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趁小拖不在家的機會嬌慣一下小襖,都說女兒要富養嬌養,小襖一項也沒沾着。
她從來也沒被嬌過,我早早就把“家務大事 人人有責”的標語刷在孩子們腦子裡了,要說童工,我比煤老闆還煤。沒辦法,當時的情況必須草木皆兵共度難關。
更沒被富養過。我自己就沒品味,對名牌很無知。想在孩子身上有所改善,也只學了個GYMBOREE,GAP,LIMIT2 。孩子長大好久了,我才聽說還有個ABERCROMBIE。有一次帶小襖路過ABERCROMBIE門口,我說進去看看,小襖不進。我以為她不懂,就說這是半大孩子的名牌,她還是不肯進。正說着,裡面出來一對母女,是我們認識的朋友。人家跟我打招呼:你們也來逛了?哈,今天有打折,還真不錯。
招呼打完我再回頭看小襖,她已經鑽進店去了。那天買了三件,回到家車剛停穩,她就拎着包衝進門,邊跑邊喊:DADDY DADDY,媽咪給我買ABERCROMBIE啦。
原來她早就知道,學校里很多孩子都穿。。。
現在面對比自己高一截的女兒,寵愛該從哪裡入手呢?
“出去轉轉吧,”,下班一進門我就提議,“去逛逛店,吃吃飯,拿上你發的獎金(網球比賽冠軍),咱們把它都花了。”,怎麼聽上去有我請客小襖買單的意思呢?趕緊追加“你說了算,怎麼花。”
小襖想了想:“買一雙運動鞋,再給球拍換新的STRING吧。 ”
這是小襖,若換成小拖,毫無疑問是買IPOD CARD,鞋啊拍啊,不是他操心的事。
去了DICK’S SPORTING,聽店員講各種STRING的區別,把球拍和選好的STRING留下來,明天來取。
轉身離開的時候我輕輕攬了一下女兒的腰,她扭動一下,雖然動作幅度很小,我也感覺到她是要擺脫我的手。走到沒人的地方,她小聲說:媽媽你別TOUCH別人的BODY在PUBLIC的地方。我聽了心裡一咯噔。
她儘量多摻進中文是不想讓別人聽懂我們的談話,她拿不準這樣對媽媽說話會不會欠妥當,便連叫兩聲“媽咪”,等待我的反應。
“好,”,我沖她一笑,“媽媽知道了。”
買好了鞋和衣服,我們去餐館吃飯,面對面坐着,等待上菜。
“我今天看到網上一個媽媽寫的故事,你要不要聽?”
“一個媽媽帶着上大學的女兒去買舞會要穿的裙子。。。也給她男朋友買了襯衣和領帶。。。因為媽媽的一句話惹怒了女兒,她就指着她媽媽的鼻子罵她是BITCH。。。”
上菜了,我們開始吃飯,還互相品嘗了對方的食物,最後分享了一杯雙色冰淇淋,厚厚的CREAM上點綴着一個櫻桃。
回家的路上繼續講故事,大雪天。。。媽媽生病。。。女兒不聞不問。。。傷心。。。留下來照顧女兒。。。
“媽咪,我以後肯定不會像她那個樣子,”,小襖發表聽後感。
我沒有接她的話,繼續說,“你知道我的朋友BRENDA吧?她家有姐弟四個,只有她一個讀了大學,也只有她有份好工作。我問過她,她說大學學費都是她自己掙的,她得同時打三份工才能掙夠所有花費。”
我把語速放得很慢,慢慢地講,希望女兒能聽懂,“這也許就是美國媽媽和中國媽媽的區別吧。在美國,18歲就是大人了,媽媽可以繼續提供幫助,也可以不幫,孩子長大後對媽媽也是這樣。在中國,媽媽一定不會不幫孩子,孩子也儘量多照顧年老的媽媽。兩個國家各有各的方式,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
“像我們這樣的,雖然來美國很多年了,我們還是用我們的中國WAY撫養孩子,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孩子呢,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學的是美國WAY。就像剛才在DICK’S SPORTING你告訴媽媽‘不要在PUBLIC的地方TOUCH別人的BODY’,我聽了有一點HURT,不過媽媽不怪你,你沒錯,這是你的美國WAY。媽媽是中國媽媽,你也不是‘別人’,就像以前你小的時候,媽媽抱你摸你的頭一樣,是喜歡。”
小襖在抹眼淚,我也悄悄在自己臉上抹了一把。
為了讓氣氛輕鬆些,我換了口氣,“現在再要摸你的頭,媽媽得把胳膊伸得高高的,摸弟弟的還得踮腳尖,多累啊,所以就碰了碰你的腰。你說的對,我以後會注意,我摸我自己的老腰。”
到家了,長話短說:“那個女孩的做法很不對,不管中國WAY還是美國WAY,媽媽就是媽媽,要尊重。你覺得呢?”
按照我理解的富養---比物質共給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養和情感的滿足---今晚我富養了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