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棘鳥: 閒扯幾句方言:從周老虎打籃球說開去 (下) |
送交者: 紫荊棘鳥 2013年08月05日11:36:29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繼續無知無畏地胡掰。說得不對的地方,大家批評、補充,包括潛水的。歪?記得曾經在某個地方見人解說什麼是“倒犯”,我看得一愣一愣的,全然不得要領。我知道那是真功夫,而解說倒犯的是那位平素不怎麼發言的。
上次沒整完,準備第二天續寫的。當然,若像上次那樣比較官話和南方方言哪個更像中古漢語的承傳者 (矮子裡面拔高子),對入聲字的追蹤比較,自然是少不了的功課。可惜芹泥隨後說,江淮官話的入聲分為陰入和陽入兩調,假老道又說粵語的入聲分為陰入、中入和陽入三調,而且像 p、t、k 那樣的清輔音尾巴消失了但是要說得“吞吞吐吐”,弄得我頭都大了。這裡只說幾個簡單的事實,草草應景,然後看能否八卦一番。 上次最後說到了聲調,今天繼續胡掰聲調。上古漢語如何發音,是很難弄明白的,但是中古漢語 (大體對應隋唐宋時期) 則不一樣,這得感謝那些韻表,特別是切韻和廣韻。寫過古詩詞的至少都聽說過這切韻和廣韻,因為詩韻的正宗平水韻、詞韻的正統詞林正韻,實際上就是從切韻、廣韻等“簡略”而來的。,而整個中古韻的主線,實際上就是 切韻 ----廣韻 切韻成於隋代,如果說它是“民科”的產物,那麼成於宋代的廣韻則是大而全的“官科”產物。如果將主線“切韻 ----廣韻”稍微擴充一點內容,那麼基本上就是: 切韻 ----唐韻 ---- 廣韻 ---- 集韻 切韻雖然不是官府制定的,但是參與切韻制訂的是當世幾位知名學者,所以它一直享有漢語韻書“開山祖師”的地位,而廣韻就是當世 (宋代) 的“集大成者”,它收錄了幾萬個漢字,將它們分成了 206 個韻部。而現在更為人所熟悉的平水韻、詞林正韻,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廣韻的簡略版本,我猜主要原因是廣韻過密 (共 200 多個韻部),而平水韻只有 106 個韻部,少了一半。對格律要求寬鬆 (相較於唐詩) 的宋詞而言,詞林正韻的韻部更少,只有十九個 ---- 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十九個,考慮到唐詩宋詞平仄韻不混押的特點,詞林正韻前十四個韻部是同時包含平韻和仄韻的 (包括上聲和去聲,在宋詞中通用) 的,後五個韻部只含入聲 (算仄聲),所以就押韻而言,詞林正韻實際上有 2*14 + 5 = 33 個韻部,無論如何這比平水韻的 106 個韻部寬鬆多了。 前文說過,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陰平 (例如陰)、陽平 (例如陽)、上聲 (例如好)、去聲 (例如去),有時也叫作一、二、三、四聲 ---- 說句題外話,其實這裡“上聲”這個名詞取得不好,即使對中古漢語而言也是這樣,因為“上”字在切韻、廣韻里是個多音字,其一是上聲,另一是去聲 (並且主要是去聲),當然這是題外話,儘管我有些納悶古人為啥稱這個聲調為上聲 ---- 在切韻、廣韻中也有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看到區別了麼?除了具體的漢字聲調變化外 (例如“上”字,中古韻是多音字,上聲、去聲,現在普通話里是去聲,而在湘方言裡是“壞聲”;“隱”字在中古韻里是上聲和去聲,現在成了上聲),整體上的主要區別是: 1) 入聲字在北方官話中的逐漸消失。入聲字的消失,是在近代漢語這個時期發生的 (元、明、清)。不過南方方言大抵還保留了入聲字的部分特徵,少數官話體系的分支也保留了這個特徵。舉例 (根據網友們提供的一些信息): 1a) 湘方言保留了入聲字的聲調,但是 -t、-p、-k 等清輔音尾巴完全消失; 1b) 粵語 (假老道提供信息):入聲進一步分化為陰入、中入和陽入三調,三個清輔音尾巴要說得“吞吞吐吐”; 1c) 江淮官話 (芹泥MM提供信息):入聲進一步分化為陰入和陽入兩調。不過據我所知,江淮官話在官話體系中屬於很特殊的一類,其歸類介於官話體系和南方方言之間; 1d) 日語、越南語因為曾受漢語的薰陶,至今還保留了不少入聲特徵。 2) 中古韻中的平聲字分化成陰平和陽平兩調。中古韻是沒有陰平陽平之分的,例如切韻中的巴、麻的聲調和韻母都完全相同,而現在一個是陰平、一個是陽平。平水韻雖然有“上平”、“下平”之分,但那和陰平、陽平毫無關係,不過是因為平聲韻部有三十個,相對於上、去、入韻部多了點,而人為地分為上平(十五個)和下平(十五個)而已。有的地方稱陰平為上平、陽平為下平,這是不對的。陰平和陽平的興起和入聲的消失,大體是在同一時期發生的 (亦即近代),區別是,平分陰陽幾乎滲入到漢語的每個地方,而入聲的消失大抵局限於北方官話地區。 累死了,管它是不是顯得嘎然而止,俺都得打住了 ---- 其實打住的根本原因是俺寫不下去了。想來想去,俺還是決定布置道思考題來做個結尾。這道思考題就是,在全國推廣普通話的利弊。這個問題一直有些爭論,儘管以支持推廣的占據上風。不過它既然能引起爭論,這就表明強行推廣普通話是利弊皆俱的。若從更具體一些的層面看這個問題,那麼“結論”會更加讓人信服一些: 1) 從語言和文字在表達和交流功能 (也應該是主要功能) 來看,“交流”無疑是支持普通話推廣的,表達則未必。實際上,表達還應該偏向於否認普通話的推廣; 2) 從其它方面看,例如歷史文化傳承,包括詩詞等,答案似乎是否決的。 現在就另一簡單得多的問題:漢字書寫的簡化 (由繁體字簡化為大陸現在的簡體字) 的合理性,其實都有爭議,何況複雜得多的語言。事實上,漢字從繁體字簡化到現在的簡體字,並不改變漢語本身什麼,因為那種簡化基本上是一對一的簡化,純粹書寫上的簡化。 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朗誦毛澤東在文革前寫的“念奴嬌•井岡山”。因為篇幅,這裡只說韻腳的發音,一共八個字:岳、閣、躍、綠、肉、覆、昨、礴、落。這八個字,若用新韻、普通話朗誦,就完全不押韻了,而且平聲、仄聲都混雜了。但是在詞林正韻 (基於宋代的廣韻) 里,它們卻是押韻的,那就是通押第十六韻部:入聲:三覺十藥。這些字都是入聲字,在唐宋中古韻中大抵發音如下。注意這些字的聲調都是一樣的:入聲,都帶有個清輔音尾音 -k (大抵類比於現在北京的普通話中的 -er -兒 這個尾音)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 ngak 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台亭閣。 gok 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 jok 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liok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可能是 fok) 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dzhok 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 bok 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luok 在湘方言中,除了“躍”大部分人念去聲 (yao-4)、一部分人念入聲 (yo-*,* 表示入聲),以及“昨”大部分人 (特別是年輕人) 念陽平 (zo-2)、少一部分人念入聲 (zo-*)外,其餘的字都是念入聲。另外“躍”(對絕大部分人而言)、綠、覆的發音 (韻母) 和其餘的字有所不同。其餘五個字的韻母和中古韻一樣:-o,但躍-ao,覆-u,綠-ou。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中國女排第1局反超險勝韓國,不容易啊 | |
2012: | 看直播的來這吧 | |
2011: | 王蒙接受央視採訪說了:領導先動的手 | |
2011: | 綠草茵茵: Lessing's AJGA Classi | |
2010: | 來一個話題:為什麼很多國家要去參加 | |
2010: | 靠,真猛啊。。。 | |
2009: | 扎伊爾^: 風雲再起(4) | |
2009: | 昨晚賓州GYM殺人有感 | |
2008: | 快樂園丁:《三國演義》訪談錄 | |
2008: | 劍寧: 奧運的主場優勢有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