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 转一篇讲话供大家批判。
钱学森向温家宝道出中国大学“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朱清时/首先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我作为本期新民教育讲坛的主讲嘉宾。衷心感谢各位听众来参加今天的讲坛。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求解中国教育的症结,但是教育面太大了,我只讲教育其中的一个部分,就是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9月我卸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年多来,反思我做校长的经验,参与国内各种活动的经验,我想我现在比过去更清楚的看到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误区,使得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我就把我现在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作为抛砖引玉。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评选大家认为60年来最不满意的民意是哪些?我想教育可能会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现在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和反映一下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状况。
首先,这60年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比如,在 1949年以前,中国的民国时期,共38年,毕业的大学生总数是25万5千人,如果用38年来平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到7千人。今天我们知道,2008 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是5万多,世界第一,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7倍。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559万,是民国时期大学生的800倍左右,所以我们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了800倍甚至是近千倍了,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意味着受教育的人数是越来越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教育培养是按比例发展的话,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大师也应该是越来越多。但现在的情况就很尴尬,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人数来说,我们现在国内要培养出的拔尖人才应该就是有几千个像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了。然而回顾这60年我们还没有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这些顶级大师相比。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就跟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技发明创新来培养人才,没有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先生说了之后,温总理非常重视。2006年,温总理召集教育专家座谈,说去年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他提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办,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都可以说是人才,是一般人才,钱老说的是大师级的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增多,但如何培养出杰出人才是我非常焦虑的问题。温总理说这话说明,从最高层到老百姓,大家都明白,过去60年,我们很尴尬,规模变得这么大,大师却这么罕见。温总理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依据?我提供两点。
一个是我们国家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国家最高的奖,说白了就是授给科技界大师级的人,从2000年到现在有14个人得奖,其中11个是1951年之前毕业的,也就是说是民国时期培养的,另外有3个是1953年到1958年的大学毕业生,最年轻的王选当选时已经64岁了,最大的91岁了。现在每年公布大师的时候,大家看到是不是有点尴尬,看看年龄,看看他们的背景,不是说我们解放以后的这些人才没有时间变成大师,这些人都有足够时间,解放以后培养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古稀之年了,包括1977年、1978年天之骄子这一代,多数过了55、56岁了,也都开始要定论了,这些人现在看来还没有看出大师的迹象。所以这个状态对我们教育是很尴尬的。我们大家都知道,1949年以前,民国时期,社会动乱,内战,各派政治势力在进行斗争,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民国时期动乱,我们谁都不想要,但是为什么这种时候培养出这么多大师级人才,又为什么民国时期动乱结束,随后60年我们变成没有大师的时代了?
这件事正好说明了教育的规律,就是在民国时期那样的动乱时期,对教育干预是最少,大学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走自身发展的路,找出最好的路---就像生态系统那样,没有人干预它,就能找出最好的路发展。而我们过去这60年来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在管理体制上没有理清,教育成了任意揉搓的面团,失去了生命力。现在一味扩大规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没有人考虑,这个教训必须总结,这样我们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今天讲的东西是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