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3賽季結束後的夏天,當馬刺參與到追逐新澤西天皇后衛傑森基德(Jason Kidd)的行列,只有一個人默默無聞的冷眼旁觀。一名記者很不識相的上前詢問正在停車場準備回家的他:“帕克先生,你對於基德的到來有什麼看法?”帕克(Tony Parker)冷峻的面容毫無表情:“沒有看法,沒有任何看法,這會是一個錯誤,僅此而已。”然後便上車揚長而去。
帕克在惱火,儘管不露於聲色,可是,誰都知道他在惱火,而且,他也有足夠的理由惱火:管理層漠視了他的存在價值。這個被忽略的指揮家,究竟帶給了馬刺什麼?穩健的後場?穩定的助攻?穩固的防守?穩妥的發揮?這都是看得到的數據,還有很多隱含在數據背後的故事,藏匿了一個影子般的殺手輝煌。
浮雲對清風
如果要在現役的控球後衛群體中挖掘出最佳的人選賦予“天下第一”的名號,候選人會有很多,首先映入腦海的無疑是新澤西的基德,緊隨其後的似乎還有紐約的馬布里(Stephon Marbury),新奧爾良的戴維斯(Baron Davis),森林狼的卡塞爾(Sam Cassell)和達拉斯的納什(Steve Nash),不過經過這一番搜腸刮肚的冥思之後,人們似乎還是會想起馬刺的後場還活躍着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個子帕克。和上面列舉的大腕不同,帕克似乎永遠不會顯山露水,而喚起人們對於他的記憶,也更多是和馬刺的大寨主“石佛”鄧肯(Tim Duncan)聯繫起來。默默無聞的帕克之所以被冠以馬刺二當家的名號,似乎更大程度取決於馬刺除了帕克之外挖不出更有“二當家”潛質的大將,而並非真正由於帕克獨當一面的實力得到公眾認可。
帕克的能力究竟在何處?如果脫離了NBA官方網站言簡意駭的書面化介紹,刨出一些深層次的數據也許可以說明問題。簡單而言,對於控球後衛而言,助攻失誤比是衡量完成組織任務質量的唯一標準,這個標準必須和助攻次數一起分析,才會顯示出助攻的價值。而失誤的定義一共可以分為四大類:進攻犯規(Offensive Fouls),傳遞失誤(Bad Passes),控球失誤(Ball Handling Turnovers)以及其他失誤(Other Turnovers),其中傳遞失誤的含義就是在將球傳給隊友時候因為對手的防守緣故造成的攻防轉換。如果籠統使用助攻和失誤的比例來分析控球後衛的組織質量顯然並不嚴謹,真正的助攻失誤比指的應該是助攻次數與傳遞失誤的比例。基德在2003-04賽季前62戰奉獻587次助攻,相應的失誤次數一共是200次,其中進攻犯規11次,傳遞失誤153次,控球失誤34次,其他失誤2次,助攻傳遞失誤比為3.84;“獨王”馬布里的助攻次數為74戰663次,失誤總數231次,其中進攻犯規16次,傳遞失誤154次,控球失誤61次,助攻傳遞失誤比為4.31;“蜂王”戴維斯64戰累計助攻492次,失誤213次,其中進攻犯規23次,傳遞失誤120次,控球失誤70次,其他失誤1次,相應的助攻傳遞失誤比為4.1;“外星人”卡塞爾73戰539次助攻,200次失誤,其中進攻犯規31次,傳遞失誤105次,控球失誤62次,其他失誤2次,助攻傳遞失誤比為5.1;納什69戰貢獻助攻591次,累計失誤191次,其中進攻犯規14次,傳遞失誤134次,控球失誤42次,其他失誤1次,助攻傳遞失誤比為4.41;而帕克在本賽季前65戰貢獻出了365次助攻,同樣出現了148次失誤,其中進攻犯規14次,傳遞失誤76次,控球失誤58次,助攻傳遞失誤比為4.8。(此處列舉參照的僅僅是大多數球迷第一時間反應想到的一流後衛,全聯盟助攻傳遞失誤比最強的後衛也許有點出乎意料:“手套”佩頓,前66戰助攻傳遞失誤比接近6.5)。
轉而言之,帕克在組織質量這一項上,僅僅稍遜於老而彌堅的佩頓與卡塞爾,甚至還遙遙領先於基德和馬布里。如果把助攻傳遞失誤比拋在一邊,僅僅觀察單場的控球失誤率,基德的0.55,馬布里的0.82,戴維斯的1.09,卡塞爾的0.85,納什的0.61,會發現帕克為0.89差距不小,可這個差異的存在,分析帕克的得分手段就不難得出答案。
分解球員的得分結構,無非兩大類,一種為非常規得分,也就是比賽停鍾階段的罰球得分,另外一種就是比賽進行過程中的常規得分,而比賽進行過程中的常規得分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其一,跳投得分,指的是球員所有中遠距離投籃得分;其二,內線得分,也就是禁區內得分,通常包括強打,內線空手接球上籃和帶球突破三種,反映在後衛身上主要是空切得分與突破得分;其三,扣籃,這是有別於一般得分的得手手段,命中率相對要高。基德的得分結構劃分為:跳投得分占78%,內線得分占21%,扣籃得分占1%;馬布里跳投得分占67%,內線得分占32%,扣籃得分占1%;戴維斯跳投得分占70%,內線得分占27%,扣籃得分占3%;卡塞爾跳投得分占89%,內線得分占11%;納什跳投得分占75%,內線得分占25%;而帕克的跳投得分占68%,內線得分占32%。
帕克在內線得分上的比重遠遠超過其他控球後衛,可以和彈跳高度驚人的馬布里並駕齊驅顯示了他的得分手段很大程度依靠突破,而事實上帕克的彈跳素質上並不如馬布里和戴維斯這類可以空中隨意扣籃的黑人球員,只是憑藉地面移動速度與嫻熟的技巧強行切入,這勢必形成突破過程中受到大個子球員干擾較多的現象,因而不難得出帕克單場控球失誤率較高的結論。
數據的表面化,掩蓋了帕克的真實效率,從帕克本賽季的14.7分5.5助攻的確沒辦法和基德等頂級後衛做參照物,可事實上,正因為這個法國小伙子能夠更頑強的高效率完成教練交付的組織任務,才會有馬刺冠軍夢想的實現。而客觀而論,和那些一力承擔全隊成敗的後衛們相比,帕克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特別是關鍵時刻的發揮和穩定性上,畢竟,他還年輕,還只不過是聯盟中的“新人”。
以靜制動
對於帕克來說,馬刺是有“知遇之恩”的明主,2001年首輪28順位的帕克能夠不到20歲就帶上無數球員夢寐以求的冠軍戒指,馬刺的栽培提拔不可低估。而馬刺帶給帕克的,除了戒指之外,還有經驗與大局觀的培養。應該說,2001年是一個新秀的災年,從狀元布朗(Kwame Brown)帶頭開始,大多數新秀球員不知所謂,和帕克同一輩參加2001年選秀的球員中,僅有加索爾(Pau Gasol,探花,目前為孟菲斯灰熊首席內線),理查德森(Jason Richardson,第五位,勇士隊,依靠全明星周末兩度榮膺灌籃王出名),傑弗遜(Richard Jefferson,第13順位,目前和基德、馬丁一起組成新澤西鐵三角),倫道夫(Zach Randolph,第19順位,現在作為開拓者首席球員,得分籃板領袖全隊)這四位球員的成就可以被稱之為超過帕克或者和帕克並駕齊驅。但是不同的起步基礎決定了帕克出人頭地的難度更大。加索爾,理查德森效力的都是新興球隊,灰熊和勇士的年輕化讓每一個參與球隊建設的新人都有着更大的發展空間,本身實力不俗的他們在球隊中位置得以迅速穩固;傑弗森效力的新澤西網隊使用的是小個子速度陣容,基德馬丁虎視眈眈但第三點基德爾斯(Kerry Kittles)球風偏軟,傑弗森到來剛好對號入座,且快打旋風的球隊戰術體系入鄉隨俗,自然而然適應得更快。
而帕克來到馬刺卻註定不可能有當家作主的機會。經歷了2000-01賽季季後賽慘敗給湖人,馬刺痛定思痛,總結陣容缺陷的關鍵在於後場的薄弱,或者說,馬刺的後場缺少的不是火力點,而是一個能夠帶球,能夠遠投,並且能夠在內線球員受制於包夾的時候殺入內線撕開對手防線的後衛。可對於馬刺而言,帕克是完全陌生的名字,所有的新秀報告與球探情報都顯示着這名球員在法國的經歷,1999年之前效力法國蒙聖安南隊,同年簽約法國PSG賽速隊一直呆到了參加選秀,被認為是歐洲籃球未來的希望,同被認為是法國籃球史上最強的球員之一,而根據NBA對於缺少美國本土籃球經驗的海外球員選秀歷史來看,很多海外的輝煌一旦踏足NBA之後都會化為泡影。把賭注壓在不過19歲的小個子後衛身上是一種勝算並不大的賭博,成功的話,馬刺將會為鄧肯裝備值得信賴的外線裝甲,一旦失敗,則可能一年心血付諸東流。
在帕克到來之前,馬刺執行的戰術方案是“雙塔”,鄧肯與羅賓遜(David Robinson)聯手海拔足夠讓所有的內線組合折腰,就算是禁區無敵的鯊魚奧尼爾也需要忌殫幾分。在進攻上,鄧肯為主羅賓遜為輔,無論任何一個站到高位投籃,另外一個都可以在擠入內線伺機進攻籃板,並且牽制對手防守球員不敢太過傾巢跟進到外線,“雙塔”傑出的籃板能力與牽制能力不僅僅保障了進攻籃板與二次進攻得分,更讓對方的內線往往顧此失彼應接不暇;防守上,鄧肯有非常強的單兵籃板能力,而羅賓遜儘管不復當年之勇,也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防守狀態和籃板經驗,一旦進入雙塔開始互相補防,就會把馬刺禁區化作金湯鐵桶,任何打算憑藉一己之力蹂躪馬刺的痴心妄想都被證明是鏡花水月。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戰術,從1998年鄧肯加盟馬刺並且獲得新秀年總冠軍戒指開始,幾乎每場球都在雷打不動的忠實執行,直到2000-01賽季,征戰NBA達到12個賽季的羅賓遜開始狀態下落,特別是進攻穩定性上慢慢顯出疲態,這才給其他位置實力平平的馬刺敲響了警鐘,更是季後賽階段衝刺後繼無力的根源。必須未雨綢繆建立以鄧肯為首的全新核心團體,一方面可以讓傷病累累的老將羅賓遜少許喘息,另一方面平穩的過渡防止羅賓遜退役後鄧肯立刻陷入孤掌難鳴的危機,且球隊絕對不可以等到球員斷層的現象浮出水面才致力於解決問題而更應該把致命傷扼殺在搖籃。帕克就在這樣的微妙大氣候下步入馬刺的更衣室。
帕克的處子賽季並不能夠完全交出滿意的答卷,場均29分鐘內9.2分4.3助攻勉強不讓人失望而已,可是波波維奇對於自己的眼光深信不疑,帕克將會是馬刺後衛線上的一顆重要棋子。從帕克開始擔任先發組織後衛的那一刻開始,羅賓遜更多的走向後台提供經驗支持,在場均29.5分鐘等同於2000-01賽季的29.6分鐘的前提下,出手次數由原來的10.2次下降到了8.6次,命中率方面卻從48.6%提升到了50.7%,鄧肯出手次數卻從17.1次上升到了18.4次,命中率也從49.9%提升到了50.8%。內線雙塔轉型為石佛為首的大手筆一促而成,依然保持着內線壟斷性優勢卻獲得了更高的進攻效率,而這個過程的執行者就是帕克。當羅賓遜相應的往三秒區外移動為鄧肯拉出無球側單打空間的時候,帕克需要用最直接最完美的手段把球送到鄧肯的手中然後迅速內切或者橫向移動,以便單兵進攻能力一流的石佛可以選擇進攻抑或重新把球送到空手切入的隊友手中完成得分。
這是一個傳統籃球範疇而言非常容易的舉動,至少,80年代早期大多數圍繞內線大個子展開陣地戰的後衛都可以把這一手功夫玩得駕輕就熟,可是,當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全聯盟內線球員空前匱乏的時刻開始,絕大多數後衛更多習慣於反覆外線倒手或者突-分的快速傳遞,卻忘記了陣地籃球戰術應該如何高效率的執行,尚不到20歲的帕克可以把這種稍具復古意味的戰術執行到位,不得讓人對於其籃球悟性擊節叫好。同時,教練波波維奇的得意神情溢於言表,大有恨不得分身一個自己拍着自己的肩膀大聲表揚:“老波,真有你的!眼光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