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丕一心要迫害曹植还有另外一说: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上的事,还有一个女人的事。那个女人就是甄氏,是当时被曹操父子惊为绝世美人的一个女子。她原是上蔡令甄逸之女,相传其母亲生她时梦见一个仙人在旁站立。甄氏三岁时父亲去世,一直是妈妈带着她生活。长大后,她嫁给了袁绍的二儿子袁熙为妻。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争权夺利,你杀我,我打他,闹得一团乱糟。曹操乘机就去收拾袁绍的儿子,在攻下袁熙的住处时,当时率先进去的曹丕发现了甄氏,立马被她的美貌所惊呆了,直直地站在那里看着那女人不语,恰巧在那个时候他的老爹曹操也进到了那屋子里,也发现了甄氏,也同样被其美色所吸引,可看到儿子的神情,他明白了一切。后来曹丕就一个要求:要娶甄氏为妻。曹操知道儿子已被那个女人完全吸走了魂,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但是,一生好色的曹操似乎对这个甄氏也始终念念不忘。
令曹操与曹丕两人都想不到的是,早在他们遇到甄氏之前,曹植就已经见到过那位美女了。那是官渡之战中,人们因战争的混乱而四处逃避,有一次曹植就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甄氏,惊其艳丽,赠白马一匹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亦回赠玉佩以酬解危之谊。这一次偶遇,给当时年龄尚小、但情窦初开的曹植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那个惊世美女的形象从此以后总在他的脑海里萦绕。
不久,甄氏成为了曹丕的妻子,住到了都城,可当时曹丕经常随父亲外出打仗,曹植年小就留在家中,这样他就有了时间与条件去更多地接触那个嫂子。曹植以他的博学多识与温柔多情,给了甄氏以极大的安慰,让她度过了失去袁熙后的痛苦阶段,他们俩的心也在多次交流中得以碰撞与贴近。曹植在家中经常与嫂子甄氏往来的消息,后来终于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这让他很难释怀,从此对弟弟存有敌意,加上两人又为争太子之位而展开的斗争,曹植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而甄氏虽然为曹丕生了那个名叫曹叡的儿子,可自此之后还是失宠了。不久郁郁寡欢,最后据说被曹丕赐死了。她死后,其子曹叡由曹丕的另一个小老婆郭氏抚养。
甄妃死后,有一次已被封为东陈王的曹植入朝到宫里,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一场大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赋中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然而别。文中这样描述宓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这实际上是寄予对甄氏的无限相思之情。
曹叡嗣位时,虽已追谥生母甄妃为文昭皇后,但对于母亲是如何而死之情形并不知晓。相传甄夫人死时无人收殓,披发覆面,用糠塞口。但这件事还是被曹植听闻了,他利用给自己的母亲卞氏奔丧之机,对曹叡述及甄夫人惨死情状,曹叡疑信参半,私下询问庶母李贵人,才知道曹植说的都是实情,不胜悲愤。于是命甄夫人的兄子甄象为太尉,持节赴邺城改葬甄夫人。并且改封曹植为陈王。曹植虽得增封,却仍然不被信任。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在抑郁中“汲汲无欢”而病逝于淮阳。因其被封为陈王,谥号为思,故后世多称其为陈思王。
曹植死后,曹叡得到叔叔许多遗著,其中有那篇《感甄赋》,因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曹叡到郭太后那里诘问甄妃的死状,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赐彼死,与我何干?况你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为前母逼死后母?”曹叡更加气愤,从此凡是郭太后的饮食服用,故意裁减,气得郭太后有口难言,郁郁而死。
关于曹丕曹植兄弟与甄氏之关系,及曹植那篇写甄氏的长诗,对后世影响极大,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画中洛神乘车现于洛水之上,洛水之中大鱼护送着车子。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晚唐李商隐感其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还是这位李大诗人,对曹植《洛神赋》为感甄之作深信不疑,他另有一首《东阿王》诗咏曹植:
“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继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李商隐说曹植没有继续曹操的大业、当上皇帝,“半为当时赋洛神”。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洛神”,洛神就是指甄氏,也就是说,曹丕对他心怀不满,甚至屡次要杀他,至少有一半的理由是他曹植与甄氏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到底是不是实情,还是诗人自己的想象,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我个人觉得,曹丕与曹植之争,还是为了权力,这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宫中的特色,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要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其他一切都不在话下。在这场兄弟的争斗中,作为哥哥的曹丕一直处在主动的地位,他在政治上的野心或能耐也较之弟弟更大一些,所以欲望也就更强烈一些。
而曹植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他不是那种有多大政治本事的人,假若让他从政,他或许会搞得一团糟,如同他后来的李煜与赵佶一样,当皇帝那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当专职的诗人或画家或书法家,那才是他们的正途。而纯粹的文人或文人气质很浓的人,在政治的争斗中,是不可能战胜那些对权力有着无比欲望与手段的人。这应当是一条定律,在非民主选举的体制下,谁都逃脱不了这条定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