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彎刀
萬維讀者網 > 競技沙龍 > 帖子
無極的高峰zt
送交者: 直背 2003年10月16日10:47:37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無極的高峰——瑞尼爾峰(Mt.Rainier)記事

·劉希凡·

山高有頂。

我曾攀登過多座4000米級的山峰,三座6000米級的山峰和一座7000米級的山峰。登上過面積僅有幾平方米的山尖;也光顧過有幾個足球場大的山頂平台。那裡除了冰雪岩石和天寒地凍之外一無所有。當然,頂峰上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有興奮的好心情和大功告成後的輕鬆感覺。但是,這些就是登山所追求的嗎?每次下山後我都自問:為什麼要登山?這是登山者不可迴避的問題。而每次我都找不到滿意的答案。有時直覺告訴我答案是簡單、清晰、一目了然的;有時我又忽然面對繁多的頭緒,無法理清。這似乎沒有一個明確,公認的答案,就像回答“為什麼要活着”這個問題,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登山的種種動機可以被總結,歸納。但是每個登山者只能去探尋屬於自己的,依存於個人背景之上的,獨特的登山動機。尋找登山動機的過程是登山的繼續和延伸,是登山運動的升華。尋找登山動機不像登山本身那樣可能一次沖頂成功,獲得答案。它需要長期登山實踐的積累,需要積極的思考。每個人的登山動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在不同的登山過程中、甚至在登山前後的不同時間裡,是變化不定難以捉摸的。這是一個沒有終極答案的問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對登山家來說,探索,修正登山的動機就是尋找山之仙靈。尋到仙靈之日,修成登山正果之時就不遠了。事實上,在許多着名登山家的著述中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隱或現地描述了他們的登山動機和其形成,演變的過程。對於登山家來說,不斷探索“為什麼要登山”,不斷追尋新的答案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自我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登山家是在攀登理念世界中的無極之峰。

一。瑞尼爾峰

我帶着“為什麼要登山”這個問題來到瑞尼爾峰。

瑞尼爾峰位於美國西北部西雅圖市南側140公里處的瑞尼爾國家公園內。這是一座死火山,它的最後一次噴發大約在3000年前。直到18世紀,這一帶被印第安人稱為塔科瑪(Tacoma),意為”流動的乳房”。這可能是因為附近幾座高山都是火山口,其形狀與乳房相似;也可能是印第安人把火山敬崇為物質和精神的源泉。1792年,英國航海家“發現”了這座山峰並命名為瑞尼爾峰。

1989年我同我太太遊覽過瑞尼爾國家公園。那時公園四處可見小心黑熊的告示,似乎黑熊隨時可能出現。當走在林木深處時,我們都提高警惕,生怕衝撞上黑熊。在一塊僻靜的林邊草地上,她忽然小聲對我說:“有熊!”。我四處尋看,沒見熊的蹤影。我忙問:“在哪兒?”她看着我忽然哈哈大笑,說我嚇得臉色都變了。當時沒有熊,是她在嚇唬我。這件事成了她取笑我的話題。那時在山下看着雄偉的瑞尼爾峰,我心裡想,能登到山頂多有意思。

轉瞬到了2003年,我有了攀登瑞尼爾峰的機會。當飛機開始下降,即將抵達西雅圖機場的時候,從左弦窗我又看見了瑞尼爾峰。時值7月下旬,大部分山體仍為冰雪覆蓋,一條條冰川沿山谷直撲山下,夕陽的反光使碩大的山體煜煜生輝。這座山峰的高度為4392米,與美國本土最高峰,位於加州的惠特尼峰和科羅拉多州的眾多山峰不相上下。這座山上積雪之多,雪線之低,冰川之發達令我驚奇。我攀登過惠特尼和多座科羅拉多州的山峰。那裡在仲夏時節,冰雪已融化殆盡,偶爾在背陰的山谷里留有幾條窄窄的雪痕。瑞尼爾峰地處北緯46度,較加州和科羅拉多州38度左右的緯度高出不少,其平均氣溫自然也低許多。正常年景,仲夏時節的雪線在海拔2260米左右。這意味着從海拔2260米到4392米的頂峰之間有2130多米的冰雪攀登區。這是瑞尼爾峰的一個驚人之處。瑞尼爾峰距太平洋西海岸僅170公里。在這170公里的距離內地表從海拔零米躍至近4400米。所以瑞尼爾峰是美國西北的擎天一柱,傲視群雄。從西雅圖市中心可以清楚地了望到其巨大的山體。當我在西雅圖市沿5號州際公路向南行駛時,瑞尼爾峰總是遠遠的“堵”在高速公路盡端。這座山是西雅圖市的守護山。

瑞尼爾峰的絕對高度並不高,但相對垂直高度很大。從登山起步處的1652米至頂峰有2740米的高差。這是瑞尼爾峰的又一驚人之處。在我曾登過的山峰中,僅有海拔7546米,位於中國帕米爾高原的慕士塔格峰在相對垂直高度和冰雪區的垂直高度上超過瑞尼爾峰。

這座山儘管不高,但因為有難度,所以小有名氣。加之瑞尼爾峰一山突起,百里之內的可視性,觀賞性極好。西雅圖市,華盛頓州以及美國的許多登山愛好者都將瑞尼爾峰看作一個理想的攀登目標。常規的登頂路線是從海拔1652米的仙境谷起步,走7.24公里到達3057米的謬爾營地。這之間上升了1405米。第二天凌晨再走6.6公里,上升1335米到達峰頂。

一家名為RMI的登山嚮導公司很早就推出了帶客登山的業務。每人交771美元,按計劃訓練體能;按要求購置,帶齊登山工具,最後由RMI的嚮導以一人帶三人或四人一個結組的方式上山。由於有專業人員的保護和引導,RMI隊伍的安全率和成功率一直很高。夏季時每天都有一支20-30人的RMI隊伍登頂。行進途中如有人掉隊或因故放棄,就由備用的登山嚮導原路帶回營地;當備用的登山嚮導用完之後如還有人放棄登頂,那就由嚮導提供給他(她)一條睡袋,令其就地保暖休息。當大隊伍登頂後返回時再將其帶下山。這種安排聽上去很刺激。不過這時我又想:這些人為什麼來登這座山呢?

二。登頂

“我們沒想到登頂,但是在激動之中,一會就到頂了。”美國自然學家和登山家謬爾在1888年把攀登瑞尼爾峰描繪得如此輕鬆。

7月23日上午10時半,我同山友鄧中從仙境谷起步,約一小時後踏上雪坡。夏天的雪總是水漬漬的。一腳踩下去把雪踏實之後又有點滑,總有不穩當的感覺。用腳尖踢雪上行可以走得快些,但是費氣力,不易持久。還是踩着前人的足跡一個一個雪窩地向上走最省力。在雪上走了一段,我的腳後跟磨壞了,一步一疼,很難受。我也懶得停步查看。橫豎都是疼,看不看都一樣,就這樣堅持着。鄧中已經走在了前面,他將先到謬爾營地去設置帳篷。鄧中背着一頂雙人帳篷和睡袋,食品,水等個人用品。我馱着一根50米的登山繩、以及我的露營裝備和相機。我這時感覺背包越來越沉,休息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好不容易看到營地了,鄧中下來接了我一把。他說我的背包比他的23公斤的背包要重,而且還不好背。進了帳篷把登山靴脫下來後只見襪子後跟處一片殷紅,全是血和出血後滲出的淋巴液。兩個後腳跟都磨掉了一大塊皮。穿高山靴應配用羊毛襪。羊毛不吸水,不貼肉,可以減少摩擦。反之,棉襪吸水,貼肉,容易被摩傷。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並沒有認真。這次腳傷就是棉襪惹得禍。登頂還有1300多米垂直高度的冰川和石坡。這雙腳如何走下去?出師不利。

我們決定次日在謬爾營地休息一天。這樣可以恢復腳傷。一天的時間能恢復什麼只有天知道,但多少是個緩解。午夜時分,營地里一陣騷動。那是當天登頂的隊伍出發了。從這裡登頂需要走6-8小時,往返全程在9--12小時左右。夏季的冰雪疏鬆,當下午氣溫升高時,雪崩,冰縫坍塌的危險增大。而且冰雪融化後滾石的危險性也加大了,所以夏季登頂應該在下午氣溫升高之前返回謬爾營地,避開一天中的最高氣溫。於是登頂人員就要在午夜出發。另外,凌晨時山上的雪較硬,容易行走。那天準備登頂的人有30位之眾,其中20多人在RMI旗下的登山隊中,另外幾位像我們一樣是自由攀登者。看着他們那一字長蛇狀的頭燈在雪谷中遠去,我想這也將是我們明天的節目。

他們走了以後營地里靜了下來。我躺在帳篷里想:這個倒楣山,先是腳磨壞了,明天還要半夜起床。由於氣象,路線的原因,我去過的不少山峰在登頂之日都要求凌晨甚至兩點鐘出發。但我從未照辦,總是要多睡一會兒,然後在山上把時間趕回來。這次可不行了,我成了瘸子,明天能不能出發還難說呢。

7月24日晴空萬里。南邊的亞當斯峰和聖海倫斯峰清晰可見。由於瑞尼爾峰在這個地區獨樹一幟,以海拔3057米的謬爾營地看出去我已經是在層層山巒之上了。在營地里還有幾棟小木屋:一幢是RMI公司的,內有三層木板床,隨RMI公司登山的人不用帶帳篷,可在這裡睡上幾個小時。一幢是國家公園管理員的。這些人都是登山的好手,當山上有險情時,他們將首先出擊。

上午留在營地的人不多。去登頂的30多人早就出發了,幾位不登頂的露營者也下山了。RMI的小屋裡還有倆個人,他們因身體不適而放棄登頂了。中午時分,RMI的嚮導又帶回一個人,他是中途放棄的。

一天的時間對於傷口癒合來講是太短了。我知道,明天將有一場苦戰。

7月25日零時,我同鄧中鑽出睡袋,裝備齊全之後已是1:30分了。當我打開頭燈走出第一步時就感覺到腳後跟火燒一樣的疼---同一雙鞋在磨同一處傷口。沒辦法,只有忍着。只要能忍住,就能往上爬!這時鄧中問我:“你的腳怎麼樣?”我說:“沒事,不疼了。”他是首次登雪山,在這冰川在前的午夜時分,在這衝擊頂峰的出發時刻,他面對着太多的未知數,一定有壓力。我如果抱怨腳疼,只會增加他的憂慮。

我們穿過一處淺淺的雪谷,翻過一道山脊後開始橫切200多米寬的茵格瑞漢姆冰川。借着星光和頭燈的光亮只見四周冰牆聳立,冰縫縱橫,一片猙獰。我們一路結組,沿着前人的腳印左彎右繞地過了冰川。冰川側上方是名為“失望裂谷”的陡石坡。這裡有時找不到前人的腳印了,只能摸索着上。這段陡石坡雖然不長,但費時費力,尤其我們又是在黑暗中摸索。過了陡石坡,我的登山靴里濕漉漉的,這是腳後跟又流血了---管它的,現在還能走。

我一直在努力維持這種一步一疼的攀登。忽然膝蓋又找麻煩了。每次邁步時膝蓋都疼,而且愈演愈烈。這下完了,我算是栽在這座山里了。我這時下撤鄧中怎麼辦?他必須跟我下撤。但這樣他也沒有登頂機會了。如果他堅持上山,在沒有結組保護的情況下是危險的。我進退維谷。

天開始放亮了,在不經意間從微光閃爍到東方破曉,最後是陽光普照。這使我們這群在黑暗中奮鬥了4個小時的登山者們興奮不已。這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不僅帶來了光明,更給了我們成功的希望。

瑞尼爾峰的山體上遍布着冰川和雪牆。我們走“之”字型繞開障礙。這時我同鄧中說,今天拼了,說什麼也要上去。這不僅是給他打氣,也是給自己打氣。鄧中昨天因事從謬爾營地往返了一趟仙境谷。上下走了14.5公里,耗費了不少體力。現在的高度是3800米左右,他有些氣急乏力,這種環境對他也是考驗。這一程鄧中走得較慢,我們之間的繩子總是緊繃着。不過我相信他能堅持到底。

我是豁出去了。都堅持這麼長時間了,還有什麼了不起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頂峰越來越近,最後看見在前邊20米的高處有人,那是在頂峰休息的人。他向我們大喊:到了,就差這點了!

我們上來了。這時是早上9:21分。頂峰是淺園型凹碗狀的死火山口,面積有幾個足球場大。不幸的是最高點在另一端,我們要穿過凹碗底部再上到高端才算是登峰造極。

這是我登山經歷中高度較低的一座山峰;但是我進入冰川最深入的一次;也是最具挑戰性,最痛苦的一次攀登。

三。無極的山峰

當代最有成就的登山家之一梅斯納爾奮鬥16載成為第一位登頂世界全部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英雄。登山的輝煌,慘烈經歷對梅斯納爾來說是到了頂峰。現在他隱退山林,著書立說。梅斯納爾在他的書中寫道:“有些登山家宣稱在頂峰時距離上帝最近。我曾在頂峰經歷過十分平靜的時刻,似乎一切都消失了,我被籠罩在一片黑色的消極之中。但是,我通常在頂峰山所想的是儘快下山---那裡不是久留之地。”當梅斯納爾被問及登山的訣竅時,他說:“登山沒有訣竅,對登山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生存。”生存最基本的是要保存生命;其次是能夠在雪山的惡劣環境中生活,最後才是攀登。雪山把攀登者推向心理和生理的極限,這是登山的魅力所在,也是登山的危險之處。

雪山把我引入一個似曾相識而又高深莫測的世界---一個自然、和諧、大度,使人樂而忘返的世界;一個蒼涼、孤獨、嚴酷,令人敬而生畏的世界。登山的經歷給我安排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饑寒,痛苦,危險和憂慮為伴;在幻想,期待,懊悔和驚喜之間跳躍。雪山的世界和登山的經歷鍛煉着我的性格,豐富着我的情感,修正着我的生活軌跡,給予了我敢於遊戲於大自然之中的優越感。

在現實生活中,有登山衝動的人少之又少。能夠集中時間,經濟和體能等各項資源去實踐登山的人就更少----登山是一種奢侈。工作和家庭占據了人們的精力和時間,日常的生活方式禁錮了人性之中與自然親近,與自然抗爭的本能。近10年來,我的登山行程也從開始時每年數周之久的喜馬拉雅遠征縮減為現在每年數天的在美國國內的短途登山。但是,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期望在每一次登山實踐中最大限度地體驗新的感受,領悟新的哲理。我不僅要走進一座座不同的山峰,更希望積累經歷,一厘無前地攀登那聳立在我心中的無極的高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運動會就是運動會
2002: 中國男籃魔幻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