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分集簡評。
第一集——
1、片頭曲開頭就是司馬懿的“狼顧”。正片開篇字幕+解說,講許劭和他的月旦評。許劭最著名的點評,當然是那句說曹操的“治世能臣、亂世奸雄”。
2、第一集于和偉版曹操即正式亮相,表現基本精彩。這哥們兒在高希希的新《三國》裡還演過劉備。
3、華佗出場,最主要作用還是引出官渡大戰前夕的衣帶詔事件。劇中設定,華佗既在衣帶詔上簽字,又在曹操面前說什麼“遠避山水”“心病不除”,自然是作死——這也就增加了曹操殺華佗的合理性。說到華佗,這兩天知乎上有個特火的話題是“和華佗同年代的張仲景到底存不存在”。
4、由給司馬家兒媳婦劉濤接生的華佗引出衣帶詔事件、引出董承、引出司馬氏兄弟對楊修一族的“誤會”,再引出司馬家的危機,從這條線足見劇本打磨算是很精細。
5、衣帶詔事件發生時,曹丕大概十三歲,李晨出場有點兒早了…但沒辦法,連郭女王(唐藝昕)都出場了…溜冰的甄姬出場大概也不遠了吧…
6、回到“月旦評”,很明顯,第一集月旦評起的是武俠小說里“武林大會”的作用——讓諸多勢力亮相、第一次引爆矛盾。吳秀波司馬懿當場反駁楊修,那就是小一號的張無忌現身光明頂了。可巧曹操也在現場,英雄遇合,風雲將起。
第二集——
1、曹操對漢獻帝提到自己當初討伐董卓的救駕漢獻帝的功勞。實際上,漢獻帝乃是董卓所立。當初關東諸侯討董,給董卓的最主要的罪名就是擅自廢了漢少帝劉辯、立了漢獻帝劉協。很多年以後,劉協面對曹操,不知是否會懷念董卓更多一點…
2、曹操在廣場上威逼獻帝,氣勢咄咄地先搞引蛇出洞,再搞血腥屠殺,同時出現官員嚇尿褲子的特寫鏡頭。很多年以後,高平陵政變之後面對曹芳、曹爽這些曹操的後輩們,不知道司馬懿會不會想起多年前的這一幕…
3、曹操下令捉拿所有“漢官”,荀彧對曹操說自己也是“漢官”。關於有功於曹操又因反對曹操而被賜死(或是憂死)的荀彧,實則非魏臣,而是漢臣的討論,也算是歷史類論壇上常見的話題。
4、郭嘉是在三國史愛好者當中人氣頗高的角色。本片既名“軍師聯盟”,那麼曹操手下的軍師祭酒郭嘉一定是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會在劇中對司馬懿起到引導作用。這樣的話,司馬懿也就有機會“感謝郭嘉”了。
5、楊修肯定是重要的大反派了,他與曹植交厚,多年後他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捲入了曹丕曹植的奪嫡之爭。所以毫無懸念“奪嫡”將是重頭戲——話說有哪部歷史劇不把“奪嫡”當重頭戲的…日後的較量中,楊修、司馬懿無疑會各自扮演曹植、曹丕代理人的角色。
6、曹操要把眾多漢官捕到“大理寺”,漢獻帝年間,確曾有將“廷尉”改名為“大理寺”。此處“大理寺”的稱呼當無誤。劇中遊俠“汲布”的名字是致敬“季布”,此人是太史公《史記·遊俠列傳》中的重要人物,算是遊俠群體的老祖宗,有“一諾千金”典故傳於世。
第三集——
1、司馬懿托其妻張春華的關係求汲布幫忙,需要用到劍;郭女王求曹丕幫忙需要用到劍鞘。第三集其實講的是女子能頂多半邊天。張春華在片尾提到“師兒”“昭兒”,實際上司馬師、司馬昭都是官渡大戰之後很久才出生。不過,與張春華的提前出場相比,這兩位的年齡都不算什麼了。衣帶詔事件發生時,張春華也就十歲左右吧。然而畢竟是劉濤出演,她需要戲份,需要很多戲份。且赤壁戰前,能在朝臣中間引起如此大的風波的事件,也就是衣帶詔了。所以…無論從劇情衝突還是卡司考量,這樣安排也算能理解。
2、郭女王去找曹丕,當場念了幾句詩,“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等等,是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這首詩很長,開頭兩句更有名一點:“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二十多年前有部瓊瑤劇《青青河邊草》,咆哮馬教主主演,相信很多人還有印象。
3、《飲馬長城窟行》,最後一句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這其實也是詩中信件的結尾,翻譯過來是:“要多吃啊,我很想你”。所以這首詩用在郭女王和曹子桓打情罵俏現場,很合適。樂府體,喜用“加餐食”“加餐飯”這些詞,樸實、真切又深情,所以漢樂府詩我最喜歡,僅排在唐詩之後。荀彧和楊修念的那首“公無渡河”也是漢樂府詩。建安詩人、三曹父子一出現,中國詩歌由樂府民歌進入新的時期。劇中由詩歌引出浪漫青年曹丕的“訴衷情”,這是比較合理的。
4、郭嘉、汲布、曹丕、荀彧,這是一條線,還沒買優酷會員,看的安徽衛視,雖然還沒看到第四集,但是能預感荀彧對司馬懿的暗殺,其實另有隱情(不知道對不對),畢竟在魏朝滅亡那一年,荀彧被追贈太傅,換言之,是被當時掌權的司馬氏給予了認可。
5、歷史上,被滿寵拷打的其實是楊修的爸爸楊彪。滿寵此人後來在東南戰場出力甚多,屢戰屢敗的孫權被網友損成“孫十萬”,這軍功章上面有張遼的功勞也有滿寵的功勞。
第四集——
1、第四集開頭,劉濤向農家託付孩子,身旁家人捧着布帛,此處的布帛當是貨幣。漢代貨幣多元並行,帛、銅皆有之。劇中既出現,則是服化道的加分項。
2、張春華未來會真的變成河東獅麼?現在看起來司馬懿、張春華還溫情脈脈,但是假死不跟人家提前講,害的人家又是託付後事、又是冒險劫獄,司馬懿這死鬼的賬,張春華難道不會默默記下等待來日爆發?
3、司馬懿最終法場挫敗楊修,步步行動絲絲入扣,雖然全出劇本虛構,然誘楊修簽名一步實在是設計得可稱巧妙、關鍵。
4、本集曹操有句台詞,說自己“一怒,伏屍百萬”。此句典出《戰國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篇。原文是“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也就是說,于和偉的曹操已經隱隱在把自己當成天子了…霸氣歸霸氣,就是有點兒太不低調了。
5、楊修在獄中和荀彧的對話,說自己要“精衛填海”“肉身投虎”等等,前者是出自神話,後者是佛經典故。這段對話,或者說是自白,是楊修角色的加分項。劇本給司馬懿編排了一個好對手。
6、曹操跟荀彧說他們倆像“民間夫妻”。這劇深諳網民所好。此台詞一出,大家估計都要趕着湊曹荀CP去了。
7、曹操燒掉竹簡。官渡戰後他還會燒掉自己臣下私通袁紹的所有書信,以此來撫慰、收買臣心。漢光武帝劉秀好像也做過類似的事。
第五、六集——
1、曹操行苦肉計使楊修騙袁紹——這故事腦洞越發得大了。曹操既然現在曉得用苦肉計來賺袁紹,竟不知後來要燒赤壁的周郎黃蓋也在使着苦肉計乎?
2、曹操跟曹丕談到他重用荀彧的原因,除了荀彧的才智以外,還有荀彧背後的“潁川氏族”。談曹操崛起,就不能不談在背後支撐他的潁川士人(荀氏、鍾氏等)和譙沛武人。而這一點在之前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中卻鮮被提及。《軍師聯盟》劇本能談到這些——主創確曾下了一番功夫。厲害了。
3、司馬懿為避免被曹氏徵召為官,自斷雙腿。四十多年後,他還會用到類似的手段——裝病。第五集的編排算是為後面他的裝病做個鋪墊吧。順帶提一句,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也曾以“足疾”為藉口,逃離朝廷漩渦。
4、第五集後半段,曹真出場。這個角色在以後戲份當不會少。未來他會在魏國西線與司馬懿並肩阻擋諸葛亮的軍團。再後來,司馬懿還會把他的兒子送上斷頭台。兩人算是相愛相殺?
5、第六集把玩烏龜的司馬懿台詞“我又不屬龜,怎麼會把雨招來”。然後大雨就來了。所以,誰說你不屬龜?網絡上的日本戰國史愛好者喜歡把忍到最後統一日本的德川家康比作司馬懿,然後給德川家康的綽號就是“老烏龜”。此時看到把司馬懿的隱忍做主題的《軍師聯盟》裡的多半集烏龜、還有應驗的大雨,很多人都會會心一笑吧。
6、郭女王一臉甜蜜地念曹子桓的詩的時候,連配樂都變了。看來這部劇接下來的愛情線要靠唐藝昕和大黑牛兩位來擔當了。但若要把愛情戲拍熱鬧,僅靠兩個人纏綿怎麼夠,所以官渡之戰一筆帶過、像大河劇一樣會省錢的《軍師聯盟》裡,甄姬突然出場了。甄阿宓出場,放了一個凝淚成冰技能,就定住了曹丕、減速了曹操和在人家窗外彈琴的曹植…
7、第六集,曹洪出場,此人的不檢點以及與曹丕的衝突,在本集都有提及。後面在曹洪身上當還有同主題的重頭戲。
8、劉濤追擊校事府密探,在雨中兔起鶻落,動作倒是利落。僅從此處看,單論動作戲的話《軍師聯盟》恐怕要好過在比武招親擂台上翻跟頭的《琅琊榜》。
9、關於被曹洪送上的那堆密信的處置,曹丕、曹植辯論甚是精彩。當然,辯論什麼的,其本身從來都不會成為重點,重點是辯論背後,反映的繼承人問題因兄弟兩個的交鋒而被正式擺上檯面。
10、郭嘉在第六集死去。講真,雖然知道他是短命的人氣王,但讓他在第六集就被安排去世,這確實挺讓我措手不及。郭嘉死前對曹操說司馬懿不能為他所用就殺掉他,這段當是來自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的典故。郭嘉想要壓制、收服司馬懿而不可能,這當然是郭嘉自己的遺憾,也是故事本身的遺憾。
第七集——
1、第七集開頭,郭嘉死前勸曹操一定不能讓司馬懿“為孫劉所用”。按當時劉備尚且寄身於劉表麾下,不能稱其為一方諸侯,天下所余的需要曹操去蕩平的諸多勢力中,恐怕劉備還排不上號。當然,若這裡的“劉”是指劉表、劉璋,恐怕也能說得過去。又或者,“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和他的親信對還未自立的劉備時時念叨,也說不定。
2、郭嘉最後遺言,恨不能再與曹操“飲馬黃河、醉酒高歌”,要曹操念及他時,“以酒酹地、需好酒”。我在寫第六集簡評的時候,說讓郭嘉這樣死,太遺憾。但看到本集的訣別,那麼上一集的遺憾,則差可補之矣。從前央視版的《三國演義》,除去幾位主角,文官大多無神,具體到郭嘉這個級別的文臣,如這樣豪氣干雲的表現,是幾乎沒有的。
3、諸葛孔明在台詞裡登場,然後他的醜媳婦黃月英就被司馬懿吐槽了…玩梗玩得不錯喲。諸葛亮比司馬懿小兩歲,兩人算是同齡——的確,跟朝廷上的老頭子們有什麼可爭的,引同齡人作對手才叫熱血,才算好玩嘛。
4、曹操大軍回許都。看劇情,這是官渡戰後第一次回朝。實際上,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只是擊敗了袁紹,此後袁紹和他的兒子們勢力尚強大得很。曹老闆徹底消滅袁氏、蕩平河北,總共又花了五六年的時間。中間曹操是肯定回過許都的。曹丕初見甄姬是在官渡大戰四年後。郭嘉是死於官渡大戰七年後。所以,本劇從官渡戰前到赤壁戰前的時間線,略有點亂。編劇有虛構的自由,正史上的進程,大家了解就好。順帶說一句,甄姬年紀比曹丕大。
5、《琅琊榜》江左梅長蘇被諸位皇子爭相延攬,《軍師聯盟》司馬懿就只被一個曹丕求來求去。看來司馬還是不如梅郎吃香…
6、曹操要試出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相”,用了在人家屁股後面扔棋子的法子。此段劇情設計得很妙。所謂“狼顧”,按寫司馬懿的《晉書·宣帝紀》所載,是“面正向後而身不動”,也就是說腦袋轉180度向正後方,身子不用動。這有點像拍恐怖片了。一般的人,頭只能轉90度吧。從面相說,能狼顧之人,性情猜忍,有不臣之心。跟腦後有反骨差不多。在古代,這可以直接被當成一個殺頭的理由了。
7、司馬懿回家路上,對着鏡子照啊照。照吧。因為他確實也開創了一個男人喜歡照鏡子擦粉的時代。魏晉士人,出了名的重視儀容。“貌似潘安”等等,潘安就是晉朝人。寫漢末魏晉名人八卦的《世說新語》,有專門的“容止”一篇。
8、“一人一口酥”,大家在課文里都學過。楊修對曹植獨白,要“大破大立”,要建立“新制度、新時代”。這大段台詞被翟天臨念出來,相當得盪氣迴腸。劇中“新制度、新時代”之說,毫不突兀。只因漢魏之際的曹氏父子,當然肩負了“革命”的使命。雖則,“革命”之後的答卷如何,又是另一回事。這段戲,由軒昂而緊張再到暫時輕鬆,值得多回看幾遍。
9、隨後,在“一人一口酥”現場大放光彩的楊修,又去養馬的司馬懿那裡做詩朗誦。兩個人一個馬上、一個馬下,一個意氣風發、一個低眉順目,對比鮮明。更重要的是,馬上的那位對馬下的那位也毫無輕視之意,而是將其當成勁敵。劇中說“前路坎坷”——在這坎坷路上,兩個人還要同行好久啊。
10、崔琰出場。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由漢末而至大唐,曾先後領袖天下士族。崔琰與曹植雖有姻親之交,但其實是支持曹丕的。
第八、九集——
1、曹丕、甄姬成婚,甄姬手握的團扇上詩句是班婕妤的《怨詩》(《團扇詩》)。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班超、班固等人的祖輩。後來因被趙飛燕姐妹陷害而失寵。劇中此處引班婕妤典,照應甄氏此後命運。傳統上的看法,甄姬最後也是遭到了郭女王(郭照)的陷害,而遭賜死。當然,本劇因創作上的需要,目前的第二女主角郭女王的形象會有大改善。說到團扇上的詩文。承知乎網友@洛水凌波 提醒賜教,上一集曹操所刮削的竹簡上的文字,是曹丕的《典論·論文》,裡面最有名的句子是“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2、甄姬生子曹叡,在曹丕死後繼位為曹魏第二代皇帝,諡號為魏明帝。之前一百年,東漢第二任皇帝,諡號也是明帝(孝明皇帝)。知乎有話題“兩漢四百年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有網友提到漢明帝晚年的一個夢:“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此處的“先帝”即明帝之父光武帝劉秀,“太后”即明帝生母陰麗華。和甄姬一樣,陰麗華亦是美女,劉秀微時曾說過“娶妻當娶陰麗華”這樣的話,後來竟然如願。明帝夜夢父母恩愛,此刻為子的悲傷之中當也有幸福吧。而曹叡,生為皇帝、母為美人,卻也只能在十幾歲的時候看着母親被父親賜死,死後下葬時“批發覆面、以糠塞口”…
3、曹沖之死,曹操悔殺華佗、指責曹丕的兩句台詞,在正史《三國志》中皆有載——“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魏書·方技傳》)和“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曹沖死於赤壁之戰那一年,時年13歲。死時被配冥婚,合葬的女子也姓甄。
4、徐庶由劉備投奔曹操,又在第八集攜母逃離曹操,此處為虛構。徐庶一旦進了曹營……就一直在曹營。
5、曹真帶兵入司馬府。手下兵士所持的刀皆為直脊直刃,而非往常三國劇中常見的彎脊鬼頭刀造型。這是劇組在道具上相對考究的地方。其實我見過的三國影視劇,服化道考證最嚴最優的還是吳宇森的《赤壁》。
6、曹操對許褚說到自己被馬超追殺,割須棄袍;自己許褚裸衣斗馬超等等。這些台詞也嚇我一跳。因為這些事件,是發生在赤壁戰後。而第八、九集,時間線都是在赤壁戰前。
7、第八集、第九集,徐庶、汲布引發的風波,全出於虛構。但由這一系列風波,引起丕、植之爭的繼續白熱化,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也確實考驗編劇功力。最終的了局,是仁義搭台,曹丕唱戲,一場帶有曹丕公子個人品牌營銷性質的、含有道德綁架意味的show.問題由發生而解決,情節熱鬧、能自洽,這劇情設計得很不錯。
第十、十一集——
1、第十、十一兩集,最重要主題是司馬懿與曹丕的進一步親密。第十集開場,借着兄長司馬朗的責問,上一集“仁義搭台”一場戲的謀劃被復盤。商鞅“立木賞金”式的官方大型營銷,在百姓“謝丞相恩德”的山呼聲中,“仁義搭台,曹丕唱戲”變成“曹丕搭台,曹操唱戲”。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2、第十一集,曹操與荀令君又一次關於繼承人的談話,裡面提到劉表、袁紹的廢長立幼。經歷官渡之敗、袁紹之死,以當時河北之富強,袁氏勢力仍然是令曹操頭疼的勁敵,怎奈袁紹生前未能處理好繼承人問題,諸子相爭,讓曹操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將他們收拾乾淨。之後,曹操將繼承人問題提上日程,在劇中時時刻刻的擔憂、躊躇,當然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3、本劇對漢樂府、詩經、曹丕詩能信手拈來。引用時倒也很少刻意,多能與劇情相配合。前兩集的“今日樂、不可忘、樂未央”,這兩集的“仰看星月觀雲間”都是曹丕詩句。“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和前文提到的“枯桑知天風”一樣,也是出自《飲馬長城窟行》,由此詩的“鯉魚”引到司馬孚手裡的“鯉魚”,編劇也真是費心了。
4、這兩集中,曹丕見郭女王說的“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司馬懿和曹丕作伴騎馬之後念的“於皇時周、陟其高山”,都是出自《詩經》——於是,仲達、子桓、女王,你們之間是友情還是愛情,連我也分不清楚了,無怪乎司馬孚問曹丕“你會對她好嗎”這種問題的時候,曹丕和字幕都會將“她”誤會為“他”。
5、再提一個道具上的考究之處,是張春華劍柄上的“環首”。曹操手下武士所持大刀,刀柄上也都有“環”。環首刀取代長劍成為軍隊制式武器,恰是在東漢末年。不過曹操削去汲布頭髮一段,他手上兵器鋒利程度卻略誇張。形容寶刀之寶的所謂“吹毛斷髮”,最多也就是這樣了吧。
6、曹真借酒裝逼,司馬懿裝醉了事。這整個事件下來,自然是要讓人佩服後者的能“忍”。當時同席的幾位,除曹丕、曹真、司馬懿外,還有劉楨、吳質、陳群。劉、吳兩位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甄姬一眼,分別獲罪。關於吳質,曹丕篡漢的前一年,曾給吳質寫信,即《與吳質書》,內中提到劉楨等人的病死,“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行文情真意切。因此郭女王和曹丕說什麼“留下真心”,其實並不算違和。
7、第十一集還有重要的線索是郭女王和曹丕的感情線。我古典時代大漢朝的女子,正該如此豪爽。張春華,你管好你的老公就好,幹什麼又來管我的終身大事?於是郭女王先牆頭,又馬上,最後還小心翼翼、當個秘密一樣地告訴曹丕自己的小字——郭女王——其實千七百年後,這“秘密”大家早就知道。兩人談“留下真心”。隨即曹操任務下達。這任務被司馬懿解讀成“輸贏對錯”的抉擇。輸贏、對錯,孰輕孰重,和你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無關。和所謂的“真心”,倒大有相關…
第十二、十三集——
1、第十二集、十三集,是上一集“輸贏對錯”劇情的延續。這幾集作為一個單元,可被視為是主角司馬懿洗白路上的重要一步。在殿外等候的曹丕,聽見曹彰、曹植封侯的消息,內心之懊惱焦躁,實在讓人感同身受。曹丕上殿說“不願忤逆而生”,這就是直說曹植是忤逆的那個了。這樣的話都能說出來,可見其焦躁還未褪去。
2、丕、懿入獄之時,鍾繇對曹丕說什麼“潛龍勿用、無咎”,算是擺明立場,自己還是支持這位公子的。鍾繇是漢魏之際的書法家,後來和鄧艾一起滅蜀的鐘會是他的兒子。潁川鍾氏是和潁川荀氏齊名的世家大族,《世說新語》裡關於他們家的段子很多,有興趣的可以查查。
3、曹丕、司馬懿入獄,兩人終於有機會同床不共枕,然後發一些“再涉險地,我一定在”、“沒有你,不知如何面對”這樣虐狗的山盟海誓了。
4、曹操讓曹丕下獄,是有敲打老臣之意,而非一定是貶曹丕、挺曹植。只此一事,並不能就說明曹植是已經被欽定的了。如蛇一般蜿蜒,每一段行事的目的皆不同;若依其每一段行事推測,也難推出其最終目的、終極想法——奸雄行事,大抵如此。
5、荀攸管荀彧叫叔叔,但其實年齡比荀彧還大六歲。
6、司馬懿夢話“夫人”,甄、郭兩夫人營救曹丕一事順承而出,可見劇本圓潤精緻之處。曹丕學譚嗣同獄中題壁,“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這自然是出自他的作品。這兩集當中,還有“春非我春、夏非我夏”,是出自《郊祀歌》,相傳是漢武帝所作,相對冷門;“一尺布、尚可縫”,是《史記》所引的民歌,用來形容丕植關係,也合適得很。
7、曹丕搭台,曹操唱戲。從上兩集的汲布到這兩集中的門吏,曹丕每次冒險的個人秀之後,曹操都能藉機收買人心,順坡下驢得一死士,父子倆配合得不錯。
8、這幾集的出城送軍令啊、給曹操送行啊,這些段子都是出自《三國演義》“曹阿瞞兵退斜谷”一回,部分內容被入選到課文裡面之後叫《楊修之死》。給曹操送行,曹植朗誦自己歌詠遊俠的《白馬篇》,這是本劇的發揮;之前的出城送軍令風波,洗白司馬懿的“輸贏對錯”一說,比《三國演義》中的解讀更有格局。關於丕、植奪嫡的這些段子,在後來愛新覺羅·奕詝和愛新覺羅·奕訢那裡也出現過類似的事,前者的老師杜受田是扮演了本劇中司馬懿那樣的角色,最後前者勝出,就是咸豐帝。“以退為進,司馬懿的套路”——楊修總結得極是。
9、司馬朗和司馬懿的兄弟之爭,讓人想到《真田丸》裡的“犬伏”一集。真田氏分家,兩頭下注。司馬氏卻不能。好在兄弟間的爭端和為難,在春遊中結束。我看大河劇,《龍馬傳》《花燃》《真田丸》一類,實在羨慕裡面溫情脈脈的家庭戲,平淡溫暖,令人感動;而國產古裝片中的家庭戲,多是苦大仇深、或者陰謀詭計。如今終於在國產古裝片裡也看見了這矛盾偶現之後的溫情一幕,心曠神怡啊,難得難得。
10、之前有觀眾吐槽,按本劇的時間線,在那樣醫療技術落後的年代,司馬懿腿傷恢復得有點快。劇中可交待他是練五禽戲,所以好得快,但可惜那幾集並沒有司馬懿練五禽戲的鏡頭。然而這幾集卻多了起來,到這集連司馬孚也加入到土法健身的行列中來了。提一句:司馬懿、司馬孚兄弟兩個都很長壽。
11、從赤壁敗歸的曹操被冊封魏王,比正史提前好多。關於封王,曹操是漢朝自從韓信彭越等人和呂后親戚被誅殺以後,異姓封王的第一人,連當初的王莽,稱帝之前也只是安漢公、假皇帝而已。
第十四、十五集——
1、第十四集開頭,鄴城的全景。按劇情,鄴城此時已是魏王國的都城,朝廷實際上的政治中心。鄴城地名在唐宋之前的中國古典時代出鏡率很高,曾是魏王國和東魏、北齊王朝國都,大體位置在現在河北臨漳一帶。鄴城、建康(建鄴),一在黃河北岸,一在長江南岸,相互對稱而立,分據河北、江南之險要與雄豪。可惜前者在隋唐以後衰落。
2、司馬懿畏甄姬如虎、不敢抬頭一場戲,主要擔當這一集的笑點。在這場戲中,丕、懿的“七年之癢”正式到來。曹丕那句“你明白了什麼了”大抵如情侶吵架常用的“你wuli取鬧”。之後司馬懿重回曹丕府上,一句“來了不需要理由”,聽起來則和那句“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麼”差不多。
3、曹操頭戴冕旒出場。我數了一下,他的冕旒前後各十二串串珠。這是天子的規格。古代身份不同,頭戴冕旒的規格也應不同。曹操是魏王,諸侯王應是九旒,即頭上所戴冕旒前後各為九串串珠。但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左慈擲杯戲曹操”一回,“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所以劇中此處無誤。
4、門上添一“活”字,乃“闊”。這仍是讀過“楊修之死”一節的人都知道的謎語段子。不過本劇並不滿足於猜謎語式的解讀,劇中楊修的對答又加深了一層,他當眾念了曹植《銅雀台賦》裡的“揚仁化於宇內(宙)兮,盡肅恭於上京”。此句的關鍵詞是“盡肅恭”。不“肅恭”,那就是不肯跟着曹老闆咯。而本集中,稱病不朝的荀彧就變成了這樣的人。他的“入門方活”的解釋,更直接、更準確。當初的屠龍勇士變成了惡龍,做了魏王的曹操忘了他的初心。恐怕此時,他便已經做着赴死的準備了吧。此處亦與全劇開始時,荀彧在殿前廣場上自稱“漢官”的台詞遙相呼應。
5、在建起銅雀台的鄴城,入門之前,念了曹植《銅雀台賦》的楊修為曹植求情。曹丕亦順勢求情。所以這劇里,大家擅長的哪裡是什麼“以退為進”,明明是“順坡下驢”。
6、一聲“嫂子”很多故事。然後是曹植醉闖司馬門,這兩集風波由此而生。“醉闖”一事,出自《三國志》中的《任城陳蕭王傳》一卷“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另,卞夫人為曹植求情,提到早夭的曹沖。實際上,曹沖並非卞夫人所生,而是環夫人所生。也就是說,曹沖並非曹操的嫡子。
7、丁儀威脅崔琰,提到“時乎時乎”一句。在劇中崔琰接受賄賂自污以保身。按正史,他最後仍是因此而死。崔琰、荀彧在這兩集中全都陷入困境。曹操在向夫人解釋為什麼不能做主饒恕曹植的時候,提到“群臣”,也即仍舊終於漢室的“漢臣”和還在觀望的人。有漢臣在,曹操行事便不得不有所收斂。從本劇開頭的“衣帶詔”事件開始,包括立儲,所有的大事件都有曹操對漢臣的可以概括為“忌”的情緒貫穿在內。然而這種形勢遲早要終結,也許就在此時——腥風血雨要來了。
8、陷於彷徨的荀彧、急於救家人的司馬懿,兩人促膝長談一場戲,很帶感,很正,在近幾年國產古裝劇中不多見。形勢、人心大於權謀、心機,此劇格局繼續看漲。
9、曹丕、曹植即使各自以志向為名而爭鬥,最後也難免於背離初衷。而曹操,也讓荀令君由希望而失望。失望之後,在劇中被設定為偉大理想主義者的荀彧便只能和“封王拜相”路上的曹公訣別了。同時這場戲中,本來只想做周文王卻被暗指為“不忠不孝”的曹操同樣傷心。“今日錯、明日錯、何日不錯”——大家一天天一年年誤會其為奸雄,他就只能永遠是奸雄——今日是奸雄,何日不奸雄?
第十六、十七集——
1、此劇在十四、十五集之前,衣帶詔事件也好、汲布私放徐庶事件也好、曹丕司馬懿被關入大牢也好,都是依一大事件發生然後獲得解決的單元劇形式向前推進。但到十四、十五集,司馬門事件未解決,而崔琰受脅自污,再而荀彧死,再而曹丕下獄。眾多需要解決的生死大事攪在一起。曹丕下獄原因,除了封面上寫了“子桓白”的那封信以外,還伴隨了司馬門事件發生後曹操對曹丕不肯為曹植求情一事的惱怒。
2、荀令君在第十六集開頭就領了盒飯。空的。俄羅斯套娃一樣被打開的三層食盒,臣子顫抖的手,然後是“終無漢祿可食”的慨嘆。“終無漢祿可食”,這句作為荀彧對自己接下來自盡行為的註解,已經講得很清楚。自己是漢臣,不肯做魏臣。所以只能食漢祿,並無魏祿可食。但如今食盒空,這其實是曹操在向他昭示:漢朝氣數已盡。所效忠的朝廷亡了,荀彧不會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那樣,等首陽山上的草籽盡了再餓死,他選擇了主動殉國。
3、本劇觀眾,已經看過了郭嘉之死,到現在又要看荀彧之死。兩人死時,一個要曹操想念自己時以好酒酹地;另一個則讓家人通報司馬懿,自己“有負所託”。兩人之死,都含有古道熱腸的況味。荀彧是自盡,卻被宣布為病逝——幾千年來多如此。司馬懿前往弔唁,在大門外叩頭。前文說過,在晉朝代魏的那一年,時已去世五十多年的荀彧被司馬氏主政的朝廷追尊成了太尉,他獲得了更大的哀榮。
4、曹操弔孝,痛哭流涕。人皆言是曹操賜死荀彧。按本劇設定,倒也有可能是曹操賜空食盒,只是暗示漢數盡矣而已,卻沒料到荀令君如此剛烈,竟索性隨漢朝去了。第十五集曹操所說的“何日不錯?”,或也照應了此處,也就是說荀彧的剛烈赴死,也許真的是曹操意料外的事。
5、荀彧追悼會現場。楊修念荀彧兒子的名字,是念了錯別字。荀惲,“惲”讀作“運”。翟天臨念成了“輝”。
6、此劇借劇中人台詞評價荀彧之死:一個時代和很多人的希望都結束了。因為朝堂之上,再無漢臣。“漢臣”這詞已和漢室復興的希望一起成了文物。
7、司馬防讓司馬懿帶妻兒回溫縣老家。溫縣屬河內郡。河內郡是司馬氏的郡望之一。後來的北宋名臣司馬光,曾被追贈為“溫國公”。
8、這兩集中,鍾會出場。鍾會在《世說新語》裡的段子不少,這人物很親民。但他實際上是曹丕稱帝后才出生(所以對這劇的時間線可以繼續批判一下了)。他後來和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有對話:“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和“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嵇康被殺、廣陵散絕,和他也有關係。此人精明,有才思,但最後還是被自己的野心和姜維一起給坑死了。
9、說一下第二次在劇中出現的曹娥碑。曹娥碑位於會稽,現在的浙江。曹操、楊修沒到過那裡。《世說新語》裡楊修、曹操猜謎語的段子恐怕本就是出於杜撰。曹娥碑為邯鄲淳所寫,邯鄲淳是東漢末年的笑話大王,編過《笑林》一書。評價碑文的“黃絹幼婦”八字謎語,是蔡邕所寫——這有可能也是段子。
10、鍾會第一次出場時,鍾繇、鍾會父子對話中的“審時度勢、不爭而爭”的主題,和這劇之前強調過的“以退為進”“形勢大於權謀”是一脈相承的。
11、鍾會第一次出場時,鍾繇座位後面的句子是出自《韓非子》。丁儀在這兩集心狠手辣,表現非凡。他形象不好、在《三國志》裡也沒有單獨的傳記,據說和他子孫不肯向《三國志》作者陳壽行賄有關。不過這段公案雖然是被同樣是正史的《晉書》所記載,但很多史學家並不相信。
12、“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子桓《典論·論文》中的句子可稱振聾發聵,可稱震地絕響。子桓、子健各以志向的名義奪嫡,格局本來不低,然而在漫長爭鬥中,卻各自忘了初衷。到這兩集,一個忽然想起自己還有比“年壽”“榮樂”都更久長的文章,一個則主動向父親承認醉闖宮門的罪責。都算是回頭之舉。可惜環境、形勢使然,這樣的“回頭”恐怕都是暫時,人,還是得向“前”看。
13、鍾繇在劇中的官職是“大理寺卿”,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大理”。漢獻帝年間有由“廷尉”改過來的“大理”,但到底有無“大理寺”,則尚無資料。
14、鍾繇是書法家,審問以筆跡為線索的案件,確實是得心應手。他審問被假冒名字寫下辱罵父親之信件的曹丕時,曹丕所說的為父親稱王一事做辯解的台詞,是活用自曹操《述志令》裡的名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假冒別人名字發表文章的做法確實挺討厭的,不管這個被假冒的人是白岩松、楊絳,還是這兩集裡的曹丕。
15、司馬懿、司馬孚因司馬孚欲出仕一事的對話。司馬懿說司馬孚是“淳良之人”。後來,司馬孚始終以“魏臣”自居,要一生效忠曹魏,即使自己哥哥、侄兒奪了大權,即使自己侄孫做了皇帝,一如只想做“漢臣”的荀彧——也確實對得起“淳良”這個評價了。
第十八、十九集——
1、從衣帶詔事件至司馬門事件至荀彧之死,其中最重要的線索之一,是奸雄曹操與他口中的“群臣”的博弈,這群臣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荀彧、崔琰這樣的“漢臣”,亦包括鍾繇這樣的搖擺之人,還包括嫡長子曹丕的屬官司馬懿。參與博弈兩股勢力,做世子符合禮法的嫡長子曹丕和群臣是一邊,曹操和他所愛的兒子曹植是另一邊。從這幾集來看,曹操這一邊雖手握槍桿子,但勢力稍顯孤單。曹操以“孤”自稱——這樣看,他真是名副其實的“孤”了。
2、楊修、丁儀威脅崔琰。崔琰竟有後招來反擊。崔的反擊策略是類似於苦肉計的自污之計。這整個事件的模板頗像《史記·趙世家》裡的“趙氏孤兒”。“趙孤”的主人公是程嬰和杵臼,在兩人約定之下,程嬰以告發杵臼而自污,藉機撫養趙氏孤兒長大復仇,然後再以死報友;杵臼則攜冒充趙孤的自己的兒子,在被摯友“告發”以後一起先赴死。而在《軍師聯盟》的處理中,先死的荀彧是公孫杵臼,待楊修等人入獄以後亦赴死的崔琰則是程嬰。崔琰這樣有後招的“受人逼迫”,也實在大快人心。“趙氏孤兒”一事,雖為《史記》所載,但可信度並不高;然而因與東周春秋質樸壯烈的氣息相契合,因此這故事的傳播度卻很高。《軍師聯盟》中,荀、崔的反擊雖然較“趙孤”之事短而簡,但質樸壯烈之氣亦有繼焉。
3、雖然,放遠時空,一邊荀、崔,一邊曹操,誰輸誰贏,很難說清楚。但荀、崔計謀中卻能見精神、能見光亮——這“光亮”是崔琰在獄中所提的那種“光亮”。荀彧與曹丕屬臣司馬懿談形勢人心,崔琰教曹丕的屬臣司馬懿要“放大眼界”;而曹操教曹植,則不離“權謀”二字,按這劇情走下去的話,魏武王是真有可能會被晉宣帝(即被洗白的本劇主角司馬懿)、魏文帝給比下去。
4、“不以康樂而加思”,這好幾天了,大牢裡郭照寫、曹丕念的居然還是那篇《典論·論文》。
5、按《三國志》所寫,崔琰是因與楊訓的那封“時乎時乎”的書信而死。劇中司馬懿感嘆說寫青史的人難知詳情,到底發生了什麼不是史書幾行字能說清楚。實際上,史書所記,本來很多就只是個結果,欲求因、求深、求隱、求轉折,則還要靠歷史學家,或者寫故事的人。比如正史里寫崔琰護持曹丕,一句“琰以死守之”,值得腦補萬千言。
6、劇中人喝酒都是濁酒,這與當時酒的過濾技術有關,“一壺濁酒喜相逢”、“濁酒一杯家萬里”,這劇中濁酒可為此劇道具考究之證。“冬葵”一節,冬葵也確實是當時重要的常見蔬菜,所謂“青青園中葵”。崔琰、司馬懿兩人談“冬葵”時說自己家庭怎樣挨餓受苦,大致意思就是地主家也沒餘糧。而河內司馬、清河崔這種,還是當時最大的地主…可見不單百姓渴望安定,地主同樣也渴望安定。可惜司馬氏的晉朝,給天下帶來的安定的時間也並不久。華夏幾千年,戰亂太多,安定太少了。
7、曹操對司馬懿說,將來的曹丕會更嚴苛。這也許是為未來劇情埋下伏筆。在第十九集,曹丕終於以一句“不能失去你”,答應幫司馬懿救司馬朗。但司馬懿後來又對司馬朗說“走着走着,人就變了”——曹丕未來人設走向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8、司馬朗獲救,綿延五六集的司馬門事件終獲解決。然而,楊修亦出獄。崔琰、荀彧以死為代價的布局效果被削弱。不過若從讓曹丕“不忤逆”曹操的角度權衡,也只能如此了——畢竟曹操是個強人,而楊修等人手裡真正的牌,其實不是司馬朗,而是曹操對曹植的偏愛。好在從曹操對曹丕一句“暖則痛不發”可以看出,這紛紛擾擾一系列事件,終於讓曹操心中天平有了變化。
9、司馬朗口鼻出血病倒。按史料,他是死於公元217年的大瘟疫。這十年間,公元208年、公元217年都發生過史料可查的大瘟疫。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沖病死,那年的赤壁,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因此有人認為導致曹操赤壁戰敗的,不是周瑜的火攻,而是大瘟疫。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劉楨、司馬朗、王粲等人病死。曹丕《與吳質書》:“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內中的“昔年”,就是這一年。
第二十集——
1、重病的人說自己餓了,有可能是要病癒,也有可能是迴光返照。司馬朗說“餓”的原因,無疑是後者。司馬朗之死在漫天大雪中被帶過。然後,和侯吉一起,司馬懿就看見了流星。“觀星”,是《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的內容,落星必有大事發生。隨着流星的隕落,本劇時間就轉到了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即陸機《悼魏武文》“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一句所說的那一年,曹魏最艱難的一年。那一年,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於漢中、曹操進軍漢中但難有進取只好撤兵、孫權在合肥繼續騷擾、忠於漢室的魏諷等人在許都組織反曹活動、荊州關羽向北進軍威脅許都“威震華夏”、中原群盜響應關羽,形勢突然對以復興漢室為旗幟的劉備大好——這,也可看作是大漢王朝的“迴光返照”吧,因為再過一年,東漢,就滅亡了。
2、楊修其實是死於曹劉漢中爭奪戰,曹操在漢中前線不得進取,此戰對他來說,成了“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而在本劇,漢中之戰被直接略過,直接跳到了關羽北伐一事,楊修得以多續命幾個月。
3、和漢中爭奪戰不同,抵抗關羽一戰,曹操並未親臨戰場一線。他先遣于禁、再遣徐晃,而後只是由關中返回洛陽遙控戰事。與劉備進位漢中王幾乎同時,關羽揮兵襄、樊,劍指宛、洛,威震華夏,“假節鉞”的他有擅自行動的嫌疑。不過,“假節鉞”本來就可以被視為有自行行動的特權。關羽的行動目的,恐怕並非劇中曹操說的,要到許都去劫走漢獻帝、好讓劉備學他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4、本集和下一集可以被看作是楊修的謝幕表演,其實也可以說是他死前的“迴光返照”。編劇略去漢中爭奪戰,而把楊修的最後演出由漢中移植到襄樊戰場,我私下猜測編劇的用意,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藉助曹魏政權的最危急時刻,鋪陳故事,更有緊張感;二是襄樊戰事進行中,曹操欲遷天子於鄴城之時,史籍所載司馬懿確實曾建言曹操,不能遷都示弱、可連結孫權,後來孫權果然出手坑了關羽,這建言對於司馬懿來說是很精彩的表現,與楊修正相匹敵——楊修的謝幕演出總要有個好對手吧;三,則是有可能為了方便讓劇情在楊修死後就直接跳到曹操的死——曹操死於次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5、楊修對司馬懿拱手並舉酒,說是“酒逢知己”。其實把這“知己”一詞解釋成“對手”恐怕更準確。本劇不惜通過略過漢中保衛戰、給楊修續命,來為兩人設置最後的角斗場。這危急時刻,兩人就好比以前武打電影結尾高手在大火焚身關頭的打架,如果不能是一個人打死另一個人,那麼就只能兩個人一齊死。
6、本劇以不得已的“遷都”對應奪嫡,也算挺有創意,不過看看地圖的話應該知道,其實洛陽和許都一樣危險。楊修和曹植的訣別,他要“從其游,而為之死”,雖有曹洪對曹植的不要成了楊修的棋子的提醒,但那熱血俊傑的形象仍然鮮活,楊德祖的謝幕演出仍然算得上豪壯。如今他要退場,還須對他道一聲“辛苦了”。
7、曹操對楊修說“借汝一物,以安軍心”,這話其實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欲借汝頭以示眾耳”,被借頭的人是王垕,同一回曹老闆還有一句台詞人氣更高,那就是他對死前的王垕說的“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
第二十一、二十二集——
1、楊修被囚禁,出局。曹操問司馬懿是否可以去輔佐曹植,司馬懿當然婉言拒絕。曹操說“遲了”,隱含意是如果一開始就讓司馬懿去給曹植當謀士該多好。聯繫到劇中曹操對曹植的偏愛,可以看出曹操心中對楊修、司馬懿孰高孰低已有評判。
2、 在楊修和司馬懿這兩位冤家兼知己的訣別中,司馬懿說兩人爭鬥之始是“含章殿前對望那一眼”。像歌詞所唱,“只是因為在人群里多看中你一眼”,然後“傳奇”始焉。“命運好起來了”、“說有酒,酒便來了”,楊修退場,用辭依舊一派豁達之態,可他眼中,明明有淚——這是遺憾之氣。遙想第七集,兩人一在馬上、一在馬下,說前路坎坷,卻同向而行。到而今,這坎坷的路,兩人已共同走過十幾年、走過了青年時代——司馬懿當時四十歲,當然還算是個青年。
3、楊修對司馬懿說曹丕陰刻。司馬懿未做否定。所以楊修死後,曹丕會成為他的中年之敵麼?如前幾集中曹操評價曹丕的“嚴苛”,未來劇情或許就是在這些評語中現出端倪。
4、曹操夢“三馬同食一槽”,然後喊“殺馬”並舉劍。他夢醒後拿劍要砍人的動作是活用了“好夢中殺人”的梗。“三馬同時一槽”,“三馬”即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槽”則是“曹魏”之“曹”。
5、司馬懿出使東吳一事,全屬杜撰。他和張春華的對話,“魏國的使臣相貌平平,而使臣的侍衛卻是玉樹臨風、英姿颯爽”——這是活用自《世說新語》裡的“捉刀人”一段,當時的當事人是曹操、崔琰和匈奴使者。
6、張昭對孫權說司馬懿是“三十餘歲的小兒”。當時孫權也是不到四十歲,豈不也成了張昭口中的“小兒”;陸遜伯言比孫權小一歲,也是“小兒”——其實司馬懿倒有四十歲了。
7、 第十四集簡評中提到曹操封魏王后,頭上戴的冕旒前後各有十二串串珠,這“十二旒”是天子的規格;劇中孫權則是“七旒”,侯伯的規格——倒是沒有越禮。
8、司馬懿說服孫權,所用的是三張牌:孫堅和曹操當年的戰友情,劉備、關羽與東吳的矛盾衝突,還有就是自己和未來魏主曹丕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被視為是一種保證,因此是最大的牌。所以虛構的這場戲中讓司馬懿來出使,挺合情合理的。
9、好像是張昭的台詞:“壽亭侯關羽,乃天子親封之漢壽亭侯”。這句台詞屬於錯漏。關羽的“漢壽亭侯”,裡面的“漢”不是“漢朝”的“漢”。目前一般認為,“漢壽”是地名,“亭侯”是爵位。所以,“漢”和“壽”不能斷開。可以讀作“漢壽侯”,也可以讀作“漢壽、亭侯”,但就是不可讀作“漢、壽亭侯”或者“壽亭侯”。另外,劇中有“江南富庶之地”一說,實際上,三國時代的江南,開發程度尚低,還談不上富庶。說到江南富庶,那是唐朝以後的事了。
10、“吾其為周文王”,這是曹操的名言。他把去當天子的任務留給了“周武王”,也就是未來的魏文帝曹丕,而自己,要一直做個臣子而已。忠邪?奸邪?殊難評判。曹操第七次想殺司馬懿,是因為自己的噩夢。也難怪司馬懿會猜錯——我能揣摩你的心,卻難以猜到你的夢,因為前者猜心是權術,後者猜夢,則是巫術。
11、司馬懿前腳在東吳拿曹操已經六十五歲的事實當說辭,言外之意是這老人命不久矣;後腳就對着曹操喊“千秋無期”——我懿真是越來越擅長口不應心啦。這也算是一種成長…曹操讓司馬懿要有膽量和氣魄,好讓魏來統一天下。阻諸葛、誅曹爽、布後事,司馬懿的膽量和氣魄終有一天會合乎其所望。但可惜曹丕壽淺,是無福駕馭他了,最後的統一大業,只好由魏的繼承者晉來完成。
12、雕刻關羽身軀的鏡頭中,有工匠灑淚的細節。
13、曹操由洛陽出城巡視,對司馬懿提到自己往昔的少年歲月——和袁紹一起嬉遊。劇中沒有提到他的政治生涯之始——擔任洛陽北部尉,處死宦官叔父以立威。始於洛陽,老來又回到洛陽。他要在這裡定都,應是隱含着要重建如大漢王朝一樣偉大時代的宏願。重建洛陽,重建輝煌。而洛陽,將在這宏願的發酵下,成為未來九十年最重要的政治舞台,屬於“三馬”、“一槽”的舞台。
14、第二十二集難得出現戰爭場面。在“十五從軍征”的歌謠中,鬚髮皆白的老將軍、被追趕並喪命的年輕士兵,此類鏡頭,對戰爭殘酷的表現力很有匠心與力道。
15、更正第二十二集結尾處台詞裡的幾個錯誤,曹操去世距離官渡之戰不是“十二年”,而是二十年。從征黃巾算起,到他去世,不是“二十年”,而是差不多三十年。
16、魏武揮戈、曹公橫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他喝酒、他舉槊(真正的槊其實要長得多),我們就知道,念詩的曹操要來了。念詩過後,我們也將迎來他的謝幕退場。
第二十三、二十四集——
1、第七集郭嘉死,第十六集荀彧死,而後崔琰死、楊修死、關羽死,將來我們還會在這劇里看到甄姬死、曹丕死、諸葛亮死…在第二十三集,我們迎來奸雄曹操的死,他死前的演出,是本劇目前為止最勁道的鋪陳,也是最有表現力的行為藝術。
2、關於楊修之死,需要對前文更正一下。楊修按《三國演義》是死於建安二十四年春的漢中爭奪戰,但按《典略》,他是死於當年秋天,大約略等於關羽北伐之時。楊修在《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的傳記,死時情狀難以具體知悉。《三國演義》中卻鋪陳詳細,影響很大,但卻是出於虛構。因此本劇的處理,並不算是給楊修續命。本劇關於楊修之死的時間線是符合歷史記載的。感謝知乎網友@謝競超 指正。
3、本片一共四十二集,第二十三集、二十四集基本位於中段,兩集劇情始於曹操去世,終於曹丕繼位,整體可被看作是此劇的過渡之章。經過這兩集,劇情時間線由漢末邁向三國,而三國故事中大家最熟悉的人物,如曹操、關羽、劉備等,都在這段時間裡紛紛退場。經過這兩集,主角司馬懿的任務、對手都將發生改變,但像楊修那樣長期活躍的固定對手恐怕難覓了。
4、上一集洛陽城外的孩童念詩“十五從軍征”,這一集洛陽城裡的曹操念詩“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何時可掇?他要“掇”的不是明月,而是天下安定。從“十五從軍征”的反戰,到“何時可掇”的疑問,到對“天下歸心”的期盼,安定統一成為這幾集的主旋律。在本劇中,他的橫槊賦詩,成了對自己心中要安定天下之宏願的表達。順提一句,鮑國安版《三國演義》和陳建斌版新《三國》,裡面都有曹操朗誦這首《短歌行》的段落。
5、曹操口中所說的“善為君”者是曹丕,“善領兵”者是曹彰,“善作詩”者是曹植。他叮囑曹植要好好活着。不負所望,曹操提到的這兄弟三人中,曹植雖然算不上長壽,但好歹是在最後一個去世。
6、曹操遺囑在本劇中被細緻展現。遺囑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一是喪葬從簡;二是關於他的婢妾,要“善待之”,並可學做鞋賣錢。作為君王遺囑,竟然兼顧到侍妾,這是很有人情味的事情。要知道,中原政權,到十五世紀的明宣宗時代,還有着君王死後嬪妃殉葬的陋習。
7、電視劇中出現洛陽城的全景,畫面中南面的河流,應是洛河。河水之北為“陽”,洛陽由此得名。在第二十四集結束的時候,士兵背後城門上有“閶闔”二字。閶闔門是北魏洛陽城的宮門,已有遺址被發掘出來。鮮卑族北魏王朝的洛陽城是在漢魏(東漢、曹魏)洛陽城基礎上建成,因此漢魏洛陽城裡有閶闔門,當無誤,且在劇中出現,和前文提到的環首、濁酒一樣,頗顯考究。說到曹魏、北魏的洛陽,不能不提周董唱的《煙花易冷》,裡面的歌詞“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這“魏書”,雖是寫北魏歷史的史書,但裡面的“洛陽城”卻可看作是屬於包括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在內的整個古典時代的帝都洛陽城。
8、“賈大夫”不是賈詡,而是賈逵——人氣很高的賈詡,在三國題材電視劇里出場率很低。不要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
9、丁儀做了出賣曹植的真小人。實際上第二十三集曹彰帶兵上殿,丁儀幾個表情,已有將來會出賣曹植的預兆。正史上丁儀兄弟兩個是被曹丕下令誅殺滿門男口。曹植傷心欲絕,作詩悼念——丁儀並沒有背叛曹植。
10、曹彰持刀的朝堂上,程昱挺身而出。本劇讓程昱出頭,大概是因為此人知名度和荀彧相當,且曾被曹操評價為“程昱之膽,過於賁育”。孟賁、夏育都是先秦的勇士。而遊戲《三國殺》中程昱的技能,也是“賁育”。程昱指責曹彰之時,曹彰背後的手指一直在敲刀柄。這是很有意思的鏡頭。
11、夏侯惇台詞“別自絕於社稷祖宗”,被錯念成了“別自絕於社稷宗祖”,這是要氣死強迫症的節奏。
12、司馬懿講到自己的兄弟們“司馬八達”,說大家能相互扶持,這就屬於立flag了,要知道八十年後,西晉王朝“八王之亂”,一堆姓司馬的王爺自相殘殺,比此劇這兩集虛構的曹氏兄弟刀劍相向、朝堂見血的大戲要熱鬧多了。
13、在第二十四集,曹植總算自己做主做了一件事,一件正確的事。這是本劇之前所未有的。曹植對少年時代自己和曹丕吃甘蔗、曹彰喝酒的回憶,應是這兩集最感人的場景。
第二十五、二十六集——
1、曹丕開場說先王曹操“所征必克,艱難開國”,後半句的“艱難開國”是真的,前半句“所征必克”就是吹牛了,畢竟有赤壁逃奔華容道、潼關割須又棄袍。不過雖非戰無不勝,但曹公是個英雄的事實卻不能否認。怪只怪劉玄德、孫仲謀這些對手太強。而等到魏蜀吳開國,曹劉關張紛紛退場,再到諸葛亮去世,“三國”卻又進入另一個時代,一個像竹林七賢里阮籍所說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時代,於是三家歸晉時,便顯得太順利,難見漢末群雄競逐時的多姿多彩。
2、曹丕對在劇中被黑慘的丁儀說他是沽名釣譽,但“史書不會上當”。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晉書》裡所寫的丁儀兄弟倆的後人不肯向《三國志》作者陳壽行賄,因而陳壽不肯為丁儀兄弟倆立傳的段子。
3、給曹植、曹彰安插“監國謁者”,要“監國謁者”時時上報植、彰的消息,以慰曹丕和卞王后的思念——這等於判了曹植、曹彰終身監禁。“七步詩”在劇中被略過,也還好,不然調子就忒不搭了。
4、被曹丕訓斥的“仲德”,就是前兩集裡在洛陽朝堂上直斥曹彰的程昱。這實際上為後面曹丕和老臣,尤其是姓夏侯、姓曹的那些老臣們的衝突埋下伏筆。
5、曹丕、司馬懿一起登銅雀台看曹操的壽陵,對應的是前兩集曹操死前遺令里的“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6、按正史,曹丕登王位的時候,司馬懿之父司馬防其實已經去世。
7、本劇賞賜東西,都是賜絹帛。這挺好,因為一來絹帛有時本就可以承擔貨幣作用,二來絹帛略輕,能抱得動。
8、曹丕篡位稱帝是遲早的事,也是他這種二代三代不得不做的事。原因電視劇里有提到,他一堆手下在等着主子稱帝,自己好跟着抬升地位,封王封侯,如果主子不稱帝,手下人的人心遲早會散,曹操、宇文泰、高歡這些二代的老爹不稱帝可以,因為他們閱歷多、氣場厚,能震得住手下人,他們的兒子們不稱帝,卻不行;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不稱帝的話,萬一手上的傀儡皇帝重新掌權,那麼自己一家人都不會有好下場,典型的例子是霍光。
9、司馬懿口口聲聲推士族上位,士族在魏晉政治中作用甚大,可以理解成英雄們背後的大boss。編劇興許是看過田餘慶的書的。推薦大家看一下田老的書,很開眼界。田老首先是個特別聰明的人,只有聰明人才能寫出那樣的書。
10、劇中,從蔡文姬那裡得來的字帖很搞笑。關於蔡文姬和司馬昭——是的,你沒看錯,兩個人其實有關係。蔡文姬原本的字是“昭姬”,後來司馬氏建立晉朝,要避諱晉文帝司馬昭的名字,就把“蔡昭姬”改成了“蔡文姬”。
11、鍾繇、鍾會再次出場。按正史,鍾會出生於曹操死去第五年,當時他爹鍾繇已經七十多歲。不要懷疑老人家能力,因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鬼故事,是說鍾繇老年被女鬼勾搭,不肯上朝——能和女鬼過招,老人家其實還是挺老當益壯的嘛。
12、陳群好歹也算潁川陳氏的領袖人物,片中形象卻有點兒太老實。“九品官人法”,在歷史課本上叫“九品中正制”,著作人其實是陳群和曹丕。九品中正制,主要解決的還是天下大亂造成的流離,大家都離開家鄉到處流浪了,以前各個地方上考察、選取人才的“察舉制”自然就派不上用場了。當然,夏侯、曹們反對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九品中正制讓大亂以後的選官制度重新變得正規了,他們以前在軍隊裡趁着各種混亂而獲得的人事權便會被剝奪。
13、本劇把“九品中正制”的功勞轉移到司馬懿身上,藉此給他加戲、加對手,可見編劇還是很善於在史料中發現矛盾的。
14、夏侯氏、曹氏的老人家們倚老賣老,這在新君曹丕眼裡無疑顯得討厭且礙手礙腳。不過,夏侯惇顯得老成持重、夏侯玄顯得頭腦清醒,這一老一少表現還是不太一樣。夏侯玄在曹魏時代聲望極盛,後來還曾改革“九品官人法”,他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司馬懿在劇中的對手之一。
15、第二十六集片尾,鄧艾登場了。說他“敢犯眾怒,得有硬骨頭”的司馬懿應該是聯想到了這兩集中他自己“犯眾怒”的經歷,於是對這年輕人心有戚戚焉。
16、這樣,“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後三國時代幾位勉強可以稱之為英雄的年輕一輩人物,鍾會、鄧艾、夏侯玄、司馬師、司馬昭,在這兩集中幾乎全都亮相。
第二十七集、二十八集——
1、承接上集,鄧艾出場。鄧艾身上最大的特點是,口吃。現在看,對“口吃”這一點,演員表現得不錯,就是不知道在將來老這麼說話的話,觀眾會不會接受不了。說人說話不流利的成語“期期艾艾”,“艾艾”就是由鄧艾而來。劇中,“艾艾”成了眾同事用來嘲笑鄧艾的稱呼。小女孩叫鄧艾“艾哥哥”,一瞬間恍如紅樓…
2、曹洪帶兵大鬧司馬府。《三國志》裡寫,曹洪後來因手下人不法之行,差點被曹丕殺掉,多虧卞太后干涉,才只把他免官削爵。而同時《三國志》還有記載是曹丕曾向曹洪借錢,曹洪未借,於是曹丕懷恨在心——不知道這是不是用來黑曹丕的段子,被正史誤記了。關於曹洪和曹丕的矛盾,此劇第六集有曹丕和曹洪的對峙,當時曹洪手下正在街頭劫掠。《魏略》裡寫,曹丕要殺曹洪的時候,曹真對曹丕說“你要殺他的話,曹洪一定會以為是我在背後進讒言了”。所以,真實的曹真和曹洪的關係可能很糟糕,但我沒找到其他證據。
3、眾士子討論新政一段,可以被看作對“九品官人法”的科普。
4、鍾繇的“大理寺卿”改為“廷尉”了。之前關於本劇有過到底該是“大理寺卿”還是“大理”的爭議。不過到這兒改成“廷尉”,還是有史可考的,雖然鍾繇的“大理”改“廷尉”,應是在曹丕稱帝以後。
5、曹丕洗腳,天子使者進來宣旨,他繼續洗腳,這肯定是不符合禮法的,可見漢朝廷在他心中已毫無份量,所以漢帝的使者遲疑了一下,但好在他還能站着念。在這一集,到這位使者第二次來給曹丕念聖旨,就只有跪着念的份兒了。四百年前,劉邦也喜歡一邊洗腳一邊見人,結果被他接見的酈食其很不高興,兩人互噴,最後劉邦認慫。
6、曹丕洗腳見完漢帝使者,鍾繇入見,曹丕趕緊從洗腳盆里跳出來,這是官渡之戰曹操赤腳迎許攸的梗。鍾繇代表士族,他帶來太學生、士族都支持曹丕稱帝的好消息。
7、曹丕說漢獻帝居住的宮殿狹小。這宮殿是許都的宮殿,第二集曹操威逼漢帝、大開殺戒的地方,也是司馬懿、楊修“只是因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然後開始相愛相殺的地方。不知道這幾集大家有沒有想念楊修。
8、漢獻帝和曹丕基本是同齡人。第二十八集漢帝的大段台詞,展示了一個傀儡皇帝的辛酸和尷尬。“蓬萊文章建安骨”,漢獻帝本人無存在感,但以他年號命名的建安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豐富多彩的時代。漢獻帝劉協退位以後又活了十四年;而後來司馬炎滅魏建晉以後,魏的最後一位皇帝曹奐又活了快四十年。新王朝接受舊王朝禪讓卻不殺害舊王朝的末代皇帝,這種善良的事,到魏、晉就是絕唱了。有人說宋太祖也沒有殺禪位給他的柴宗訓,但其實柴宗訓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漢獻帝劉協與諸葛孔明是同年生、同年死,網上有腦洞文說劉協、諸葛亮其實是同一個人,論證的邏輯很嚴密,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
9、曹丕終於稱帝。他那句台詞“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大意是,他由曹氏威逼劉氏禪讓的事,大略推知出了當初堯舜禹禪讓的真相。這個中二青年真是什麼話都敢說。到不久之後的西晉,一位盜墓賊從古墓里挖出來一堆竹簡,後世稱之為《竹書紀年》。裡面寫到堯舜禹的“禪讓”,都是威逼、放逐、囚禁這種事。雖然《竹書》裡面的記載未必是真的,但也作為一種論據,從側面印證了曹丕的這句名言。
10、曹丕與葡萄。這集裡葡萄出鏡率挺高。之前也有過曹丕和司馬懿一起吃葡萄的劇情。曹丕喜歡吃葡萄,他寫過不少和葡萄有關的話,比如“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11、曹丕跟夏侯惇解釋為何要以新政爭得士族的支持,說士族有“筆”,筆能用來罵人。其實魏晉六朝士族,還真不只是手握筆桿子那麼簡單。他們要筆有筆、要地有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甚至於在後來要兵有兵。
12、昨天有人問到如何評價張鈞甯的“柏夫人”。這幾集中,柏夫人基本還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實際上這幾集中柏夫人的戲份,可以被視作是一個隱喻。戰爭讓女人走開,古代亂世中的女子,大多數時候都只能扮演旁觀者身份,其中有名有姓者,則多是在默默旁觀之時,突然被強迫背鍋,比如楊貴妃。
第二十九集、三十集——
1、第二十九集司馬懿被柏夫人調戲了大半集以後,後來被追尊為大晉朝宣穆皇后的張春華終於前來搶夫,到第二十集,基本便是司馬懿、張春華、柏靈筠三個人的大亂鬥了。所以這兩集大致可以看作是司馬懿的熱鬧家事。
2、有人介意劇中司馬懿和張春華相濡以沫的設定,嫌這夫妻感情被編排得太親密、太不符合史實。要知道,在《晉書·宣穆張皇后傳》裡,被柏夫人迷了心竅的司馬懿可是在張春華去探望生病的他的時候,罵過張春華是“可憎”的“老物”的。
3、劇中,張春華鬧得很痛快,司馬懿也會以“夫人這樣急躁,我如何能解釋得清楚”“夫人說話為何如此難聽”這樣的話來溫柔回擊。等到張春華拿刀追殺司馬懿,司馬懿突然回身一句“夫人請繼續鬧下去,好鬧走她”的時候,緊張關係又變成了夫妻雙簧。劇情再這樣下去,那些史書裡寫的“老物可憎”“老物不足惜”很大可能會在這電視劇里被洗白成夫妻之間的日常吵嘴甚至打情罵俏。
4、柏夫人給司馬懿講那個統率六十萬大軍的王翦不斷向秦王要房要地好讓秦王放心他只是貪財好利所以並無其他野心的老人家的故事,其實還是在提醒司馬懿應該接納她,好以“好色”來自污、自保。
5、張鈞甯柏夫人雖然被設定成一個聰明的角色,但在前幾集說話語速太慢、字咬得用力,總是給人一種在端着的感覺。好在到這一集,終於有所放開,她的動情、調皮、調戲,讓這個角色開始生動起來,甚至讓人有了久別了楊修以後司馬懿的新的知己兼對手終於又要出現了的感覺。
6、曹叡對曹丕說自己剛讀完“四書”,實際上,“四書”的說法要到南宋朱熹之後才會出現。曹叡和他父親曹丕半年不見,可見曹丕是因不喜甄姬而不免連自己的兒子都疏遠了,所以他要讓郭女王趕緊給他再生個兒子,好取代曹叡。劇中閃過曹叡看郭女王的眼神,又狠又恨。所以這兩集中,司馬懿家庭戲之外,這段皇帝的家庭戲也夠熱鬧。曹丕這次又玩了一回在郭女王手心裡寫字的調情把戲。
7、張春華罵司馬懿“忘八端”。“八端”者,“孝悌忠孝禮義廉恥”等等。據說“王八蛋”這個詞就是由“忘八端”而來。曹丕的聖旨“攻克乃還”、他倆所說的“無力舉兵”,大抵都可以理解成是污段子。
8、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跟着張春華一起對柏夫人喊打喊殺。兩個人向着自己母親,也是有史可據的。《晉書》裡寫的司馬懿罵張春華“老物可憎”之後,張春華不吃東西要自殺,她兩個兒子於是也跟她一起絕食。司馬懿只好道歉。事後又說“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好兒”,就是那兩個好兒子。
9、實際上,司馬懿的妾除了柏夫人以外,至少還有伏夫人、張夫人。柏夫人給他生了司馬倫。司馬倫後來親手奪了自己侄孫司馬衷的皇位,是西晉滅亡的最主要責任人之一。
10、曹丕讓司馬懿休掉張春華。這種皇帝因為大臣怕老婆而出手干涉的事,最出名的是來自房玄齡的經歷。李世民賜給房玄齡美女,房玄齡不敢要,李世民生氣,賜給房玄齡妻子毒酒,房的妻子就喝了,喝完才知那不是毒酒,而是醋。寫到這裡需要提一句,房玄齡和李世民都是《晉書》的撰稿人。
第三十一、三十二集——
1、第三十一集,鍾會去拜訪鄧艾,說鄧艾是“手握靈蛇之珠、荊山之玉”。靈蛇之珠,是說春秋的隋侯救了一條斷成兩段的蛇,蛇後來銜來明珠以報答,就是靈蛇珠;荊山之玉,就是被卞和發現的和氏璧,“荊”即“楚”,卞和曾兩次分別向兩代楚王獻和氏璧,都被不識貨的楚王誤認為是他拿普通石頭來欺君的,先後砍掉了他的兩隻腳。結合鄧艾這幾集的碰壁經歷,拿“荊山之玉”來比喻他,還是挺準確的。
2、呆萌陳群去和張春華講什麼三從四德,然後,被抓傷臉的他就成了這兩集的喜劇擔當。
3、被送出司馬府的柏夫人上了馬車之後,拉開車窗,對司馬懿挑明他們使的是“苦肉計”,是雙簧;她之前給絕食的張春華送飯,出門時的眼神頗硬;後來再進司馬府,還會籠絡侯吉。有預兆這個人終會變成一個狠角色。
4、司馬昭對司馬懿提“上中下”三策之後,又說自己母親在絕食,司馬懿擔心張春華身體出問題,司馬昭暗示父親這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即“上上策”。這兄弟倆自成年以來,一直是臉盲症患者的噩夢。到這一集,總算出現了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這位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主角,無疑小聰明更多,人格走向也會更腹黑一些。
5、曹丕兩下聖旨,司馬懿痛哭流涕,以事業為名,最終獲得張春華諒解,同意柏夫人進門。縱觀整件事,張春華沒錯、司馬懿好像也沒什麼錯、柏夫人決定不了自身命運似乎也沒錯,那錯的就是曹丕咯。至於司馬懿的痛哭,是表演還是真心,電視劇是留了個白,讓觀眾去見仁見智。
6、這兩集中張春華的絕食,應該就是《晉書》第三十一卷里被司馬懿罵作“老物可憎”之後的“慚恚不食”的那一次——希望兩個人以後能一直和睦下去,不要給《晉書》裡的那兩句罵人話以登場的機會。實際上,在那一卷,也寫到了張春華親手殺掉不小心看見司馬懿站立行走的婢女之後,司馬懿“由是重之”。我理解“由是重之”,就是他對她感情很好的意思。對了,張春華殺婢女那段,《軍師聯盟》裡也有提及,在第六集。只是婢女被改成了校事府的密探。
7、鍾會、鄧艾參加尚書台的面試,兩人一個俊採風流,一個木訥持重。這曹魏未來的雙雄,命運之路已經鋪開,兩人最終一起合力滅亡蜀國、掐滅大漢王朝最後一絲命脈,做到了曹操都未能做到的事,隨後又因不和,而幾乎同時死於非命。鄧艾口吃,要和自己心上人一起才能稍微正常地說話,這段劇情挺勵志的。只是,如果這位姑娘後來成為他的妻子的話,那麼等待她的命運將是,丈夫被殺、兒子們也被殺,而自己,則會以老邁之身被流放到遙遠的西域。
第三十三集——
1、被貶為山陽公的漢獻帝的兩個女兒被曹真送進宮。曹丕關於輩分的顧慮是該有的。不過以前,帝王家這種事太多。比如漢惠帝劉盈,曾在母親呂后的安排下,娶了自己的外甥女為皇后。劇中入宮的獻帝兩個女兒中,年長的那位頗傲慢。甄姬應該過不了多久就會被賜死。歷史上的郭女王不管有沒有讒害過她,在本劇中是都不能那麼演的。那麼,甄姬之死的首要責任人…就需要好好找找了。而這兩位公主,背害甄姬這鍋的可能性相當大。除非郭女王生不出孩子,甄姬先給背了鍋…
2、曹真、司馬懿在丕、植奪位之時,也算戰友。因為兩人後來都曾出現在魏國西線抵抗諸葛亮的戰場,所以我還曾希望看到他們倆的惺惺相惜,並肩出力,起碼像司馬懿和楊修那樣。然而到曹丕勝出繼位,曹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反派,處處與司馬懿為敵。而拿曹真的段位跟楊修比,又太低。所以…可惜了。
3、宗親陣營的夏侯玄被任命為譙縣縣令;鄧艾則被任命為屯田令,先駐譙縣。所謂“潁川士人”、“譙沛武人”,曹操興業兩大支柱。譙縣,是武人的老家,利益攸關,在這裡,勢必因鄧艾、夏侯玄上演一場大戲。之前說過,曹丕、曹植之爭,台前的是司馬懿和楊修。到這一段,鄧艾、夏侯玄則成了司馬懿和諸夏侯曹的代理人。
4、司馬懿給鄧艾做媒,回來的路上,跟夫人提到崔、荀這些世家大族,說了一句“他們不姓司馬”。言外之意,鄧艾這些親自被他提拔的寒微之人才姓司馬。這新政說是為了曹丕,實際上,起碼客觀上也起到了幫司馬家培植勢力的作用。
5、柏夫人提示司馬懿和張春華,郭女王斷絕與張春華的關係,司馬懿才能成為被曹丕信任的忠臣。這個還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曹魏承自東漢,通常來說、簡而言之,東漢就是亡於宦官和外戚。西漢其實也是亡於外戚,就是王莽。所謂外戚,皇后的娘家人也。劇中的司馬懿:我這也成外戚了啊。
6、鄧艾一到譙縣,就深入田間地頭,妥妥愛下基層的好幹部。電視劇《大秦帝國·裂變》裡,想要效勞秦國的衛鞅,也是先下鄉調查了好久。古今一理。鄧艾這樣的好幹部,也難怪下鄉的馬向陽會喜歡。
第三十四、三十五集——
1、第三十四集開頭,曹丕除了寫詩、吃葡萄以外的另一大愛好上線——彈棋。彈棋是從兩漢開始流行的遊戲,曹丕為其寫過《彈棋賦》。
2、卞太后一場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卞太后作為家庭中的婆婆,撐自己兒媳婦甄姬,訓斥兒子曹丕,這古代好婆婆,在電視劇中還是挺難得的。而曹丕台詞,也是盡顯天子之神威、之大略,對這個近幾集來不太討喜的人物有增色作用。
3、第三十五集,曹丕去祭拜夏侯惇,同樣頗顯威儀。此劇用夏侯惇的諡號“忠”來做文章,給曹丕設計台詞“這樣的忠臣不可再得了”,狠狠打了在場眾臣的臉。
4、但因歷史問題和性格問題而對兄弟不信任,導致曹丕的孤立,這確是事實。從魏文帝始,經魏明帝,到齊王曹芳,曹氏皇族無權,以至於司馬氏坐大,只三十年便名存實亡。後來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吸取曹魏教訓,大封司馬氏諸王,結果西晉更亂……
5、劉貴人挨板子事件中,宮人念誦的所謂“怨歌行”,其實改編自曹植《七哀詩》。這一事件的發生,標誌入曹丕後宮的漢獻帝兩公主,對未來甄姬之死的“背鍋”之路的開始。宮鬥戲份加重,年歲稍大的那位漢公主,成了甄姬遇害的第一責任人。當然,關於曹植給甄姬寫東西的事兒,傳說里還是有的,就是那篇《洛神賦》。
6、夏侯惇儼然一副被不肖子侄坑了的大家長形象,這種老爺子在電視劇好像也很常見。身體不好,還被子侄們推到前台去開槍、擋槍。於是,作為楊修死後截至目前的最大反派的曹真等人,面目便愈加可憎了。關於夏侯惇的離世,大家都喜歡拿來做文章,《三國演義》裡是要證明因果報應:夏侯惇到殿前看見被曹操殺害的伏皇后、董承等人,然後就一病不起了;到《軍師聯盟》裡夏侯將軍則被捲入了宗親與士族的矛盾。
7、夏侯惇對司馬懿說得罪宗親,就沒人能調兵遣將了。司馬懿反駁。實際上,曹真、夏侯玄之後,夏侯氏、曹氏也確實就和軍旅絕緣了。未來的曹魏軍團,是屬於司馬氏,屬於鍾會、鄧艾、郭淮這些外姓人的。
8、夏侯惇病死司馬府,坑死司馬懿。諸夏侯曹氏與司馬氏從此難容,這也就為後面司馬懿殺曹爽、奪曹氏權提供了一定的正當性。
9、司馬師對夏侯玄說,娶了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之後,會對她“白首不離、恩愛不移”。然而後來並沒有。從正史上我們看到,這段婚事,也是一樁令人髮指的悲劇,尤其是對於夏侯徽而言。
第三十六、三十七集——
1、第三十六集開頭,故事轉向壽春。壽春在漢末屬九江郡,在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壽春在戰國末期曾為楚國都城,自秦漢至五代十國,每逢南北分裂,便成為江淮之間兵家必爭的重鎮。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此地。曹魏年間,壽春出鏡率很高,當地發生的最重要事件,當屬後來王凌、毌丘儉、文欽等人反抗司馬氏的“壽春三叛”。
2、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在《三國演義》裡大致就是一個無能的二代的形象。到《軍師聯盟》劇中,因為父親猝死在司馬家,所以他要為父報仇,這是無可厚非的行為,因為儒家經典《春秋三傳》之一的《春秋公羊傳》,就是鼓吹“血親復仇”的,“不復仇,非子也”,不為父親復仇,不配做兒子。血親復仇的議題,在古代引出過很多案例。夏侯楙為復仇出劍,卻不殺死司馬懿,並提示司馬懿說鄧艾有危險,這表示這個人還是有是非觀的。
3、而在夏侯楙劍下的司馬懿,也充分發揮了他嘴炮利於刀劍的優點,對夏侯公子指出“夏侯惇是被宗親們架在了爐火上”。
4、鄧艾受冤,被架上斷頭台。這片子裡發生在法場上的一分鐘救援已經不少,司馬防、司馬懿、鄧艾,都是最後關頭被從劊子手刀下救出來。但鄧艾這次,卻發生了流血事件。流血的是鄧艾的新婚妻子。這姑娘雖出場不多,但是設定很出彩。就這樣離世,可惜了。不過,這樣死去,可能還好於很多年後眼看着丈夫死在遙遠的西川——那可能是鄧艾的另一位妻子吧。
5、曹丕惦念司馬懿病情,更多還是為了自己的新政。按儒家禮制,官員父母死後,官員需要離職守喪大約三年,是為“丁憂”。很明顯,司馬懿去守喪,新政便無法推行。
6、司馬懿這次出門,柏夫人出力很多。張春華似乎也開始接受她。柏夫人對曹丕說“帝王之術,乃術之小者”,這話說得夠有個性,也是本劇歷史觀的一部分。《軍師聯盟》,有自己的歷史觀,且對歷史細節有考證和展現,這是它作為歷史劇的值得稱讚的地方。
7、曹丕更愛郭女王,他巴望郭女王能生下孩子好立為太子,但是因為這個“太子”,他又不得不提防兩漢那樣的外戚干政,所以就不得不提防司馬懿一家。這樣來看,這幾集,曹丕對司馬懿家送美女、壓制張春華等等行為,也就能理解了。其實為了防範外戚在未來干政,還有更狠的。比如漢武帝想立劉弗陵為太子,便處死了弗陵的母親鈎弋夫人。經歷東漢之亡、奪嫡之困,曹丕布局不可能不小心,真可謂步步維艱。
8、《軍師聯盟》到目前為止出現的三場婚禮,曹丕和甄宓、鄧艾和子夜、司馬師和夏侯徽,三場婚禮的女主角都非善終。司馬師、夏侯徽婚禮上,曹真等人向司馬防專橫敬酒,意欲置司馬防於死地,司馬師看出端倪,這件事為這對夫妻未來的關係走向埋下伏筆。
9、曹真對眾位宗親說曹丕“中年吐血,豈能長久”。這句話表示他倆的兄弟之情已經蕩然無存,他開始樂見於曹丕早死。他要“爭將來”。然而除南北朝外,歷朝歷代開國之後,軍功、宗室集團的後代人才必定凋零。像周亞夫這樣能統軍且能大勝的軍功二代,實在寥寥。曹真等人的“將來”,更不樂觀。
第三十八、三十九集——
1、第三十八、三十九集,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兩次出現“殺妻”(在這裡也勉強把非正妻的柏夫人算作司馬懿之妻吧)的情節,兩位被“殺”的當事人:張芷溪的甄夫人、張鈞甯的柏夫人,在這兩集中,也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2、甄夫人被賜毒酒時念的詩是《塘上行》,作者正是她自己。她與曹丕交心對話,兩人十幾年心結俱都和盤托出。既蒙君王賜死,雖得久違的親密,但夫妻情分俱都無存矣,何況她還只是曹操為了引起奪嫡而布下的“一枚怨恨的棋子”。在司馬府,甄夫人男裝學男人歃血,也真是帥呆。
3、柏夫人和司馬懿池邊對話,司馬懿那鹹豬手確實是要動殺機。幸好張氏春華出現,用喜劇性的方式將兩個人的尷尬及時打斷。柏夫人提到的信陵君,是漢高帝劉邦的偶像,他和侯嬴、朱亥合力,竊符救趙的故事,是後世俠客文化的典範。李白《俠客行》“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 即是講信陵君故事。柏夫人在司馬懿被張春華拉着離開的時候,提及侯嬴,是以侯嬴來自喻,表明自己是一定要助司馬懿的;但她又提到侯嬴的死,則是希望司馬懿能信任她,她願意做和魏公子惺惺相惜的侯嬴,但不願意做她所說的“為了自證清白”而自殺的侯嬴。
4、當然,這兩集中柏夫人表現最出色之處還是在調戲司馬懿那幾段。要他附耳過來、要他教自己學五禽戲等等,機靈,蠻有笑點。
5、曹丕要殺入宮的漢獻帝大公主,被施阿翁勸解,曹丕說念在劉協情分上,饒她不死。實際上,魏文帝曹丕和漢獻帝劉協算是同輩,且嘗稱兄道弟,兩人關係可能確實不錯。對了,算上曹丕殺漢公主這件事,這兩集就是出現三次“殺妻”了。
6、曹丕讓曹禮喊郭女王“娘”,是有將曹禮過繼給郭女王的意思。曹丕為立郭女王為皇后進而為皇太后,也算絞盡腦汁、用心良苦。所以他對她,應該是真愛吧。
7、曹丕安慰郭女王說,等“河清海晏的時候要帶你走馬天下”balabala,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就是典型的立flag了。塞上牛羊空許約,只因子桓壽短。
8、未來的魏明帝曹叡對自己母親甄夫人夸司馬懿說他是忠臣,以後要報答他。拋開電視劇平心而論,曹魏從曹操起的武、文、明三代,對司馬懿其實都挺不錯的。
9、甄夫人進司馬府。司馬一家之內,夏侯徽、司馬昭、柏夫人侍女、管家侯吉都各有動作,這簡直比後宮還亂。侯吉說“咱們這個院裡,睡不着覺的人越來越多了”。可不是嘛。這宮鬥都斗到家裡來了。第三十八集前半部分,從宮中回府的司馬懿夸侍女小沅“丹青好啊”,就是說她畫畫好,這是為後來小沅畫甄姬私會司馬懿的鏡頭做伏筆。畫畫可不就是劇中校事府密探的必備技能。
10、小沅和侯吉一起在廚房吃東西。這樣看起來,倆人其實還挺配。忘了之前哪一集,侯吉讓司馬懿給他做媒,也不知道後來怎樣了。侯吉跟小沅講茱萸這種調味品。茱萸“味辛而苦”,要知道,辣椒這種東西是到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明朝以前,比如三國吧,沒有辣椒,想吃麻辣燙了怎麼辦?那就得靠茱萸了。
11、司馬懿給張春華跪搓衣板之前(並沒有搓衣板),先把簪子放到旁邊桌子底下,這一段戲也是好評。
12、第三十九集結尾,鄧艾現身,因為不再口吃,所以他的成長太顯而易見了。他和鍾會現在看起來還算親密,但兩人關於“先滅蜀還是滅吳”問題的不同回答,卻也預示了他倆後面的齟齬、決裂。
第四十、四十一集——
1、第四十、四十一集,《軍師聯盟》接近尾聲(下一部的名字叫《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甄夫人之死一段,司馬懿之智勇、甄宓之決絕、曹丕之狠刻、施淳與郭照兩人之大義,群像出彩。甄宓在這幾集裡,蒙兩次賜死,此可謂跌宕。
2、關於曹叡身世,歷來有異說說他是袁熙之子。為袁熙之妻的甄宓先有孕,而後曹丕納之。關於異說,先不置真偽之辨,因為古代這樣的傳說很多。比如有傳說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元順帝是宋恭帝之子、明成祖是元順帝之子、豐臣秀賴是石田三成之子、還有《書劍恩仇錄》裡的乾隆帝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等等。所以本劇編排讒言說曹叡是曹植的兒子,也算有依據。
3、張春華和司馬懿一起睡覺的時候會仍舊捏他的耳朵。
4、司馬懿跑進宮去求情,曹丕不見他,讓他“滾出去”。司馬懿長跪。他在劇中動不動長跪、坐牢,想必每次進宮之前都會吃飽一些、提前解了大小便吧。
5、曹丕對甄宓說不願死後和她相對,據說甄宓死後下葬時披髮覆面,此處也算照應。甄宓說,“如果有來生,我不願意再見到你”,這是現代情侶分手訣別時愛說的話。只不過,現代情侶說這話,只是從此陌路;而在古代帝王家,這話一說,便定生死。因為君王對自尊必會更看重一些,何況曹丕還是一位偏感性的君王。訣別之後,洛神歸去。她死前吃了曹叡在街頭給她買的蜜餞,夫雖刻毒,有子足慰,於是含笑;司馬懿趕到,甄宓又以口邊血暗暗向其重複之前的歃血動作。這幾處細節讓臨死之際的她,“翩若驚鴻”。
6、司馬懿和曹丕說“永生永世”“此生此世”時,四個字四個字總結曹丕繼位以來魏國是如何富強、曹丕怎麼比他父親強,這是對曹丕大帝的認可,也是電視劇對司馬懿功勞的暗贊。而後面曹洪又說曹丕是丟了曹操的臉,兩個人智商情商都是高下立判。
7、司馬懿入獄,柏夫人召來鍾會鄧艾分兵點將,這又是她形象出彩的一集。
8、“七步詩”故事原載於《世說新語》。到本劇中,曹丕、曹植有七八步距離時,曹丕要他這距離中陳述清白。這“距離”之說,較原文,多了一層暗喻,少了幾分刻薄。實際上,原來故事中的兄迫弟作詩,除了刻薄狠毒和嫉妒外,還有幾分捉弄的意思。相較來說,《軍師聯盟》的處理更有人情味。甄宓已死,《軍師聯盟》前半部最重要的兄弟相爭戲的餘韻到此徹底消散。五年後,曹丕死,曹植為他作《文帝誄》,以作祭奠。不知中間兩人是否真如曹丕所言,永不再見。
9、曹丕要冊封郭照為皇后,面對臣下諫言,拂袖大怒,天子之威盡現。劇中截取的是棧潛上疏內容中最難聽的那部分。曹叡看郭照被冊立為後,眼中含淚,不過,他後來還是有機會將自己親生母親追尊為文昭皇后的。他含淚一幕為曹真看見,估計到後面他會藉此來做文章。
10、五禽戲繼續為本劇喜劇戲份立了功。
第四十二集——
1、《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第四十二集,大結局。這一集,曹真徹底被黑化。夏侯尚去找曹真,央他想辦法搭救曹洪,曹真毫不積極。後來曹丕要大赦天下,藉此釋放曹洪,曹真又翻白眼。他對曹洪一口一個“叔”,其實卻把曹洪當棋子,把曹洪當個反司馬的急先鋒。在他那裡,只要搞死司馬懿,讓曹洪陪葬也無所謂。父既已黑化,下一部中,曹真的兒子曹爽對司馬懿開懟,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2、鍾會打鄧艾耳光,兩人未來分道揚鑣之伏筆再現。鄧艾去曹丕那裡給曹洪求情,然而曹丕即使想找台階下,也不屑把鄧艾當個台階。正如後來即使鄧艾於功如魏晉之柱石,司馬昭還是會對他父子殺盡殺絕。可憐這寒族出身的鄧士載。
3、三重牽制。殺曹洪,則司馬懿不得活;殺曹洪,則郭皇后被廢。於是不能殺曹洪,司馬懿也獲救。這一段,大抵來自《三國志》裡的“卞太后謂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后矣’。”劇中又加了一層翻轉,是說郭皇后直接找卞太后演了這場戲。郭皇后的目的是救司馬懿。而曹丕正好順坡下驢。順坡下驢,這劇里已經用過好多次。
4、《軍師聯盟》的設計,以本來無關的司馬懿牽涉曹洪差點被殺一事,而司馬懿之所以能牽涉其中,又是因為他涉足了甄夫人被賜死一事。這雖是給他加戲,但一步一步環環相扣,讓這戲加得很令人服氣。
5、司馬懿在這最後一集念的“帝力於我何有哉”,出自《擊壤歌》,這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最後結局,司馬懿確實是去過這樣的生活了。他跟張春華說自己養的烏龜,從許都到洛陽都是悠哉悠哉。這是《莊子》裡“曳尾於塗中”的梗,大體意思也是不欲廟堂受拘束,只願自由在江湖。
6、不過司馬懿還是被柏夫人和司馬昭戳穿了。柏夫人看透司馬懿,認為他還是會回來做官,所以要為他作一枚留在京都的棋子。司馬懿對的她言語中,又是“終老一生”,又是“此生足矣”,這算是變相表白了。其實這一段蠻有惺惺相惜的盪氣迴腸,但同時又蠻彆扭。齊人有一妻一妾。此劇一方面要展示司馬懿與原配的恩愛,另一方面,又要讓司馬懿在最後關頭與柏夫人歡好,講真,在這樣的框框裡,要想把故事講得通順、得體、不彆扭,實在太難。
7、曹叡不忍射殺小鹿,史書上所寫是“文帝射殺鹿母,使(明)帝射鹿子,(明)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曹丕是因為這件事而下決心立曹叡為太子的。而在本劇中,又把這件事複雜化,讓觀眾由“陛下已殺其母”聯想到前兩集剛被賜死的甄夫人。
8、曹丕上殿時,眼神撇向群臣一角,可能是在尋已經田園歸去的司馬懿,也可能是不經意地一瞥而已。到下一部,司馬懿勢必會重返這群臣中間,並以輔佐魏明帝一朝為要務。只是不知他會重返於何時、不知他重返之時還能否再見到曹丕。當然,奄奄一息的曹子桓,於病榻前緊急召回司馬懿以託孤的可能性也很大。
9、《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結束。四十二集簡評,於此亦終焉。感謝微博、知乎,以及在其他平台上給我留過言、打過賞的網友的支持。大家的支持是我二十多天以來堅持每天更新的動力。淚目拜謝。終於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雖然總是說這是我有史以來看過的最累的一部劇,但還是很開心。將來《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或者其他電視劇上映,若有精力,也許還是會這樣“好劇相與析”的。
10、這樣分集更新,實際上是受了去年知乎網友@鬼君 的影響。2016年大河劇《真田丸》開演,他會每周每集一篇文章,介紹分析關於電視劇的方方面面,寫得極好。前天,b站日劇下架,所有翻譯組的《真田丸》全部未能倖免。懷念亦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