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聽到這首歌還是八十年代初上大學的時候, 是成方圓用中文唱的版本. 稍後, 有個同學跟我說這歌的原唱是個叫卡朋特的, 美國人. 比這成方圓強一百倍! 他當時特別強調了, “美國人”! 這唱一首歌, 會有一百倍的差距? 我沒細想. 但是美國那邊都有什麼歌? 我很好奇, 也很嚮往. 等參加工作之後, 時不時地搜羅些美國歌來聽, 算是後話.
時光流轉, 到了一九八七年. 大約是三, 四月份的某個星期天, 她到我這裡來, 像往常一樣, 打打球, 玩會兒電子遊戲. 時間過得很快, 不知不覺窗外已經暗了下來. 在送她回家的路上, 天空降下濛濛細雨. 馬路上行人很少, 偶爾一輛汽車駛過之後, 周圍又歸於沉靜. 當我們騎到圓明園東門的時候, 誰都沒說什麼就很默契地一同拐了進去. 此時的圓明園, 悄野無聲, 時近黃昏. 加上”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遠看近卻無”, 如此環境之中再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啦. 不知是由什麼觸動了, 我開始唱歌. 唱的全是和”雨”有關的, 從港台的”窗外又下雨了,,,”, 什麼”三月里的小雨”, 到”,,,雨水打濕我的衣裳”, 等等. 當然, 也有這首”雨的節奏.”
整整二十年了, 我倆都還記得那一路上的, 雨絲拂面, 歌聲低迴. 現在想想都感嘆, 怎麼那時候會有那麼多的靈感. 用高老的話來講就是: 讓幸福的”毛毛雨”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