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骨董:老骨董讲故事(五) |
送交者: 老骨董 2011年11月21日11:22:09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
大家在看古代人物笔记或在网上查找古代人物的介绍资料时候,常常会见到说某人“谥XX”。有的用谥号代替名字,有的就干脆把谥号放在书名里,比如《曾文正公全集》。这个谥法在以前可是显学,意思就是这门学问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在嘛,关心这玩意儿的人没多少,也许该把这个东西归于隐学了。我觉得不论显学隐学,多少了解一点总没什么坏处嘛,也不费什么劲。真要是去钻研那些个宇宙起源啊物质无限可分啊那类“玄学”,可能一辈子就拔不出来廖,呵呵呵呵。 谥法的起源就比较早,使用的时间也很长,最后到了民国的时候那个退位的溥仪小朝廷还在用。详细的定义啊规定啊什么的就不去细究了,简单说谥法主要是起一个盖棺论定的作用:继位的皇帝对先帝是如何评价,皇帝对逝去的臣子是如何评价,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了。其实,后来的追悼会上面念的悼词也有这个意思,悼词大概相当于以前的诔文,相对‘谥法’而言显得啰嗦了一些。 既然谥法的用词非常简略,那么这个词义就很有讲究,用什么词是嘉谥、美谥,用什么词是恶谥、丑谥,都规定好的。苏东坡他兄弟当时整理了谥法中常用的300字左右,大约归一归类,好字还是占多数的,说明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到了清朝的时候,基本上是以《鸿称通用》为标准。 很久很久以前呢,大家伙凑在一起给逝去的老伙伴起个谥号,“寄托我们的哀思”,这是非常温馨的一件事。后来,封建统治阶级出于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考虑,把大家伙这个权利给剥夺了,把加谥号变成了朝廷的专利,而把基层自发起谥号这个行为定义为“私谥”,是违法行为。但是,皇上把加谥号这个权利抓到手了以后,愈发得抠门,除了给死去的皇帝皇后加谥号是必须的以外,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谥号。这样一来,物以稀为贵,谥号就显得更值钱了。 一般来说,碰到一定级别的人物去世之后,先要有人向皇帝请谥。从请谥人的分量约略可以看出来逝者的人缘如何,地位如何以及作用如何。下一步就是有关部门议谥,提出几个方案以后交给皇上定夺。咱们的概念里皇上都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活人的命都攥在他手里的,更甭提给死人定个谥号了,可皇上说话也有不好使的时候。当年庆亲王去世之后,溥仪特别想借着加谥号的时候恶心恶心他,因为溥仪打小受的教育就是说庆亲王是大清朝亡国的头号罪臣,有机会的话绝饶不了他。溥仪亲自拟了几个谥号,可他想出来的那些谥号,师傅大臣们都不同意,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搞了个“密”字了事。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号称文化博大精深,其实特核心的东西就是个“礼”字,就是等级,举凡衣食住行,五花八门,到处都体现出高低贵贱来,这个概念在谥法里是绝少不了的。再一个,有“唯有读书高”这杆大旗,以及这这杆大旗下浩浩荡荡的队伍的鼓噪,得过谥号的人是科举出身的占绝大部分比率,那些为皇上做出过特别突出贡献的人能得到谥号真是凤毛麟角。比如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那个李卫,大字不识几个(注1),最后当到两江总督的高位,最后谥号是“敏达”,不是“忠”字头,更不是“文”字头。 “文”字头的谥号是给大臣谥号里边最高一等了,其中“文襄”是第三名,“文忠”是第二名,最高评价就是“文正”,大清朝二百多年,只有八个“文正”,平均三十多年才出一个。就这样,好多人还说发滥了,起码应该砍掉四个。说这话的人是没赶上好时候啊,瞧瞧现在发的那些名称头衔,怎么震撼怎么叫,怎么方便怎么发,都快人手一个了。 “文”字头谥号级别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得这种谥号的人要进士出身,光是这一条就难倒了多少人(当然,皇亲国戚是不受这个限制)。当年的左宗棠左爵爷,多牛啊,整个大西北都是他带人打下来的,绝对算得上是功在社稷。后来太后老佛爷体恤他年纪大了,把他调到中央养起来,左爷戎马一生了到这时候才算得了清闲。老人,闲了下来,不自觉地就会想到身后事,当然会包括谥号的问题。当年小左在省里考试的时候,何等的意气风发啊。发榜的前几天就开始张罗请戏班子办酒席,到了发榜那天,人人都为小左捏把汗!这万一要是没中,以他那个心性,肯定会做出比范进还出人意料的事情。结果,报子接连跑来,左家两位公子高中啦!一家子一下出了两个举人,大喜大喜啊。可后来的会试小左就歇菜了,连着三届怎么也迈不过去这个坎儿。不是进士,这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一个谁都不能碰的心病。 偏偏这时候,有人给左爷盘算着,说是您得罪过曾大人李大人,以他俩在朝廷的势力绝对能把您挡在“文”字头外边,就您这出身、、、、、、这出身还差那么一点点啊。左爷这回是真急了,就为这个“文”字头着急。后来,左爷大张旗鼓搞出了动静,说是要再下回场子,考进士!你们谁也别拦我啊! 左爷啊左爷,您老真行!您这堂堂一品大员还要下场考进士,那朝廷的体面往哪儿搁啊。。。。。。没办法,组织部的来人和左爷谈了很久,具体过程俺不清楚,但左爷后来就没再提下考场的事儿了。(注2) 这回大家知道“文”字头的分量了吧。 既然说到这儿了,那就继续扯远一点。有时候会出现一种状况叫“追谥”,和咱们那个追认某某为我党党员不一样。追认是人刚死,但是死者生前的地位和他死的时候的贡献不成比例,于是追认成什么什么。追谥是人都死了多少多少年了,后人发达了,要给先人加谥号。比如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把他爸爸就追谥成什么皇上,大家伙还不能有意见。到大清朝的时候,清兵入关之后,一口气往努尔哈赤前面捯了四辈儿,都追谥成了皇帝,忒离谱了。受这个影响,大臣里就有人向皇帝请求为自己祖上追谥,这是属于孝行了。 出现某大臣要求追谥这种情况有几个原因,比如他的先人在世的时候地位够高,工作很努力,贡献也很大,但是路子没走通,皇上对他的具体情况不了解,这人就埋没了,当时没得到谥号。还一种,某人当官的时候,奸臣当道,朝纲不振,类似于受到了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含冤去世,当时没有谥号。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出来呼吁,要重新评价,要把被XXX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是从来也说不清的。 在处理请求追谥的时候要很小心,一个是年代久远,当年的来龙去脉已经有些模糊了,谁是谁非不太好说;还一个,答应了这个请求,紧接着就会有一批连枝带叶的都出来了,不好办呢。乾隆爷的时候,有个案子就是由请求追谥引起的。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出巡(有的说是去五台山,有的说是下江南),有个叫尹嘉铨的上折子,为他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尹会一最高的时候当过河南省长,够得谥号的标准,但当时就是没得到。现在大部分的说法是乾隆爷驳了这个请谥的折子,驳了这个折子之后继续兴师问罪,把尹家铨写的东西全搜罗出来,不管是正式出版物还是织围脖时候的闲言碎语,统统过几遍,查找里边的违碍之处。最后,尹家铨被判斩立决,后来法外施恩------您别以为法外施恩是改无期什么的------后来法外施恩:改绞刑!给你留个囫囵尸首,这就是恩典。 原来我就没明白,人家儿子为老子请谥,你不答应就不答应吧,怎么还搞出人命案子了,而且这个案子是归在乾隆朝文字狱的,对乾隆爷的形象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有一天,俺翻到了《春冰室野乘》,那里边有这么一段:“乾隆中叶,高庙南巡,嘉铨迎驾行在,忽奏请以其父元孚陪祀圣庙,并面求赏戴花翎。自言临行时,曾夸诩其妾,谓此行必得花翎,倘不得恩允,无以相见云。”这段话里边其它细节不去说了,单单就“曾夸诩其妾,谓此行必得花翎,倘不得恩允,无以相见”这句话,别说是乾隆爷了,俺看了都义愤填膺啊。尹家铨出门的时候跟他的小妾说,我这趟去见皇上,肯定能戴着花翎回来,要是皇上不给我这花翎,我就不回来见你。这简直是丧心病狂!把国家名器皇上的恩典与你在小妾面前的面子相提并论,这是读书人做出来的事吗?!就这个,砍他三回,也不为过。 喝口茶,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 嗯,最后呢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夺谥。以前这人得了谥号,过了若干年皇上又不认帐了,凡是用这个谥号刻了碑,刻了牌坊,出了书,等等等等,都得毁掉。这是个双输的状况。一个是说当年的皇上看走了眼,另一个说此人欺世盗名,终于得到报应。比如1975年说康生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理论家。。。。。。1980年就将康生开除出党,撤销悼词。这种情况就是夺谥。这回,估计以后再怎么请也请不回来了,呵呵呵呵。 历史上最为反复的例子大概就是关于秦桧的谥号。秦桧死的时候,高宗给他的谥号是“忠献”,到了孝宗继位,他把秦桧的谥号改成“谬丑”。一个如此“谬丑”的人你爸爸当他成“忠献”,这都什么眼神啊。事情还没完,孝宗之后的宁宗又把秦桧恢复成“忠献”了,如此反复,与朝廷的主战主和两派的势力消长有关,也夹杂着关于岳飞的处理问题,这就越来越扯不清楚啦。 其实呢,咱们普通老百姓对这个身后事也挺在乎,只是是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要是哪个老街坊过去了,大家伙一提起来都说:“好人啊!”这个谥号就是老百姓心目中最高的了。 简单吗?很简单。 容易吗?非常不容易。 注(1):据正史记载,李卫还是认字的,就是考试成绩不理想。 注(2):还一种说法是左宗棠在西北的时候要求进京考试,这个就太过分了。最后左宗棠谥“文襄”。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0: | NFL 11周,中午比赛无突然伤病 | |
2010: | 阿黛: 饼 | |
2009: | 桦树: 玛丽和我(一) | |
2009: | 王公公: 吃早餐了,湖南湘西吉首草民早 | |
2008: | ztyixia: 娘舅的故事 | |
2008: | 蓝冬: 魔幻的最后一分钟 | |
2006: | 加里森敢死队里的酋长 | |
2006: | 报应啊,报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