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國圍棋故事6 |
送交者: 好奇的人 2003年02月27日23:17:43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第六章 唐、五代時期 1.對圍棋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在此之前,人們雖然以圍棋為娛樂,但也強調其軍事作用。進入唐代以後,這種情況改變了。人們幾乎不再強調後者,而把它視作一種高雅的娛樂,許多人以會下圍棋為榮。唐代詩人衙禹錫在《論書》中說: 「吾觀今之人,適有面詆之曰:子書居品下矣。其人必逌爾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詆之曰:子握槊、弈棋居下品矣。其人必赧然而愧或艴然而色。是故敢以六藝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眾尚之移人也。」唐代以前,輯錄圍棋著作都歸入兵書類,而兩唐書卻歸之入《雜藝術》類。 2.圍棋人口大增:上至皇帝大官,下至一般文人和平民百姓,包括一些有文化的婦女和盲人中,都不乏圍棋愛好者。 3.唐朝統治者對圍棋頗為重視,唐玄宗特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官職,叫「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待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所以又被統稱為「翰林」。至此,圍棋手開始成為國家文職人員。 4.東傳日本和朝鮮半島:據記載,圍棋是由日本的遣唐使傳去的。日本自630至894年共派出遣唐使團十三次,每次人數少則二三百,多則五六百。他們在唐代中國逗留期間,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包括棋藝在內。日本留學僧弁正法師隨第七次遣唐使團來華,在中國居住了三十年,精通圍棋,深受玄宗賞識。公元717年來華的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在長安留學19年。他學習勤奮,涉獵廣博。回國後當大學副校長,在傳授中國的五經三史、算術 、音韻 、書法的同時,也傳播圍棋。《美國百科全書》1977年版《圍棋在世界的流傳》條目說,中國唐代圍棋傳入日本的時間在公元735前後。據平山菊次郎《簡明日本圍棋史》說,中國圍棋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傳入朝鮮半島,在唐代,統一了朝鮮的新羅與唐朝在圍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全面了。 唐代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使圍棋在更廣大的範圍內獲得更快的發展。因此,唐代棋手多如星雲。 王積薪是唐玄宗時的棋手。據《西陽雜俎》記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說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為「棋待詔」。以後他就常在宮中陪唐玄宗下棋。王積薪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則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當時流傳着這麼一個故事:王積薪成名後,從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遊玩,身邊總帶着一個竹筒,裡面放着棋子和紙畫的棋盤。他常把竹筒系在馬車的轅上,途中不管遇見誰,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會下棋,都要下馬來對弈一盤。誰要贏了他,還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頓佳餚。 王積薪在當時所以名震天下,不僅是因為他棋藝高超,而且由於他提出了一套圍棋理論,根據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圍棋《十訣》。這《十訣》為
王積薪另有三本圍棋專着已經失傳。其中《金谷九局圖》記錄着唐玄宗開元年間,王積薪與棋手馮汪在太原尉陳九言家裡下的九局棋,可惜已經失傳。 除王積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頻繁的國事交往中,這些圍棋高手起了不少積極作用。 開元25年,即公元738年,新羅(朝鮮)國王興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贊善大夫邢濤為特使,前往新羅參加弔祭活動。唐玄宗知道新羅「其人多善弈棋」,便命當時我國圍棋名手楊季鷹作為邢濤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羅。這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去朝鮮的第一位棋手,楊季鷹顯然棋高一着,到那兒後沒有人能戰勝他,朝鮮人民欽佩他,送給中國使者許多貴重的禮品。 顧師言也是當時的著名棋手。《杜陽雜編》記載說:日本國王子來訪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圍棋,便把顧師言召進宮,命他和王子對局。王子很高興,拿出了極為名貴的棋盤「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謹慎地擺下陣勢。雖說是下棋,因為兩人是代表着各自的國家,心情都很緊張,一時勝負難分。顧師言唯恐有負君命,有辱國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舉棋時,手指已經汗滋滋的了。經過一番苦戰,到三十三着時,顧師言終於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縮臂,已伏不勝」的境地,從而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着鎮神頭」。 據日本學者考證,這次中日圍棋「對抗賽」實有其事。日本史學家渡部義通曾在《棋道》雜誌上發表《古代圍棋逍遙》一文,稱:「日本王子可能是高岳親王(平城天皇的兒子)。高岳親王於仁明朝承和二年(835)隨十三次遣唐使入唐,前後在唐共四十五年,而大中年間他自然在唐。」古代棋風重攻殺,有時一開局便互相扭住不放,殺去一塊便大局已定。否則,按現代通例,第三十三手尚在布局階段,決定勝負言之尚早。 唐宣宗時,曾以一隻蓋金花碗為獎品,舉行過圍棋比賽。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圍棋獎盃賽了。在這次比賽中,顧師言力挫群雄,最後戰勝一位叫閻景實的棋手,奪得冠軍。 據說唐元和年間,有一位名叫鄭注的醫生多才多藝,精於棋道,敏悟過人,人們都很喜歡他。另一位善弈者盧藏用,也才華橫溢,文章、書法、音樂都很好,在讀書人中享有聲譽。但也有為取勝不惜採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說,東都留守呂元應,常和門客們下棋。一回,正下着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處理。呂元應剛拿起筆來準備批覆,下棋的門客迅速偷換了一子。然而,呂元應卻將門客的小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動聲色。門客最後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無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交朋友必須認真選擇。」接着,他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說,「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並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說完,便與世長辭了。呂元應的遺言是他多年察歷人生的經驗之談,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開的。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幾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淵很喜歡下棋,《舊唐書?裴寂傳》上說,他留守太原時,有時整天整夜地下棋。高祖的第四個兒子李智雲,也是個棋迷,他甚至把圍棋當作一門學問加以研究。 唐代傳奇《虬髯客傳》說虬髯客和道士邀李世民觀弈,趁機看他是否有帝王之相。道士一見世民風采,「......慘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而請去。」另有傳說謂下棋的是虬髯客和李世民,一開局,虬髯於四四星位各置一子,喝道:「老虬四子占四方!」世民不慌不忙,在天元下了一子,回敬道:「小子一子定乾坤!」據說他的氣勢立即鎮懾了虬髯,打消了逐鹿中原的念頭,棋也認輸了。可這局棋怎個贏法,卻令人摸不着頭腦。 唐順宗李誦 (761-806)還是太子時,對圍棋就很感興趣,常和當時的棋待詔王叔文下棋。當了皇帝后,仍愛下棋,並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這位有抱負的政治家有機會實行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最負盛名的帝王棋手當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婦孺皆知。但有件事人們未必知曉,楊貴妃還是位通曉圍棋的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某年夏天,玄宗與親王對弈,楊貴妃站在一旁觀陣,手裡牽着一種溫馴的小動物––康國猧。下着下着,玄宗招架不住親王的圍攻,眼看就要輸了。楊貴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國猧放到棋桌旁邊,讓它爬上棋盤,結果把棋子攪亂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給皇上解了圍。玄宗為此十分高興。 唐朝還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圍棋水平不高,可總喜歡下。《天中記》裡,說他下棋時,就命棋待詔來觀棋。名義上是觀棋,其實是叫人幫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唐朝是我國詩歌興盛的時代,在唐詩中,可以找到歌頌棋手的詩句。詩人杜牧有兩首《送國棋王逢》,稱讚王逢棋力超群,「絕技如君天下少」。他的棋風「羸形暗去春草長,猛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柱史,鏖兵不羨霍嫖姚。」很有些不貪不怯,穩紮穩打的氣派特點。詩人劉禹錫則在《觀棋歌送還師西遊》一詩中,說棋手還師「行盡三湘不逢故,終日饒人損機格。」還說他「雁行布陣眾未曉,虎穴得子人皆驚。」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勝的棋風描繪得淋漓盡致。 杜甫的詩中,提到圍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峽半雲雨,清覃疏簾看圍棋。」寫的是詩人觀棋。「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這寫的是詩人下棋。「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這裡詩人是用圍棋的變化莫測來比喻世事複雜。「且將棋度日,應用酒為年。」這裡,下棋已成了詩人晚年的樂趣了。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對圍棋不僅有興趣,而且有相當的造詣。 著名詩人元稹,也很喜愛圍棋,從他的「客來有棋局」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常與來客對弈。元稹還寫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敝居見贈二十四韻》一詩,記述了長慶元年在他府中舉行的一次圍棋名流薈萃的盛會。 唐末詩人李洞,是位隱者,他寫有「幽人鬥智棋」和「石上鋪棋勢」的詩句。他還在詩中描寫過他與宋校書、薛秀才、鄭侍郎等隱者下棋的場面。 詩中寫棋也給一些人帶來麻煩。《候鯖錄》中提到,唐宣宗時,杭州缺一刺史,原準備派李遠去做這個宮。唐宣宗知道後說:「李遠寫過一首詩,裡面有一旬「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這樣貪杯戀棋的人怎能夠理事治民呢?」李遠一句詩丟掉了一個官職。 也有人在下棋時做詩的。據說王勃下圍棋時,投四子可作一詩,真可謂一朝大才子。 人們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態度就不同。五代時戰事頻仍,一些知識分子遠離塵囂,避居山野,以求脫世超然。這些人愛下圍棋,以此修煉性情,甚至作為一種精神寄託。《冊府元龜》上記載了隱居在華山的鄭雲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愛下棋,一旦遇到對手,常常晝夜不歇。冬天颳風下雪,他的手腳全凍裂了,仍無休局之意,依然下個不斷。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無聊的官宦則把下棋當成賭博的手段。據《五代史?陳保極傳》記載,後唐進士陳保極,就常以圍棋賭博,此人人品低劣,輸了便以手亂局,賴着不給錢。 後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賭博之風,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日高房裡學圍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長憂女伴怪來遲。」的詩句,專門記述此事。 凡有點志向的君主,多少還能控制自己的棋癮。南唐後主李煜也酷愛圍棋。他剛當上皇帝不久,被貶為舒州副使的蕭嚴應召回來。這天后主正與親信下棋,蕭嚴前來叩見,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揮手將棋盤扔到地上。後主嚇了一大跳,十分不滿地問他:「你想學魏徵直諫嗎?」蕭嚴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後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蕭嚴是想要他不要因為下棋荒廢了政事,便不再繼續下棋了。 南唐君王中還有不少喜歡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圍棋愛好者,常在一起對弈。現存五代著名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描繪的就是他們下棋的情景。中主第九個兒子李從謙,才幾歲,下圍棋和作詩都很好,後主很喜歡他。《全唐詩》裡說,後主與侍臣下棋時,還沒幾歲的從謙便愛在一旁看,樣子看實討人喜歡,後主曾命他寫了一首《觀棋》詩。 南唐圍棋大家是當時的吏部尚書徐鉉。他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圍棋理論家,着有《棋圖義例》、《金谷園九局譜》、《棋勢》等圍棋理論著作。他的《棋圖義例》可以說是我國圍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圍棋戰術的著作。為便於人們記棋譜,徐鉉分別給圍棋盤上的十九道線冠以名稱: 一天,二地,三才,四時,五行,六宮,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閏,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大大方便了棋譜的記錄。 唐、五代棋書很多,但除了王積薪的《十訣》和徐鉉的《棋圖義例》之外,現都無處查找。 關於古譜的亡佚,近代學者孫鑒認為﹕是因為「術士深秘其書而毀之」,以便「獨持自誇隱晦之極」。也就是說,有些棋手,得到古譜後,怕流傳開去別人也學會了着法,顯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將它們忖之一炬,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情。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