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老酒
雖然歷史學家們,尤其是東方的歷史學家們都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次大戰的轉折點。但軍事專家們都認為1943年7月至8月的庫爾斯克戰役才是軍事意義上的轉折點,因為此戰後蘇軍找到了對付閃擊戰的有效方法,而德軍再也無力發動戰略進攻。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普羅霍羅夫卡大戰就發生在此次戰役的一個局部,以後再也沒有此類交鋒。對此會戰的背景進程結果,以往曾有過不少文字描述,但對一般讀者來說仍然缺少感性認識。二戰的紀錄片也不可能有很多具體的刻畫,前蘇聯雖然出過多部二戰的紀實電影,但那裡面宣傳成分太大。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的系列節目Generals At War,試圖以一種較為新型的手法回顧人類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戰役,達到吸引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科普戰爭知識的最佳效果。庫爾斯克戰役就是該系列中的一集。
此片除了傳統的邀請退休將軍和軍史專家推演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以及插播紀錄片片段外,其特色就是準備了一個工程小組,演示武器的威力,給觀眾更好的感性認識。
德軍的主戰虎式坦克,來源於88毫米防空炮。德國科學家們發現用它平射,能夠遠距離摧毀敵方目標,就先把它改裝成陸軍火炮。但火炮重達7噸,運載十分不便,火炮的準備也很不容易。由於機動性差,常常成為敵方的活靶子。於是科學家們把它安上裝甲,加上馬達,成為了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虎式,重達56噸,時速24邁,前裝甲最後處110毫米。
為抵禦德軍的機動閃擊戰,蘇軍的打法就是大縱深多重塹壕地雷防禦,儘量把戰鬥變成消耗戰。此片用了1/6比例的坦克模型和塹壕模型,展示了塹壕在平原地帶減緩坦克威力的作用。同時也爆炸了一顆反坦克地雷,把一輛汽車粉身碎骨地掀到了50米外。德軍為打開地雷陣,工兵首次使用了掃雷坦克,依仗坦克的性能和部隊的戰鬥力在南線血戰後殺開一條血路逼近庫爾斯克,迫使蘇軍提早將原來作為反攻預備隊的40萬草原軍投入戰鬥,開始了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
在遭遇戰中,只有31噸,時速35邁,76毫米火炮,最厚裝甲52毫米的蘇軍主戰T-34坦克如何匹敵虎式呢?T-34設計簡單,便於操作和維護,可以大量投入生產,不過它的斜面裝甲卻是一個突破性的革新。此片的演示就是用步槍射擊兩本書,對付垂直放置的書,子彈可以穿透到248頁,而對付以60度角放置的書,子彈只能穿透到110頁。新穎的設計使得T-34的保護在減輕裝甲重量後不受很大影響,但具有極大的機動性。T-34也因此被評為史上最佳坦克,和AK-47一樣,老毛子總是有簡單卻十分實用的武器設計。
蘇軍坦克雖然遠距離夠不着虎式,但他們數量眾多採取了集團衝鋒打法,不計損失接近德軍後,使戰鬥成為近戰,攻擊機動性較差的虎式坦克防禦較薄弱的背側面。同時,步兵隨之接近後也可以使用原始而有效的燃燒瓶攻擊坦克。演示的蘇軍燃燒瓶不是要先點燃的那種,投擲的瓶子在坦克引擎進氣口附近破碎後,裡面的化學物質混合燃燒,引發坦克燃料和彈藥爆炸。
另外一個以前沒有看過的資料是飛機的使用。雙方都使用轟炸機低空飛行攻擊敵方坦克防禦最差的頂部。但蘇軍的雅克轟炸機在主體部位就安裝裝甲,而不是在機殼外裹裝甲。蘇軍飛機可以更好地防禦輕型防空火力的攻擊,飛行員們也更敢於多做低空攻擊。
會戰的結果雖然蘇軍的坦克損失是3:1到4:1,兵員損失是2:1,但德軍在人員上無法和蘇軍拼消耗,虎式坦克更拼不起產量是其幾十倍的T-34。戰役的結果以德軍失敗告終,以後就轉入被動防守。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評論員們對德軍將領曼斯坦因的指揮比較崇拜,對蘇軍朱可夫就有所攻 軒。他們認為朱可夫就是蠻幹,不顧士兵的傷亡,拼消耗,每次戰役自己的損失都超過對方。然而,朱可夫勝多敗少的事實的確是無法否認的。也許,這就是東西方軍事理念的差別。
總之,這個系列是很不錯的戰爭知識科普紀錄片。如果家裡有小戰爭狂,建議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