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崽儿: 流 逝 的 岁 月(连载 13) |
送交者: 重庆崽儿 2008年11月24日08:59:37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
五 青春献给雪域高原
大学毕业,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华彩阶段,我和XX(崽儿姨妈)把这可贵的十年青春献给了雪域高原。
运进康定
四十年前,即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成都的冬天是那样阴冷,树叶飘落一地,太阳被云雾遮盖着……。
〔踏上艰辛路〕毕业分配后,多数同学都拿着通知和介绍信前往自己陌生的地方报道去了,可我们被分配到边远地区的同学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我们多次跑去省高教厅分配办公室,好不容易联系到一辆四吨载重的解放牌货车,组织了一批分配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同学一同前往分配报到地――康定。
约30名同学聚集在川医女生院门前准备上车。送行的人不多,因多数人的家都不在成都,个别未走的同学前来互道珍重,这一别不知多少年才能相见了。有的家里人或亲戚含着眼泪帮忙上行李,千叮万嘱,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身体,多写信回家……。
多数人的行李都是三件套,一个被盖卷,一个衣箱,还有那书箱。当时我们这些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虽然饱含有被遗弃的酸楚感觉,但自己却无论如何不会抛弃那给了我们营养和知识力量的几十本专业书和笔记本!它们相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日子,一路没有亲人相随,只有它们将陪伴我们去度过那未知的艰难岁月。就像战士的武器一样,浸满心血的书和笔记也是我们未来的武器,再重,也要带着它们。我用装肥皂的木箱改造成了书箱,结实耐用。没有想到,这个书箱辗转许多地方一直用到十年后我调回川医工作,为了纪念,在阳台上一放又是十五年。
当时,大家把行李码在四周和中间,留出一圈坐人。有的干脆就坐在自己行李上。大货车摇摇晃晃出发了。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无力保护我们的母校――川医,车驶出了成都平原。
在那个年代,全国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知青(知识青年)有二千多万人。我们还不算“地道”的知青,因为我们是拿工资的,虽然月工资只有42.5元(甘孜州为59.5元),但总算是“国家干部”级别了。
甘孜州少数民族地区是个什么样?车上没有一个人去过,大家猜想着、议论着;有的少言寡语,一定是在想家了,让亲朋好友担心了,女同胞们自然更多一些忧虑。XX、翁XX、罗XX等也与我同车前往。虽然同一个年级,但不同中班,以前上课不在一起,相识而不太熟悉,我的同班同学郑XX也同车。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共去高原献青春。
一路无歌,有说无笑,多数人已着冬装,甚至穿上了雪域高原才需穿的衣服,我也穿上了姐姐、姐夫给我的海狐绒领棉长大衣。结果,车过雅安后,越来越热,夜宿天全县城时,只好大减衣装了。
次晨早起出发,是最艰险的一天路程。车行两三小时后,开始攀爬蜿蜒曲折有名的二郎山漫道,当年数万大军开拓的公路已成为联系西藏和内地的惟一通道,被称为高原的“生命线”。常可见公路旁耸立着为修路而牺牲者的墓碑。司机叮嘱大家,坐在自己的地方不要移动到另一侧去。当时山路上已经有少量积雪和薄冰,寒冷开始袭进车厢。记得当车行至一狭窄路的弯道时,不巧正与一辆对行车相遇,双方小心躲让,突然司机猛急刹车,随即叫大家慢慢下车来。一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哇!好险!”,只见右后面一个车轮已离开路基悬在空中!下面是万丈深渊!幸好冰雪冬天时,当地行车为防滑,后轮都要套上防滑铁链。
经过三个多小时,车到了二郎山顶。司机停车,大家下来欣赏风光。当天,天气晴朗,湛蓝的天空,漂动着几朵美丽的白云,站在这海拔3200公尺的山顶往前眺望,那是世界著名的贡嘎雪山。它耸立在万山之间,终年积雪,冰雪晶莹,强烈阳光照耀下,如同一面多菱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青葱翠绿的群山,这里才真正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大家心旷神怡,如痴如醉,一路郁闷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有的人躺在草地上,仰望苍穹感叹到,太美了,可当时居然没有一个人有相机,真是太可惜,太遗憾了!
据说贡嘎山因陡峭而又终年冰雪不融,其登山难度远远大于攀登喜马拉雅山,有几个国家级的登山勇士遇到雪崩,先后永远地长眠在这座山上。
以后虽多次经过二郎山,却因为时间和天气原因,再没有象初次欣赏到的风光那么壮美,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它象一盏明灯照亮着这些远方的客人,欢迎大家进入雪域高原的大门。
下午,在泸定午餐,并参观了著名的泸定桥。那是红军长征时,十八勇士冒着枪林弹雨从敌人手中抢夺回来,使战斗获得决定性胜利之桥,后来一直属于国家级革命历史名胜地。大家在铁索桥上走了个来回,真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XXX(重庆崽儿的父亲)就在这里的中学度过了他的好几年青春年华,他是我们在甘孜州同组劳动的同学、组长之一,后来成为我夫人的姐夫,这是后话。
傍晚时分,客货混装的车,经过两天长途艰辛行程,终于到达了甘孜州首府康定城。
〔康定溜溜的城〕世界知名的山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溜溜的城哟。。。。。。”就是唱的这个地方。在康定报到后,大家被州分配办公室安置到招待所,一是等待进一步分配,二是让我们逐渐适应高原气候。
康定(古代又称“打箭炉”),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海拔3000公尺。坐落在跑马山与折多山尾脊之间的一略倾斜的坝上,康藏公路(即川藏公路)沿跑马山边向折多山延伸。来自折多山结清的河水穿城而过,奔流而下。城边河岸有一股巨大清泉供全城居民常年饮用,泉边取水的、淘菜洗衣的整天川流不息。人们称这股泉水是神水,可壮体强身。
每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康定便起大风,飞沙打在脸上,痛痛的,冬天尤其如此。因此,可见街上行人常掩面而行或持面巾挡风。头巾的变换因此也成为装扮。
康定城里的年轻姑娘,两颊嫣红,具有特别的风韵,令其他地方的女性羡慕不已,都说康定姑娘好漂亮,这就是那里特有的风水养出来的。
初到康定,我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城里多数居民是藏族,机关里藏汉约各一半。藏族女生头戴缀花边的头巾,身着多彩近挨地的长衫,一束精致的宽腰带一扎,脚穿自制长统藏靴,加上大串珍珠玛瑙的点缀,显得格外秀丽。多数男生则头戴狐皮宽边帽,身着厚实暖和的羊皮袄,腰带上系着藏刀,将下装收至膝盖处,露出翘尖的长藏靴,内穿白衬衣,一只胳膊摔露在外,真是威猛气壮。藏族同胞绝大多数都有一口整齐雪白的牙齿,那是天赐的。女的走路碎步细行,男的大摆如风,各具特色。
走在街边,不时飘来酥油和茶的清香,偶尔还听见老屋里传来打酥油茶的声音。藏胞多数习惯酥油、糌粑、烤饼和牛羊肉。互相对话多用藏语。
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大伙刚领了工资,虽不高,但物价便宜,身无负担,聚在一起穷开心,常去下馆子,买小吃。印象深的是牦牛肉特别好吃,有制成的牛肉干、卤牛肉、回锅牛肉、凉拌牛肉、炒牛肉和红烧牛肉等。康定的凉粉很具特色,凉粉本身韧性好,淋上充足的蒜汁、红油,撒上葱花,真不比成都凉粉差。还有活水豆花也很可口。当时一份牛肉才3-5角钱,一碗凉粉1角钱。
罗XX男朋友格桑耕噶的表叔格桑品措住在康定城里,是上层人士的翻译。罗又蓉带XX(崽儿姨妈)去到品措家,第一次见到藏族同胞的居屋,也第一次品尝了酥油茶和糌粑以及青稞酒。品措身材魁梧,举止高雅,谈吐不俗,见多识广,待人非常豪爽诚恳。若干年后,品措出差到我们工作的道孚县,突然因肝硬化上腔静脉大出血,住森工局医院抢救,急诊手术需大量输血,祖兰在各卡乡下医院先后动员了几批乡民前去为他献血,总量达3800多毫升。终因病情太重,未能抢救过来,就地埋葬在道孚县鲜水河旁。他的家人也去了,县委很重视,遗体告别仪式很隆重。
那时,康定城步行通城只需要大约十多分钟。城虽不大,可是历代交通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可称得上世界名城。
〔二道桥温泉〕康定城外约两公里处,有众多眼口的温泉,地处二道桥,故得其名。
沿康定城边向另一河上行二公里的二道桥温泉,因其泉眼多,水温适度,在该处建起了专供人们泡天然温泉浴的房子。计有十多间屋,每间以一个字命名,它们分别是“各、族、人、民、大、团、结、世、界、和、平、万、岁”。每间房的水温有差异,均予以标明,价钱也不同。我们相约去玩过几次。最好的是“族”字房,其水温42°c左右,泉出水大,十分清澈,屋子宽敞,紧挨河边,就在树荫下,有河水声的伴奏,让泉水流淌冲击着身子,暖洋洋,绵舒舒的,“泉眼无声”不惜流(原诗为“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不时喝口茶,吃点小食,真是神仙般的享受。我前后享用过几次“族”字,平时“族”字要等轮子。
跑完温泉出来,就可点餐吃饭,又是一番风味。餐后步行回城,一路风景相随,心旷神怡,十分舒畅。
由于温泉水含微量硫及其它多种矿物质,皮肤微量吸收,不失为治疗某些皮肤病或筋骨疼痛等的好疗法。加之舒服、好玩、又有好吃的相配,历来受到人们喜爱。据说改革开放后,服务上分了等级,游览的更是络绎不绝。可以说,二道桥温泉是我见过的最具魅力的温泉之一。
〔确定去丹巴县劳动锻炼〕在康定那段时间,州分办给大家作了思想工作,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服从分配来到高原的行动,另方面也要求大家下到基层后要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牧)的再教育,认真锻炼,国家是需要我们的。“分办”的何德伍态度诚恳,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尽力安排好各项工作,在当时算很不错的了,大家对他评价印象很好。
下一步是分成劳动锻炼组,下到康定及附近条件较好、海拔较低、气候也较好的农村去。我们被安置去丹巴县。
丹巴劳动一年半
〔分组〕一九六九年一月,我们去到丹巴县。丹巴离康定约6个小时车程,县城不大,位于江边的坡壁上,不到十分钟可穿行全城,气候温和。各地去的近百名大学生分三部分被安置在离城不远的红光公社、沿江上行靠近阿坝州小金县的向阳公社、离城约40分钟路程的巴旺公社。我所在的小组被分配在巴旺公社聂呷大队,那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另一个组在高顶二队,我同班同学郑XX分在红光公社。
我所在组共13人,由川医和川师去的同学共同组成。川医的有我、XX(崽儿姨妈)、翁XX、罗XX、张XX、董XX,川师的有崽儿爹、李XX、陈XX、林XX、李XX、王XX、刘益XX,九男四女。我和崽儿爹是组长。
〔食宿〕先住公社所在地——“官寨子”,后迁小学,再迁“农协会”(州农科人员曾经住过),再后来又迁至喀卡大队。巴旺公社属农区,种地无田。
最先,我们与公社干部一起吃饭,也叫“搭伙”。不久后,即分给我们单独的厨房,自己做饭。我们每周两个人负责煮饭,轮流值班,由较熟的配一个不熟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学会了煮饭做菜,只是熟练程度和味道有点差别。对平时不会或少有做饭的人来讲,这的确也得到很大锻炼。轮到我时,基本上可做到每天的菜不一样,味道也还可以,受到大家欢迎,这得益于我以前得到的锻炼。
那里气候温和,又是农业区,因此蔬菜也不少,最多的是土豆(马铃薯)、白瓜、莲花白和萝卜,还有水磨豆腐。蔬菜由我们买,有时大队也送我们一些,包括玉米、大豆等。社员们主食是玉米馍和面粉馍,还有土豆多又大。有时我们也学着作馍。公社常杀猪,我们就买新鲜肉吃。土边很多春芽树,摘来炒蛋和回锅肉特别好吃。地边荒野有许多野韭菜,过一段时间采来包饺子,小组总动员,齐上阵,其乐融融。我主要负责调馅和煮熟(或煎成锅贴饺子)不比街上卖的差。晚饭后热一大锅水,约十点后临睡前各人打水洗漱,解去一天的疲劳,安然入睡。
烧的柴火由全组上山砍、拾,然后背或拖回来。有一种桦胶树的皮和一种小灌木,一点火就燃,我们采来作引火,非常好。
这是比较累和苦的活,女同胞们也跟男同志一起干,真辛苦她们了,只是叮嘱她们少背点。有一次崽儿姨妈背柴下山途中突感不适眩晕,又一次,翁XX脚被崴了,大家都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米面等则一段时间由大队派牲口,我们去县城买了驼回来,这个活全由男同胞干。
为了改善生活,也为了寄信(邮差送信,不管寄信),周末经常去人“赶城”。在县城逛逛,邮局寄信后,吃个午餐,然后买些核桃糖,端几分或十来份凉拌牛肉回来大家一齐享受,至今都回味无穷。我们劳动的地方盛产梨子和核桃,一般不用钱买。成熟的季节,劳动或路过摘来吃就是了,街上有卖的也很便宜。改良大金梨最好,水多、甜而化渣。但那是集体果园才有,不能随便摘。鲜核桃吃多了,舌头和嘴唇都会染成兰黑色。
住房很宽,尤其后来迁到喀卡后,在一栋三层楼的藏式大楼里,一般都可以一人住一间。崽儿姨妈和XX(我们称她“翁翁”)住一间屋,俩人相处融洽,如同姐妹。我长时间住的最下一层的一间屋,粮食和菜蔬都放在那屋,天快亮时,我起来把门栓拉开,以便让轮值做饭的人进屋取粮等。屋外有柳树、藤条、野花、潺潺流水,鸟语花香,风景很美。
〔劳动锻炼〕我们组所在的聂嘎大队是县里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队长泽朗年轻气壮,曾去大寨和内地参观过,干劲十足,社员们既怕他,也服他。他对我们不错,看见我们劳动认真,没有架子,吃得苦,常加赞扬。我们劳动的内容是:农闲时,上山积肥,即把山林边的腐叶肥土背下山;将地里的石头背走,或平整土地,挖地撒肥等;农忙时,点种玉米、黄豆、土豆、褥小麦,除草、松土;庄稼成熟后则掰玉米、收黄豆、摘瓜果、挖土豆、割小麦和收元根(一种猪饲料)等。
因以前在学校时,大家也参加过类似劳动,做这些活并不陌生,不少同学的家本来就在农村,就更熟悉了。丹巴海拔不高,气候也好,劳动时并无高原缺氧现象。生产队还是比较照顾我们,太重的活不让我们干,只是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早出晚归(天亮即出工),晚上还要政治学习,不免还是感到有些吃力,毕竟我们都没有长期干过农活。
后来,州分办何XX老师来看望我们,从队干和社员处了解到我们劳动锻炼都十分出色,同群众关系也处得好,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因此,给予我们很好评价。后来还把我们组评为先进组。何老师同时告诉队干,我们是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培养的干部,今后要担大任,现在劳动是为了锻炼我们。
自那以后,生产队叫我们只劳动上午,下午自己安排学习。这一下就轻松多了。
通过与社员接触,真正体会到中国的基层人群太朴实、勤劳了!农业学大寨,大家很齐心,都奔一个富裕的前途。他们起早摸黑地干,有的背着奶孩照样下地干活。吃得简单,玉米或面粉馍,一碗酸菜汤或一些煮土豆就算一顿饭。吃荤菜时候并不多。比起他们,我们还是好过些。只是远离家乡和亲人,有些不习惯。那时的政策就那样,不容许有自家私人经济的发展,家禽饲养都受到限制,副业发展不起来,动不动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我们在劳动锻炼中接受再教育,同时也是接受应对现实的考验。这些考验也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给了我们每个人更丰富的阅历,更多社会经验的积淀。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中,差不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不少人走上各级(包括中央)领导岗位,在制定政策、领导群众、服务人民的过程中,相信更多了一层思考,感受到更大的社会责任,知道如何带领人民奔富裕,能体会什么才是人民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再教育”和锻炼,就像核反应堆一样,给予人们强大的动力,懂得应该更好服务于养育我们的人民,给予社会更多的回报。
劳动期间,我们组川医的几个人还轮流在公社值班,为群众免费看病。当时公社没有卫生所,我们也是临时短期住在那里,不可能为其建卫生所。因此只能买一些常用药、常用针剂及一些简单医疗器械,解决些小伤小病问题。对病重的,诊断把关后就建议送医院。其间也出诊过几次,记得第一次出诊恰好是晚上,我们就4-5个医生一道出发,互相商量和壮胆。由于我们热情周到又免费的看病服务,群众很欢迎我们。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就说现在当差吃饭的,密西根在NFL就有 | |
2005: | 葛底斯堡(3) | |
2004: | 2004-05赛季饭太稀NBA纪录(截止到第三 | |
2004: | 棋手间的故事 | |
2003: | 关于韦伯和最后一球 | |
2003: | 五六家球队对王治郅有意 与快船解约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