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儿子童子军的圣诞节PARTY,除了有吃有喝还请来了魔术师表演。这位魔术师在本地小有名气,长得像极了JAY LENO,听介绍说他已经表演过5000多场了。他表情丰富,边说边唱调动着孩子们的情绪,台上台下配合出满堂的热闹。其中一个节目我们已经在不同场合看过三、四遍了,一大张报纸,一下一下被他撕得粉碎,然后把碎片捂在手中摇了摇,再张开手,哈,又还原成那张完整的报纸了,真绝,看了几遍了都没看出名堂,那么一大张报纸,藏在哪里能藏得住呢?都知道魔术是假的,可这个,隔着两三米远的距离,也太众目睽睽了吧?
小时候在马路边上也经常能看见摆摊变魔术的,那种魔术贴切的叫法该是“民间戏法”吧,一个艺人,一副扁担挑子,就是这个草台班子的所有了。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来个变戏法的就感觉如同来了个天王举办独唱音乐会一般,那家伙,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其实也没有啦,就是院墙下面的一块空地,艺人一般都是背墙设摊,坐的蹲的站的,观众围成几圈,没有灯光幻影,没有烟雾缭绕烘托气氛,连音乐都没有,几件简单的道具在艺人手上翻来覆去,全靠娴熟的手法引得周围看客啊喔哦咦哈呵赞叹惊讶声一片。
有一个节目,几个铁环,有人上去检查过了,确信无疑都是铁的,无缝的,艺人随便拿出两个,轻轻一对磕,进去了, 轻轻一拉,又出来了!多摆弄几下,就给串成了链,干净利落,一点儿破绽都不露,直让人目瞪口呆,神,太神了!
最常见的节目是倒扣着的三只碗,你明明看见小球是在A碗下面的,可是他伸手抓一把空气,朝碗底一送,再翻开碗看,小球没了,去了B碗!再吹一口气,又回来啦,或者干脆消失了都有可能!土行孙?遁地术?!这功力实在太让人费解。
这样的把戏吸引我,顶多我也就瞪着眼和大家一起“噢~~~噢~~~”而已,可是有一样,让我瞪眼张嘴的同时还吞口水,他还会变牛肉面票呢!像公共汽车票一样的一大沓,能吃多少顿哟,想想都过瘾!当时牛肉面馆还没有现在这么泛滥,附近只有一家“胡家饭馆”,名字叫“饭馆”,其实就是工厂在福利区设的大食堂,主打牛肉拉面,大碗两毛三,小碗一毛七,中午白班职工家的孩子没饭吃的,去那里一碗面就打发了。俺家有奶奶在,总有饭吃,总没机会、没理由下馆子。所以每回戏法变到这个节目,我就特别特别专注,死死盯着他的一招一势,怎么来怎么去都烂熟于心了,可就是不明白哪个环节泄了火,白纸片怎么也变不成两毛三、一毛七。没有票,早就编排好的戏就上不了台:半支铅笔,铅笔上缠了橡皮筋,到了面馆,左手拿票,右手握笔,搓起一张递上去(汽车上卖票员都是这样的),很款地吆喝一声:大碗~~~~啧啧,那将是什么成色?
如今年纪几把了,魔术还是那么诱惑我,只是我不再幻想能变出个什么,孩子们大呼小叫的时候,我只是微笑着坐在一边回味那些纯朴的戏法曾经带给我的欢乐与期盼,儿时的马路、地摊、土头土脸的小伙伴,那段岁月,那种心境,都一去不复返了。
后记:
本来想找张图给这篇闲聊上上色,没找到街头戏法,却看到这么一张街头画家,忍俊不止。那时候孩子学画不用请老师,只要记住几句口诀就DONE了,比如,要画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吗?请背诵:
一个丁老头
借了我两个蛋
我说三天还
他说四天还
我说。。。我说。。。(有点儿卡壳,没忘,就是。。。算了,豁出去了!)我说去你妈的D
(呃~~~~~今天有点儿冷)
三根韭菜三毛三
两根油条五毛五
一个白兰瓜六毛六(新疆的同学可以换成哈蜜瓜,丁老头的肚子就能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