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國圍棋故事1 |
送交者: 好奇的人 2003年02月27日23:17:43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圍棋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史 第一章 圍棋起源 《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閒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果真有了長進。(仙話見《歷代神仙通鑑》)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能,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穿鑿附會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古代夏威夷有一種十一道的類似圍棋的遊戲。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盤。 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遊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裡突然創造出的奇蹟,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複雜,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棋子方面,考古學家從安徽亳縣元寶坑一號東漢墓中找到石質圍棋子117粒,11.5 毫米見方,厚三毫米,顏色有粉綠和墨綠兩種,可見漢魏時期的圍棋子仍是方形的。大約到了唐宋時期,棋子才從方形變為圓形。由唐代以後,圓形的玉石棋子屢有出土,如江蘇丹陽出土的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黑白棋子50枚等。 1993年第三期《體育文史》雜誌發表了楊曉國的《論陵川棋子山與圍棋起源》 。文中根據陵川棋子山是我國唯一有天然棋石(棋子的古稱)的地方、周武王曾訪殷末三賢之一的箕子於「箕子山」(即今棋子山)及圍棋包含的一些哲理可能誕生於該地附近為理由,推測圍棋起源於殷末周初的山西陵川縣附近地區,也可聊備一說。 戰爭的需要可能也促進了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361個7交叉點、8個方位星、周邊72個交叉點與360周天、8卦、72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如此說,可真有哲學意味。 現代人用「弈」字指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其實,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像形。西漢末楊雄在《方言》中說:「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