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京城的日子》之二:做饭
对于小孩子来讲,吃饭应该算是每天的大事了。可是奇怪的是,跟娘在一起的日子里,那些午饭是怎么吃的,我竟一点印象都没有,猜想上学的时候,是中午放学时,到医疗队去找娘,然后从食堂打饭回来,在娘的办公室吃。可是,在学前的那些日子呢?我不知道。。。但对晚饭的印象却很深。
记得娘那时每天除了上班看病人,下班还要政治学习、开会什么的,所以她常常很晚才能回家。有一次晚上都快9点了,她还没回来,我饿得真是顶不住了,便模仿着娘的样子做饭。小米洗完倒锅里,却忘了加水,结果做成了黑乎乎的糊饭。切大白菜时,因为是冬天,白菜都冻住了,切不动,还切到了手。炒菜时,也不知道炒成什么样才算熟,所以边炒边尝。。。娘回来时看到的是一锅的糊了的饭和凳子上放着的还剩几片白菜的盘子,那其余的白菜都在我边抄边尝时下了肚。。。那时我不到6岁。
不过从那时起,我真的开始慢慢跟娘学起了做饭。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已练就了一身的好手艺,炒菜也好,做面食也好--蒸的、烙的、有馅儿没馅儿的、带汤带水的。。。统统不在话下。
不过这做面食的手艺大都是在和小朋友们互相交流中学来的。因为娘是南方人,不太会做面食。听娘说,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说:某某阿姨好,给我饺子吃。。。娘是个极好强的人,为此她一定要给我整一顿饺子吃。听她说,她折腾了好几个小时,和面、弄馅、擀皮、包,等她折腾出一锅饺子,我都困得睡着了。。。
第一次发面的时候,都是先要到别人家要个面起子做根儿,然后自己发,以后每次发完面自己再留一小块出来,这样自己的面根儿就有了,便不用再到别人家去要。面食做得好坏的关键,就是在面发好以后,下碱的时候。碱少了,蒸出来的东西倒是挺白,但吃起来闻起来都酸;碱加多了,面会发黄,而且蒸的时候还发不起来,看上去象个黄土疙瘩,吃起来有苦味儿。所以下碱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经常互相串门的,大家帮着或看或闻,来决定碱下的量是否合适。时间长了,每个人都挺有经验的,自己单独弄也不会有什么偏差。想想现在用鲜酵母发面,那真是太容易了。。。
那时还常做一种叫“闷面”的美味,可自我离开甘肃以后,就再也没有做过、吃过了。那是把面和得很硬(偏干),然后擀得薄薄的,切成条晾在那里。再把豆角切成细条在锅里过油,加上一些水,然后把面条洒在上面闷,等水基本烧干时面也熟了,出锅前加酱油醋、洒上芝麻一拌,夹入碗里开吃,真香。。。(口水都要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