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到这首歌还是八十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 是成方圆用中文唱的版本. 稍后, 有个同学跟我说这歌的原唱是个叫卡朋特的, 美国人. 比这成方圆强一百倍! 他当时特别强调了, “美国人”! 这唱一首歌, 会有一百倍的差距? 我没细想. 但是美国那边都有什么歌? 我很好奇, 也很向往. 等参加工作之后, 时不时地搜罗些美国歌来听, 算是后话.
时光流转, 到了一九八七年. 大约是三, 四月份的某个星期天, 她到我这里来, 像往常一样, 打打球, 玩会儿电子游戏. 时间过得很快, 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暗了下来. 在送她回家的路上, 天空降下蒙蒙细雨. 马路上行人很少, 偶尔一辆汽车驶过之后, 周围又归于沉静. 当我们骑到圆明园东门的时候, 谁都没说什么就很默契地一同拐了进去. 此时的圆明园, 悄野无声, 时近黄昏. 加上”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远看近却无”, 如此环境之中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啦. 不知是由什么触动了, 我开始唱歌. 唱的全是和”雨”有关的, 从港台的”窗外又下雨了,,,”, 什么”三月里的小雨”, 到”,,,雨水打湿我的衣裳”, 等等. 当然, 也有这首”雨的节奏.”
整整二十年了, 我俩都还记得那一路上的, 雨丝拂面, 歌声低迴. 现在想想都感叹, 怎么那时候会有那么多的灵感. 用高老的话来讲就是: 让幸福的”毛毛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