,並稱東大建築學院的BIG3,是戰後日本建築走過英雄主義激昂歲月的代表,堪稱殿堂級建築設計師。BIG3的老師是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被喻為東大建築系的梁思成,以一人之力奠定了日本現代建築的格局。原廣司設計的京都車站,與丹下健三晚年的代表作——東京都廳、富士電視台本社大樓等都完成於上個世紀90年代。從中,我讀到了某種內在的隱秘聯繫,看到了那個時代日本建築擁有的吞吐時空、壓倒一切的綜合性氣魄,還有對空間幻覺的執着、對未來科技的崇尚。無疑,京都車站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四季自然、水波不興的靜謐的京都,如此龐大的現代建築,如同天外來客。原廣司的建築理念是空間即幻象,擅長進行宇宙風景的建築構想,他提倡要讓建築學有趣起來,激動人心,不要簡單化。京都車站可以說是這種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

伴隨着高密度、垂直、空洞、聚落、未來感、多層結構、城市綜合體等原廣司作品的關鍵詞,京都車站橫空出世。建築主體鋼結構與玻璃面牆的大面積使用,為城市擋住了來往的列車,又反射出傳統的街道與城市的天空。多層空間與空中花園的設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共通的氣質。

京都車站是巨型的建築綜合體,東樓包括了酒店、電影院、博物館、展覽廳等公共空間,西樓入駐了百貨店、購物中心、飲食區、駐車場等多樣化設施,當然主要的功能是火車站和交通樞紐。我願意把京都車站比喻為一個超越了想象力邊界的魔幻主題公園,也是傳統京都遞給所有來訪者的一張指向未來的名片。這裡除了有綜合交通中心,還是城市的開放式露天舞台、大型活動的聚會中心、俯瞰古都全貌的觀景台、時尚的購物中心、夢幻的空中城市,這一切聚合在一起,帶給人的震撼力度難以言表。

 都被譽為通向日本歷史之門,城市之門的意象是解讀京都車站的關鍵。今日的京都,依然清晰保留着1200年前平安京時代的城市形態,京都車站就是在這個形態上做加法而不是減法。這裡是城市敞開歷史之門的聚集所,也是通向未來之門的出發地。在軌道交通充分網絡化的日本,車站不僅是一個建築物,更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京都車站的多功能化,成為一個載體和樣本,創造出舒適、宜人、便捷的城市公共空間,也為古都增添了新亮點,更具有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能量。

5.jpg

 

6.jpg


千年古都光與影:平安佛教夢回長安

新幹線駛近京都車站,著名的東寺五重塔映入眼帘,瞬間讓人有了古都京都的感覺。東寺的五重塔高56.4米,日本現存最高的木造建築,作為平安京的象徵屹立1200年。東寺全稱八幡山金光明四天王教護國寺秘密傳法院,位於九條大道上,是在平安京建都時一起營造的鎮護王城的官寺,守護京都越千年。

我一直認為,京都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孕育了平安貴族和王朝文學,這裡有古寺超過3000座,名勝古蹟多不勝舉,背後的人物和故事堆積起豐厚的歷史土壤。初到京都,雲淡風輕,但是禪堂古剎背後的故事才是讓人越發喜愛京都的理由。比如,創建於796年的東寺就不簡單,背後飄蕩着大唐的氣息和平安佛教的風雲。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命令建都平安京而名垂青史;他的第二皇子即後來的嵯峨天皇也很有名,以休養生息的方式維持了新都創建後的安定期。在遷都30年後的823年,嵯峨天皇把鎮守京都最南端的東寺賜給了從中國大唐學習真言宗密教後歸國的空海和尚。於是,在京都的舞台上,在日本佛教的歷史中,真正的主角登場了。

當時,空海是從先進文明之國大唐學成歸來的高級知識人,深得嵯峨天皇的信任。825年,空海建造了用於修行的講堂後,正式命名為教王護國寺826年修建了五重塔;828年創建了日本最早的庶民教育設施綜藝種智院。由此,東寺也從一般官寺發展為以真言密教為基礎教義的鎮護國家的根本道場。現在,東寺裡面的五重塔、金堂、蓮花門、御影堂、觀智院客殿都是日本國寶級建築物,而講堂、寶藏、灌頂院等也名列重要文化財建築物。

與空海同時渡唐學習,把最新佛教思想帶回日本而成為平安佛教雙璧的另一位精神領袖是最澄。空海與最澄貴為一時瑜亮,兩人的對照性存在,構成了平安佛教的燦爛篇章。

日本佛教中,有七個主要教派:淨土宗、臨濟宗、曹洞宗、淨土真宗、日蓮宗、天台宗、真言宗,最有影響力的是比叡山的日本天台宗和高野山的日本真言宗,二者均為密教,發源於平安時代。天台宗開山祖師是傳教大師最澄高僧,真言宗開山祖師為弘法大師空海高僧。傳說兩位高僧的先祖都是渡來人(秦漢時渡海而來)。公元804年,他們一起跟隨遣唐大史藤原葛野麻呂,作為遣唐和尚乘船遠赴大唐求法留學。

當時四艘遣唐船只有兩艘上岸。32歲的空海乘坐第一艘船,漂泊到福州海邊,後輾轉得入長安青龍寺,向中國真言密教第七祖惠果高僧學法。一年後,惠果60歲圓寂。空海習得完整密教,又學習了大唐的土木、水利工程、醫藥等技術。空海原計劃留學20年,最終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帶着大量經卷、曼荼羅(用以㝠想的佛圖)、佛具回到了日本,自稱“我空空如也地去,卻滿腹經綸地回”。

當時40歲的最澄已是佛界精英,很受恆武天皇青睞。他以年少多才馳名,留學大唐短期研修,目的是取到恆武天皇念念不忘的天台山法華經。最澄來到天台山國清寺,接受了天台宗的付法和大乘戒,後又學習了禪宗和密教等各種法門,求法修行8個月後回日本。

最澄歸國後,獲桓武天皇批准,天台宗正式在京都比叡山延曆寺開宗。最澄傳授《法華經》,傳教理想是把法華圓教、大乘菩薩戒、密教、禪宗四宗融合。比叡山面向民眾傳道布教,也催生出日後的法然(淨土宗開祖)、親鸞(淨土真宗開祖)、道元(曹洞宗開祖)、日蓮(日蓮宗開祖)等鎌倉佛教。

另一方面,空海回到日本後,與舊勢力的南都佛教互相協調,使得真言密教體系化,其神秘的語言和深奧的教義贏得了皇族和貴族的青睞,現世利益即身成佛之說得到空前流行。空海的人格魅力流傳千年,至今日本各地祭祀不斷。

嵯峨天皇把京都的東寺賜給空海後,這裡成為真言密教的寶庫。空海從大唐帶回來的經典、佛具、佛像等重要的國寶和名品在此收藏;寺院中心的講堂更是美術和工藝的寶庫,美麗壯觀得令人窒息。講堂內諸佛並列的佛像包括:五智如來、五大菩薩、五大明王、四大天王等,還有空海按照自己感悟到的宇宙空間而配置的立體曼荼羅

 平安高僧最澄和空海是日本佛教的兩大原點。最澄於822626日圓寂,身後被追贈諡號傳教大師,為日本最初的大師號。空海於835321日入定,歿後86年被授予弘法大師稱號。日本民間一直流傳着大師信仰,現在京都人會在空海的命日、每月21日舉辦弘法市,吸引千家商鋪出店。在東寺境內,每年121日是初弘法1221日是終弘法,熱鬧異常。京都人展示的庶民性與深奧神秘的真言密教和諧共存,這也是東寺的魅力所在。

7.jpg

 

8.jpg


京都美之集大成:北山文化與東山文化

千年京都既是皇城,更是佛都。我有個私人看法,唐朝文化塑造了日本人的格局,宋代藝術涵養了日本人的審美。京都既有皇城的格局,又有佛都的審美,兩者融合已是千載不遇之幸,得以完美地留存至今更是上蒼的惠賜,值得永久珍惜。

京都的皇城之美,在於平安京的營造純以唐大都長安的範式為模本,以南北走向的朱雀大道(現千本通)為中心,實現了左右對稱的棋盤狀的完整的都市規劃和建設。平安京的東西南北道路框架保持千年,其完美格局和壯觀氣魄迄今無出其右者。

京都的佛都之美,表現在形成於室町時代的對照性的北山文化東山文化,兩者既是京都美的不同側面,也是日本美的原點。

華麗的公家文化和強力的武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光輝燦爛的北山文化14世紀末,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維持長期安定迎來了幕府全盛期,使得平安以來華麗的貴族審美風格與大陸傳來的禪宗模式相融合,貢獻了北山文化的經典象徵——絢爛華美、永世輝耀的金閣寺;15世紀後半期,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應仁之亂後隱居東山,那個時代的禪宗樣式深入人心,簡樸幽玄之美受到推崇,足利義政建造了東山文化的傑出代表——簡約素樸、外形沉靜的銀閣寺。

讀懂了金閣寺和銀閣寺的不同內涵,某種程度上或可理解京都之美和日本文化的出發基點。金閣寺是躊躇滿志的足利義滿在北山營造的豪華別莊,也稱北山殿。足利義滿把將軍職位讓給長男義持後,自己在京都西北部的北山營造了住所,其中心是用金箔貼面而建的絢爛豪華的和漢樣式的三層舍利殿,又稱金閣。這是一次奢侈而完美的揮霍,體現了義滿對黃金的異乎尋常的喜愛。義滿去世後,義持遵遺言改山莊為禪寺,借用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但始終沒有給人印象強烈的金閣寺那樣膾炙人口而流傳久遠。

金閣寺浮現在鏡湖池的水面上倒影成雙,在日光的照射下金光璀璨,徹底超越了的層面。金閣寺是北山文化的發祥地,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現在的金閣建築本身重建於1955年,不是國寶。金閣舊建築在戰前被指定為國寶,1950年因為學僧放火而全燒,國寶足利義滿像也失蹤了。這次慘事,成為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水上勉的《金閣炎上》等著名小說的主題。不過,人們從再建的金閣中,依然可以想象創建時期的輝煌。

足利義滿時代最終確立五山文化,以官寺的方式排定了京都最上乘的禪宗寺院為京都五山,依次是: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五山之上還有最上位的南禪寺,由龜山上皇的離宮改建而成。與之對照,義滿也確立了鎌倉五寺依次是: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淨智寺、淨妙寺。五山文化對於禪宗在日本的保存和傳播意義重大。

與貼滿金箔的豪華的金閣相對照,義滿之孫、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東山時建成了東山殿,其核心的慈照寺銀閣,下層是書院造,上層是佛殿風,創建之初用黑漆塗抹了外壁,是體現侘寂風格的建築。銀閣寺原本沒有貼銀箔的計劃,純粹是因為其簡約素樸與金閣的豪華絢爛對比鮮明,遂統稱為銀閣。

相對於貴族的、華麗的足利義滿的北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由幽玄、侘寂的美意識所形成。應仁之亂(1467年)以降,雖在亂世,卻是能、茶道、華道、庭園、建築、連歌等多樣藝術開花的時代,這些藝術向庶民浸透,延續至今成為許多日本文化的基礎。特別是東山文化體現的侘寂的美意識,是日本精神與和風樣式的核心,值得推介。

說起“侘寂(わび さび)”,可能源自小乘佛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後來融入了禪宗的影響,與“禪寂”合一,成為日本傳統美學的核心概念。我的理解是,指與良好和完善相對的簡陋和殘缺,即所謂外表粗糙,內在完美的質樸本質,對應了簡單、樸實、自然、野趣、粗糲、枯瘦、貧寒、節制等審美內涵,可引申為接受殘缺、欣賞不完美的審美心理;指隨着時間流逝而逐漸劣化的過程,具體可表現為時間在物品留下的自然痕跡,展現了時間的光澤。

京都龍安寺禪院及其著名的枯山水庭園,是經常被用來解釋侘寂的典型。龍安寺是適合於靜觀的禪寺,庭園中有展示大海的白砂和象徵島嶼的岩石,還有陶土牆上因年代久遠形成的斑駁痕跡,代表了日本式侘寂境界。

我初見龍安寺,只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面對千年庭院苦做冥想狀,未能得其深意。後來,讀到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古寺》中寫道,自己喜歡避開人群,一個人孤獨地眺望龍安寺全景後回家,無論是下雪日,還是小雨天,這樣令人不可思議的眺望在任何時候都覺得很好,也是五山十剎的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風景。水上勉的感受是,我並不十分理解石庭所蘊含的思想,只是這不可思議的美和簡樸讓我感到窒息,身心受到洗禮。原來如此,這就是來自侘寂的感應、大道至簡的力量吧。

如果說西方現代主義,是以理論為基礎的合理化世界,大量生產,未來志向,技術崇拜,人工素材,銳利而確定,一切都置於條例分明的管理之下,以追求永恆為目標,那麼日本的侘寂傳統,則是直覺的世界,關注單體或碎片,活在當下,崇尚自然,天然素材,軟性而曖昧,坦然接受時間流中的消耗與劣化,所有的事物都體現出分明的季節感——這正是千年京都所傳達的意韻,教會人們以欣賞的眼光和心態去關照一切的不完整和不完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從簡單、質樸的事物中發掘出新的趣味、新的思想,讓精神更加豐潤、人生更加充實。

侘寂是只可意會、難以言說的境界,作為一種美學和世界觀廣泛滲透在日本的佛教寺院、枯山水庭園、茶道、插花、書院造、水墨畫、古董、設計和生活各領域,從京都發軔延續至今,從日本出發影響了世界。

侘寂的極致是茶道,茶道由禪宗大師與僧侶們發揚,吸收了來自中國的禪茶一味的思想。14世紀,村田珠光師事一休宗純,仕於義政,他將禪融入茶之湯,創立的侘茶,被尊為茶道之祖。16世紀的茶道大師千利休形成了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同時,在佛前供奉的插花藝術誕生,池坊專慶融匯大成,池坊流傳播至今,名手輩出;善阿彌把禪的精神帶入庭園造景,確立了枯山水的風格;日後成為日本家屋基礎的書院造也完成定型了——這些深深影響後來日本文化藝術的創造,都是從京都獲得了靈感和舞台。

 

9.jpg

 

10.jpg

閱盡千山萬水 歸來還是那個京都

京都是獨特的,關鍵在於其不可複製性,不僅這座城市累積千年而成的外觀是無法複製的,更遑論其內在精神的獨一無二。

現代化大都市有着相似的模樣,遮蔽了城市天際線的摩天高樓、條塊分明的中央商務區CDB、集團化的住宅小區,還有螞蟻般移動的人群和車流,這一切都市標配在京都卻非司空見慣的常態景觀。京都依然保持着千年以前的城市格局,保持着自然的身段和沉靜的氣質,既沒有被所謂的現代化要素人為催肥,也沒有急於彎道超車而浮躁焦慮。世人閱盡千山萬水 歸來看到的還是那個京都。

京都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還有很多日本第一,人見人愛,讚不絕口。京都車站的站台長達558米,日本最長;今宮神社參拜道旁的一和商店創業於長保2年,迄今超過1000年,是與紫式部和清少納言同時代的日本最古老的菓子店;東寺的五重塔高56.4米,在日本的木造建築中最高;作為和服原料,京都的生絲消費量日本最多;每100萬人擁有的大學數量,京都高居日本第一,等等。

京都有引以為傲的三大祭:5月的葵祭、7月的袛園祭、10月的時代祭,都是每年不可錯過的全城盛事。三大祭動員人數眾多,吸引遊客趨之若鶩,庶民的狂歡為這座靜謐的古都帶來了內在的永恆活力。

京都不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地方,而是需要反覆翻閱,值得品讀一生的大書。日本的文豪們都對京都情有獨鍾,夏目漱石、森鷗外、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無不折服於京都的魅力,或小說,或隨筆,寫下過無數的京都。如何認識、體驗、看待京都之美,或許因人而異,也會隨着時空的轉移而變化,但每一次訪問京都,均抱着一期一會的心情,從日本人最豐饒的精神土壤中吸取養分。

大文豪夏目漱石一生四次訪問京都,分別是26歲、41歲、43歲、49歲,四次合計51天,也就是他一生與京都親密接觸的時間。夏目漱石在《京都之夕》裡寫下了汽車流星般疾馳而過,貫穿了二百里春光的感受。不過他當時描述京都是一個寂寞的地方:京都有真葛原、加茂川、比叡山、愛宕山、鞍馬山,都是跟過去一樣的原野、河川、高山,千年不變。在這樣的原野和山川之間,形成了一條、二條、三條等街區,不過即使擴展到九條,十條,還是一如往昔。哪怕是加數到百條之城,已經存續千年的京都依然是寂寞的。

耽美作家永井荷風寫作《時隔十年》,又名《京都紀行》,也是他第四次前往京都。第一次,明治30年,荷風跟着父母一起去初見京都;二次游是明治42年清秋數日再訪京都;三次游是大正二年夏日,應邀參加慶應義塾大阪講演會而順便三游京都;四次游是大正1110月朔日,永井荷風率領市川松延子和一座的俳優們去京都舉行大型野外匯演,與日常深交的文人作家們相約西行。

相隔十年再見京都,永井荷風看到了京都依然有着有不易受到近代文明侵蝕的東山的青巒,環顧西山北山也沒有受到近代化的損害。他欣慰地感嘆稱,今日的京都不象今日的東京那樣在近代化過程中受到破壞,在年年看着上野和芝山內的樹木頻頻枯死的東京人的眼裡,京都還是那座被千年松樹的蒼綠所包裹、四處的青苔自然增厚的一塵不染的舊都。永井真心希望能永遠停留在如此幽靜閒雅的京都,但是他又意識到,與時勢共進的民眾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組織已經發生了激烈變化,在京都留存的古代的社寺庭院樹木的存亡問題,對於國民來說這是面向未來的大問題。

京都之游,永井荷風亮出了兩個重要看點:敬僧侶和愛藝妓。映入眼帘的僧侶的緇衣和藝妓的紅裙,是京都之美、是活的寶物。如果沒有如此鮮明的兩大色塊的移動和點綴,京都可能就是一個冷靜的博物館,而不是一座充滿玄機、洋溢活力的千年古都。

在悠邃的寺院境內漏出了僧侶的讀經聲交織着梵鐘的迴響,與古雅的法堂佛塔建築互相映襯,共同創出了森嚴玄妙的宗教藝術之美;在東山和鴨川等處,年輕美貌的舞姬身着綺羅紅裙,掩映着名勝佳境——這樣的風雅趣味只有在名家的畫作中才能得見,但在京都卻是生活的常態。

京都之美,在於流水和松濤的天籟之音中交織着讀經之聲,在於櫻花和丹楓的自然美色中映現出銀釵與紅裙。即使時光越過千年,即使以明治維新為起點的日本近代化進程已走過150年,而所有初到京都的人們都會在這裡尋覓體驗到日本文化的質感和美的極致,即秀麗的國土山川之美與民族生活場景之間構成的神秘而和諧的美,這就是京都。

與荷風同時代的中國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出了文學品評的三層境界:其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其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後來被泛化用來形容人生三境界。豐子愷曾把人生概括為物質、精神、靈魂三層樓,對應了衣食的滿足、藝術的追求、宗教的升華。禪說人生也有三重境界: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個過程被理解為建構概念、解構現象、重構系統。

世界廣大,殊途同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覺得智者的感悟,同樣也是認識、理解、融入京都的三重境界。悠悠京都遺世獨立了上千年,不需要任何美化和神話,哪怕是出於崇敬之心。真正與京都有精神契合的人,不會呼朋引伴、集體掠過,而是兩三同道、孑然獨行,輾轉於寺院神社之間,是為了通過外在的感染和驗證,最終尋找回歸個人內心世界的通路。

說來也許會令人失望,京都沒有一瞥驚艷、再瞥驚魂之美,感受真實的京都需要接受殘缺之美、古舊之美,需要欣賞柴扉半倚之美、青苔橫生之美,當然還要懂得四季自然之美和禪意盎然之美。

我對於京都的接觸和感知,還是散珠未成其串,碎片難拼全瓦,至今停留在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層面,期待着能從感官躍升到精神層面,卻不敢說已經入門。不過對京都越學習越體會,會越傾心越歡喜,愛上京都的理由也越來越充分了。

0%(0)
0%(0)
  這篇寫得非常好,豐富細緻有結構感。  /無內容 - 一冰 03/01/19 (107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偷聽丈夫和女鄰居對話我崩潰
2017: 相遇相知卻相離
2016: 步勤:朱德被斃之孫的女人47
2015: 幾個小故事讓你讀懂什麼叫商道!
2015: 小思:不冷寒冬蘊春:遇妙齡空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