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我爱的人
。。。。。。(此处略去10000拜)
〔苦中求乐〕
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富饶的成都落脚少数民族山区,远离家乡,告别了亲人,带着家人朋友无尽的担忧,搁置了自己苦苦追求和热爱的医学事业……,梦想还在吗?前途在何方?能享受恋爱吗?何处能寻找到自己心仪的“芳草”?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家?
这些,在当时无时不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生活上的困难容易克服和忍受,可思想上的苦闷却难以解决。
我作为组长,没有权力和能力解决他们的前途,但有责任和义务尽量让大家把苦和累减轻,让欢笑代替苦闷,让快乐代替伤感。
同组十三个人虽然来自两个学校,但在短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从相识到相知,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就像一家人,彼此关心和爱护。人的年龄和出境显现出大家的成熟。生活象一汪清水,透射出每个人的品格和心灵。
一段时间,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去队里参加政治学习,听队长讲学大寨,上级指示,学毛泽东思想,学时事,念报纸文件等。大家感觉既枯燥又疲劳。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并经过争取得到一个改善的机会。给队长和公社要求晚上我们自己组织学习,而我和崽儿父亲两个组长轮流去参加队里的学习。上面同意了我们的请求。
这样,我们就每天有一个下午和晚上属于自由支配时间了。于是,大家找了许多耍场,而且越来越丰富。有哪些呢?
看书:看专业书,为以后当好医生作更充分的准备;不过,为了调节生活,放松心情,更多的是阅读文艺书,如小说、诗歌等。计有:《卡尔. 马克思》、《可爱的中国》、《恩格斯传》、《青年近卫军》、《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叶尔绍夫兄弟》、《高老头》、《野火春风斗古城》、《居里夫人传》、《梦》、《红旗谱》、《基利贝也夫船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代寓言》、《红楼梦》、《鹰群》、《雷与电》、《牛芒》、《宋词》、《唐诗三百首》等。读、议加摘录,只嫌时间不够。
唱歌:翁翁有一本《外国名歌集》(三百首),在比较会唱,识谱能力强的人带领下,大家兴趣很浓,又唱又哼,十分开心。
玩、学乐器:如拉小提琴、二胡、吹笛子、萧、口琴。后来干脆大家凑钱寄到上海,购回许多口琴,嘟嘟嘟嘟,学个不停。以上这些乐器我都会一点,有的好点,但不精。我同李XX还交换了不少二胡曲,常一起练《赛马》、《二泉映月》、《江河水》、《春江花月夜》、《光明行》等。
绘画、书法:这是少数人的爱好,记得当时崽儿姨妈、我、陈XX、李XX搞得多些。李XX的隶书不错,我俩常交流。陈XX行草有功底,后来他送了我一本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行草字帖给我,至今我都收藏着。
写信:那个时候这可是个重要内容。一般周末有人去县城,就把大家给亲人、朋友、同学的信捎去邮寄。有的来信,特别说到远方同学的情况、感想时,常互相讲听,交流信息。个别涉及恋爱、隐私的则独自“享用”,或只给组里十分要好的人透露。写信可以免却远方亲朋好友的牵挂,也是一种精神食粮和心灵寄托。人在逆境中极需要理解、同情和鼓励,真是家书值万金啊!我家里哥姐们每次来信都使我倍感亲切。与我通信较多的同学是原来班长,也是我最知心的好友吴XX。他有才华,却也被分去了巫山县,很偏僻的山里。一个人单打独斗,原来与他相好的女友离他而去,但他十分坚强,化伤痛为力量,永不放弃当医生的职责,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手术,为民治病,大受群众爱戴。若干年后,通过努力和奋斗,他调到重庆一家外科医院当医师,还当副院长。这些对我都是很好的激励。此外,分在渡口市的吕XX也爱来信,互相鼓励,交流信息。他始终对医学业务抓得很紧,重视业务,后来是医院的内科主任,多次被评为先进。
绣枕头、钩桌布、织毛衣、补衣服:这是几个女生的活。不知是谁从箱子里拿出绣花样子后,她们都感兴趣起来。有十几种颜色的细丝线,白布绷上竹圈,定好图案,数清纱后,就一针一线绣起花来。约十天半月完成一幅。还有是用钩针把白线构成不同花样的桌布装饰则又是一种技巧,眼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出笼,我们也分享到她们的快乐。再就是织毛衣,她们除了自己的毛衣外,还为我们男同胞服务,我的有件毛衣就是崽儿姨妈、翁翁和罗XX,我们称她“罗二”三人合力完成。我很珍惜它。如果说上面几种是锦上添花,补衣服则是雪中送炭。劳动的衣服总是容易破,女同胞们就承担起为大家补衣服的义务,我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以上慢工细活、闲情逸致大大减轻了她们的思乡之情。崽儿姨妈先后绣的两叁幅枕头和钩织的枕巾至今都保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