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围棋故事11 |
送交者: 好奇的人 2003年02月27日23:17:43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早在1950年,陈毅就说过:「围棋是中国创始的。现在日本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日本。」可以说,自1949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围棋事业的每一个发展,都和陈毅的推动分不开。 1957年底,中国举行了一次全国围棋比赛,前三名为:刘棣怀(上海)、王幼宸(上海)、过惕生(北京)。 1960年《体育报》发表了《提倡下棋》、《积极组织棋类活动》等社论;第一个专门的围棋刊物《围棋》在上海问世;多次举行中日围棋比赛;老一辈围棋运动员(如刘棣怀、过惕生等)又重出江湖了。各主要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棋社。 1961年成立了国家围棋集训队。1962年,成立了全国围棋协会,国家体委副主任李梦华担任主席,陈毅担任名誉主席。围棋事业走上了正轨。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我国的围棋水平仍以「南刘北过」为最高代表。1960年,中国和日本举行了第一次围棋比赛,日本的阵容是: 名誉九段濑越宪作 在日本棋手对中国棋手让先的三十局中,中国棋手二胜一和二十七负。1961年,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在分先对局中,对王幼宸、崔云趾、魏海鸿、过惕生、刘棣怀五名老棋手,八战八胜。可见双方水平仍有很大距离。 「长江后浪推前浪」,60年代开始,以青年选手陈祖德为代表的一批新生力量迅猛崛起,成为中坚和主流,取代了「南刘北过」的时代。陈祖德的棋风刚烈中有绵柔,宏博中寓精微,着棋大刀阔斧而又严谨慎密。 1963年9月,陈祖德与日本围棋代表团团长杉内雅南九段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下了一局很有名的棋。这一局棋下了足足十小时,局势极其细微。当走到最后几手单官时,陈祖德发觉自己左上角黑棋还未活净,但补一手就要损二目,怎么办?幸好陈祖德以点目快著称,他能在一分钟的读秒时间内用十多秒点算双方地盘,再用余时考虑着法。他很快地就算出黑盘面多三目,于是在角上补了一手,结果当真是一目胜。 1964年全国比赛中,首六名是陈祖德、吴淞笙、沉果荪、黄永吉、王汝南、罗建文,其中五人都是在新中国成长的青年。 与陈祖德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思维清晰、算路精深的吴淞笙,风格简洁明快、善用逻辑推理的罗建文及着法周到的沉果荪等人。这批优秀青年选手继往开来,取代了「南刘(棣怀)、北过(惕生)」数十年分掌天下的局面,开一代清新慎密的现代棋风,为中国围棋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这批青年选手大都在二十左右,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前途无可限量。 1964年,陈祖德终于在分先贴目比赛条件下第一次战胜了日本九段棋手岩田达明,破了纪录。 日本的原武雄八段(当时)也是陈祖德的老对手。1965年,原率团来访,与陈祖德比赛了5局,2胜2负1和平手,第6局,也是最后一局,在杭州比赛。本来二人在棋盘上是针锋相对的,此局原却一改常态,下得迂回曲折,有时还送吃两三子。等到中盘时,陈祖德才恍然大悟,中计了。对方的阵地己深沟高垒,牢不可破了,终于败了给原。事后陈祖德才知道,在日本有两个最高纪录:吃子最多的是伊藤友惠,而弃子最多的,恰恰就是原武雄。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6年4至5月,举行了全国棋艺锦标赛的围棋赛,结果前六名为陈祖德(上海)、吴淞笙(上海)、罗建文(福建)、王汝南(安徽)、黄良玉(福建)、张福田(北京);少年组前六名为:马宗存(四川)、张成华(四川)、杨晋华(山西)、侯世明(四川)、张少明(河南)、雷贞倜(四川)。 正当我国棋坛欣欣向荣,大有起色之际,十年动乱开始了,茫茫浩劫,围棋自然劫数难逃。项目被取消,比赛被停止,专业队伍被解散,棋手下放到农村工厂。除少数人在业余坚持孤军奋战、独立研究之外,大多数人忍痛改行,棋艺荒废,棋坛一片荒芜。 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俱兴。1972年陈毅逝世,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继陈毅之后担任了围棋协会名誉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的第三十四章中,明确提出围棋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把围棋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之内,历史上可算是第一次。 1973年,中国和日本恢复了中断了六、七年的围棋交往,并将每年一来一往的访问比赛改为每两年一来一往,虽然竞赛的气氛浓烈了,但日本方面似乎没有将中国放在眼内。这一年,日本派来的棋手中只有两个九段,但结果却取得了40胜2和14负的成绩!无形中加强了日本棋手的傲气。不过,无论如何,自此年起,中国的黄德勋、沉果荪、吴淞笙、聂卫平、华以刚、曹志林、王汝南、陈嘉锐、孔祥明、江鸣久、马晓春、曹大元、程晓流、王群等一批青年棋手陆续都有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的纪录了。 一面倒的情况持续到1982年。当年中国棋手访日比赛,突然间爆发出43胜13败的「反常」纪录,令日本人不得不对中国围棋界的进步刮目相看。1983年,日本罕见地组成强大的访华围棋代表团,以「人肉计算机」石田芳夫为首、超一流九段小林光一为副,声言要在五十六盘比赛中拿下四十盘。结果是日方以三十一胜二十五败的成绩小胜。 198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China-Japan Super Match)终于诞生了。该赛由日本棋院、中国围棋协会、《新体育》、《朝日新闻》、NEC等协办。 聂卫平以其沉雄、博大的棋风,炉火纯青的棋艺,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夺魁。就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一举击败了日本三位高水平的棋手,为中国队取得最后胜利,鼓舞了围棋界人士及广大爱好者们。 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7中方胜(84.10.16-85.11.20) 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9:8中方胜(86.3.21-87.4.30)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9:8中方胜(87.5.2-88.3.14) 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2日方胜(88.3.17-88.12.18) 第五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3中方胜(89.5.16-90.7.1) 第六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7日方胜(90) 第七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5日方胜(92.4.1-93.6.10) 第八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3日方胜(93.5.31-93.12.6) 第九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6:3中方胜(94) 第十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3中方胜(95.4.17-96.3.30) 第十一届(最后,第十二届开始改名)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2中方胜(96) 十一场总成绩是中国七胜四败(中中中日中日日日中中中)。 1978年,中国第一次举行女子个人赛,四川姑娘孔祥明以全胜的成绩取得冠军。同年,孔访问日本,和日本女子围棋冠军小林千寿五段对垒,三局全胜,成为轰动日本的新闻。孔被誉为「实际上的世界女子第一」。 八十年代后期,「天元战」、「名人战」等新闻棋赛先后诞生,后来都发展成为中、日头衔获得者之间的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陈嘉锐代表香港取得了亚军(冠军是中国汪见虹)。 1992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棋院,设施一流,成为中国棋手活动的中心。 目前,除国家举为专业性的比赛外,还由地方和社会各界举办如「新体育杯赛」、「国手赛」、「陈毅杯赛」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大学生围棋赛、少年儿童围棋赛也相继举办。不少高等院校还开设了围棋选修课。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不少以围棋为主要项目。青年不仅把围棋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更把它当作一种训练思维,提高智力的运动。近年来举办的青少年围棋赛,像罗洗河、常昊等年轻棋手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棋艺,成为我国围棋事业后继之人。
第十二章 我国围棋的外传 《旧唐书.吐蕃传》也载:国人以「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可见围棋之俗在少数民族的地区也广为流行。西藏地区自古流行的藏棋可能就是吐蕃围棋的余绪。 藏棋又叫「多眼棋」、「多目戏」,它和围棋在着法和提子的规定方面基本一檬,只是棋盘纵横各十七道线路。另外,对局以前,要在棋盘上预先按固定的交叉位置,各放置六枚棋子。除此之外,两者便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关于藏棋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四种说。(一)在汉代由居住在四川、青海一带的羌族同胞传入西藏;(二)由古印度随着佛教文化于汉朝前后传入西藏;(三)由西藏人民自己发明的;(四)在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带入云南,又从云南传入西藏。这里以第一和第四种说法的可能性较大。 据说诸葛亮在云南时,为了增加围棋的趣味性,在弈法上,曾在原来只有四个「座子」的基础上,增加成十二个「座子」。另外,他还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劳动中有「对歌」的习俗,人们好以歌唱形式进行「舌战」,而规定了下棋时双方也必须进行「舌战」,以锻炼各自的口才,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增强弈棋的趣味性。不管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在西藏一些地区,却确实有下棋时必须同时「舌战」的习惯。藏棋在古代时大多在藏族上层统治阶级中流行。现时在西藏还有人下这种棋。另外,藏棋在与我国接壤的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也有流传。 大概在三国时代,围棋传入朝鲜半岛,再在隋、唐间传入日本。围棋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将棋规改革,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规定,因而推进了围棋的发展。 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不相上下了。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最后超过了中、韩两国。近数十年,中、韩两国的围棋水平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八十年代后期世界围棋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世界职业棋手的比赛开始兴起,其中最主要的有由日本《读卖新闻》举办的「富士通杯」、由台湾企业家应昌期先生创办的「应氏杯」由韩国《汉城新闻》、东洋证券有限公司等举办的「东洋证券杯」,人称世界围棋三大比赛。 在以上三大比赛中,韩国棋手异军突起,取得极佳成绩,自此,世界围棋进入了中、日、韩三国鼎立的时代。 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十六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围棋纔在欧洲流行。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