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ZT |
送交者: 深水花房 2006年07月04日13:49:24 于 [恋恋风尘] 发送悄悄话 |
文艺青年的特征就是不管说什么干什么都要沾点文艺的边儿,比如你是个开发房地产的商人,可能根本没看过费里尼或伯格曼的电影,但是你一定知道这两个被吹得非常牛逼的导演,似乎不看这两个大师的电影,就算没看过电影。所以,在一些公开场合,一定要适时提提这两个人的名字,这样能蓬荜生辉,也显得你除了会盖房子还有点文化素养。或者,你偶尔在话里说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名字最好拗口一点,说出几个一定能把人镇住。千万别提贝多芬、巴赫之类的名字,太俗,会让人瞧不起。 用文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比用名牌来武装头脑有时候更能显示自己的身份,时间长了产生幻觉就能培养出文艺气质。或者,如果您没有文艺细胞,可以来点文学细胞。比如在解说足球的时候,突然来点诗一般的语言,在后半夜看球的时候,冷不丁能把昏昏欲睡的观众激醒,结果就有人进球了,不然就错过了。说不定观众还很感激你。 这段时间看世界杯,在北方主要看中央五套节目,天天受他们这几个解说员的折磨。比如段暄吧,记得老六写的《球客列传》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其实段暄比刘建宏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从小在北京酒仙桥一带长大,那里是工人阶级居住的地方。段暄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滋生了一身市井气和野孩子味儿。”段暄是个很朴实的孩子,但是这个背景也能让我们明白,段暄生活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地区,这个习惯后来让他用在解说上了。我没见过段暄,上述之言绝无恶意,只是希望他以后转播比赛的时候分贝能小点,不要名“噪”一时。当然,工人出身的段暄由于身上缺少一种文艺青年的气质而创造了一种“吼派足球解说”。 刘建宏这方面比段暄修炼的好一些。我在1998年第一次认识刘建宏,而且在一个特文艺的氛围里结识了这个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同龄人,那是崔健在石家庄的演唱会后,我们在酒吧喝酒,刘建宏不吸烟,那天他非常激动,居然破例点起了一支烟。你想想啊,我们这帮60年代出生的人,除了崔健、罗大佑之外,就没几个能感兴趣的人了,不像现在,是个什么星星都可当亲爹认。所以,看完崔健演唱会,大家都挺激动。刘建宏给我的印象很好,谈吐也比较儒雅。 但是,当他把他的儒雅风格运用到足球之中,就成了文艺青年了。比如,有一年我看“足球之夜”,正好是刘建宏解说,片子介绍昆明海埂基地春训,开头是几只鸽子在蓝天和湖水的背景下展翅飞翔,飞呀飞呀的,偶尔还有几多黄花掩映。背景音乐是一段非常悠扬的管弦乐,十几秒钟后,刘老师的声音缓缓而出……知道的这是介绍中国足球春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云南旅游局拍摄的风光片。 后来,足球之夜就从报道足球新闻演变成文艺青年和文学青年的“二文”风格的文艺汇演,张斌的代表作是“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假球黑哨。”黄健翔的代表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们都是罗大佑的爱好者,所以,他们动不动就用罗大佑的歌曲来感叹一下。所以,足球之夜这个节目在这帮“二文青年”感召下,把一个动感的足球改装成抒情的艺术体操,后来,我就不看足球之夜了,连我这慢性子都能跟它急。 “我爱世界杯”节目,张斌主持,我很喜欢张斌,虽然现在说话过于谨慎,失去了当年拷问陈亦明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魄,他主持节目并不枯燥,但是“我爱世界杯”拖拖拉拉,内容不够,就用歌来凑,不知找谁写了几首难听的歌,翻来覆去地播放。大好时光,非浪费在这么难听的歌曲上。 今天,他们开始用背景音乐了,又回到海埂春训的时代了,不就是一个荷兰队输了吗,弄得跟一个世界悲一样,典型的文艺青年心态,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动感情。喜欢荷兰队的,这时候什么声音都没有,他们也会动情,不用你催情;不喜欢荷兰队的,在他们眼里就是河南队,你就是放什么音乐他们也无动于衷。 每当CCTV-5的同志们散发文艺气息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国际足联拍的一个记录片,就是那个回顾1988年欧洲杯比赛的《嘿!这才是足球》,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个别的地方用字幕提示,人家也配上了音乐,但是你能从画面里看到力量、雄美、坚毅。嘿!这才是足球。 你再看我们文艺青年弄的足球电视片:嘿!这才是皮球。挺有力量的运动让咱们给弄疲软了,看来只想到了抒情,忘了足球。也难怪中国足球这么多年冲不出亚洲,走不向世界,估计他们看了这些足球电视片,走位全都飘忽了,也难怪李毅大帝飘忽的总找不到球门。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