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國圍棋故事3 |
送交者: 好奇的人 2003年02月27日23:17:43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第三章 兩漢、三國時期 西漢時人稱杜陵人杜夫子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藝高強,好棋如命。有人譏笑他在下棋上亂花功夫浪費時間,誰知道他卻回答說:「我精通了圍棋之道,可以彌補孔夫子之不足。」一個封建士大夫,竟敢說這樣的話,看來還是位有膽氣的漢子。 西漢時,以棋揚名的還有劉去和陳逐。傳說,陳逐因陪漢宣帝下棋,討得天子歡心,後來還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職。 漢代宮中盛行圍棋。據《西京雜記》記載,每年八月四日這一天,戚夫人總要陪高祖劉邦下圍棋。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八月四日下圍棋成了漢宮中的風俗,晉人干寶在其《搜神記》中說,這天下棋,贏家可以終年有福,輸家可能遭疾病之災,要免除災難,只能取一縷髮絲,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賜予長命百歲,給這一風俗塗上了神秘色彩。但不管怎麼說,漢代朝野皆下圍棋是有據可查的事實。 從總體上看,西漢時期的圍棋活動似不廣泛。因為到了東漢初年,班固在《弈旨》一書中還說:「博行於世而弈獨絕」。六博流行,卻不見圍棋。 大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圍棋活動才又興盛起來。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三國時期東吳大將朱然墓中,有一幅兩人對坐下圍棋的生動畫面。 魏國棋家 三國時湧現出大批優秀的棋手。 據《三國志?太祖紀》記載,曹操與當時魏國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都交過手,棋力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稱對手,旗鼓相當。 《三國志》中還提到棋手孔桂,曹操見他通曉圍棋之道,很是喜愛,讓他隨從出入。 魏國還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亂了,王粲憑着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曹丕當了魏國的皇帝,對驍勇善戰的弟弟曹彰存有戒心。為消除後患,有一天,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宮中下圍棋,邊下棋邊吃着棗兒,兄弟情義融融。其實,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兒里下了毒,自己揀好的吃,曹彰卻識不出好壞。不多會,曹彰中毒。卞太后見狀驚恐萬分,趕緊喊人弄一罐水來。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所有水罐。一時太后宮中亂作一團,太后不知如何保住愛子性命,赤足奔至井邊,然而無法汲水,曹彰終於暴死在卞太后懷中。 蜀國棋家 三國之中,蜀國下圍棋的人相對少些,但也不無名家。《三國志.費煒傳》中說,費煒很喜歡下圍棋。後主延熙七年間,魏軍大舉侵犯蜀國,費煒率兵抵擋。當時,形勢很緊張,敵人大兵壓境,蜀軍隨時都有戰敗的可能。費煒卻指揮若定,穩坐軍帳之中,與光祿大夫來敏專心致志地下圍棋,很有大將風度。據說,在這戰亂之秋,費煒常下圍棋,勞逸結合,從不影響戰事。 吳國棋家 在吳國,圍棋流行的程度不亞於魏國,甚至還出現號稱「棋聖」、「弈聖」的嚴子卿、馬綏明。 吳國上層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孫策、呂范、諸葛謹、陸遜等都是圍棋好手。 《三國志.呂范傳》上說:呂范攻打山越回來,準備向孫策匯報戰績。孫策並不讓呂范站着干講,兩人是一邊下圍棋一邊談論戰事。 諸葛謹和陸遜這兩位棋迷則一急一溫,性情差異很大。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吳嘉樂五年時,孫權令陸遜和諸葛瑾率軍攻打魏國的襄陽。因軍情泄露,形勢嚴峻。諸葛瑾有些緊張了,坐臥不安,更無心對弈。陸遜則不然,依舊不慌不忙地下棋。 圍棋在吳國風行,最後竟使孫權的兒子孫和緊張起來,因為他的幕僚如蔡穎等一班人常因下棋耽誤公事。為此,孫和特地找來一個叫韋曜的文人,命他寫了篇《博弈論》,批評這些下棋誤事的人。文章說,當時的人大多不講究孔孟之道,卻喜歡圍棋,荒廢了事業,忘記了飲食休息。為在棋局上爭一雄雌,絞盡腦汁,甚至可以夜以繼日,弄得身心廢瘁,事業放着不管,客人擱着不招待。雖有美味佳餚,優雅音樂,都無暇顧及。文章說,這不符合孫吳的治軍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為人之道。圍棋風行到這種程度,名手自然越來越多,精彩的對局也隨之出現。以後,好的對局慢慢被人收集起來形成集子,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漢、三國期間,還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着。此等專着,以東漢著名史家班固的《弈旨》為最早。 班固指出,一個好棋手要有「蘇、張之姿,固本自廣」方能使「敵人恐懼」。此外,也要有全局觀念,計劃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勢」。否則「一孔有闕,壞敗不振」。班固的學生馬融,也寫了一篇《圍棋賦》,他說,圍棋的勝負策略,猶如頭髮那樣細微;黑白雙方的布局,則象麻那樣錯綜複雜。他認為,攻守各有法則,守要堅固,攻則應前後呼應,上下聯絡,不能「唐突」。否則敵軍將深入自方,殺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會處於上下離異、四面隔絕,圍包不住、梗咽不暢的狀態之中,這就很危險了。 與馬融同時的李尤,也着有一篇專門論述圍棋的短文《圍棋銘》,短短三十二個字,就使圍棋對局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銘中寫道:「詩人幽憶,感物則思,忘之空閒,玩弄游意,局為憲矩,棋法陰陽。道為徑緯,方錯列張。」精通棋藝棋理的黃憲,曾撰有《機論》,專門論述圍棋的虛實形勢。他所說的「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布局,那時黃憲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決虛實問題,布局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勝。這一理論為我國圍棋布局的戰略思想奠定了基礎。 「建安七子」中的應瑒也寫過圍棋專着,他的《弈勢》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論述的圍棋臨局爭鬥時的得失,很有見地。 漢魏三國時,也有一些反對圍棋的議論。這些議論大都沿襲孔孟的偏見。西漢人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他覺得封建等級制和帝王的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禮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當時圍棋風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圍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禮」。因而他認為圍棋是迷亂風氣之物,不足取。還有一種看法,如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用下棋的時間去讀書求學問,「聞者必廣矣。」 其實,下圍棋只要下得適度,非但不浪費時間,而且能夠啟發智力,磨礪思維,加強人們彼此間的情感,因此那些反對的言論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圍棋的發展,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棋藝的提高,一是棋盤的改進,二者互動。圍棋縱橫十六道線的棋盤保持了相當長時間,但我們現在使用的十九道線,三百六十一路棋盤出現於何時(有說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尚無定論。 《孫子算經》上有句話:「今有棋局方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日:三百六十一。術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近人論證《孫子算經》可能是東漢時的作品,那就是說,東漢時圍棋盤已是縱橫十九道了。東漢人馬融、蔡洪在《圍棋賦》中,有「棋鵻」、「五嶽」的名稱,間接支持了這種推斷。 但三國時魏國邯鄲淳的《藝經》裡寫着,「棋局縱橫各十六道,白黑棋各五十枚。」 棋局的大小關聯到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局棋:《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的真偽問題。這一棋局見於來人李逸民編的《忘憂清樂集》,是在縱橫十九道的棋盤上展開的。從清人錢大昕開始,就有人質疑其真實性,百餘年來爭論不休。我們認為,棋盤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這種變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認可,不可能在一時一處完成。新形式總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漸推廣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間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們可以這麼設想,縱橫十九道圍棋盤,最早出現於東漢,完成於隋唐。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