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合法大麻:印度核武之路 三:数风流人物
送交者: 合法大麻 2011年12月02日10:34:28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印度核武之路 三:数风流人物


在20世纪上半页印度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风起云涌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纲”,
其他都是“目”。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核武的“目”, 思前想后,觉得有必要简介一下
时代背景和主要领导人尼赫鲁各方面的“丰功伟绩”。

 
印度国父尼赫鲁

作为“新印度”的缔造者,巴哈巴未来的大老板和坚强的盟友,Jawaharlal Nehru
尼赫鲁不仅仅在具体的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和执行力,
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想,宗教认知和政治理念深刻的影响了印度内政外交
的方方面面。他的理论体系和从他开始的尼赫鲁家族直到今天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
都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小巴这边先放一放,这一期认识一下这位印度的政治巨人。

尼赫鲁这人不好写,不像科学家,生活事业一清二白(个别向老薛那样的除外)
由于印度是“民主”国家,政治的焦点人物都会有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
欧美的一些好事之徒也一起凑热闹,出了好几本“秘辛”,内容上相当极端,
从光明伟大,永远正确到耸人听闻,不堪入目。我宅心仁厚,尽量挑一些具有
可读性的史料,剪裁加工,不保证真实与否,村民们就是感受个意思。

正史云尼赫鲁的祖上是一个克什米尔的婆罗门望族,曾祖是东印度公司在德里
驻莫卧儿王朝的首席律师。1857年兵变时,德里作为叛军的大本营被英军包围
并攻陷,血洗了一番。尼赫鲁的爷爷拖家带口先逃难到Agra(泰姬陵所在的城市,
距离德里100多公里),中间因为怀疑是穆斯林被英军截下来,差点咔嚓了。
然后又几经颠沛流离,最后落脚在穆斯林聚居的Allahabad(阿拉哈巴德,意思是
真主的城市)。尼赫鲁生于1889年,他的父亲Motilal Nehru是当地著名的大律师,
有钱有势。尼赫鲁是他的独子,为教育小尼赫鲁不惜血本,小学就已经聘请英国人
作家教,中学送到英国进入著名的哈罗公学(Harrow),大学在剑桥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攻读法律并拿到律师执照。


 
父母和童年尼赫鲁

 
少年
(为什么贴这么多尼赫鲁小时候的照片呢?因为有的野史称尼赫鲁祖上并不是
婆罗门,而是莫卧儿穆斯林,兵变时英军在德里对莫卧儿格杀勿论,由于一般
莫卧儿长得比印度人白(波斯,阿富汗下来的)所以很好辨认。逃出德里被
英军拦下时,就自称是克什米尔的,所以长得白,得以蒙混过关。也就是
为什么会在“真主的城市”定居,因为本来就是穆斯林。据说穆斯林的传统
是不能给小孩照相,所以找不到尼赫鲁童年的照片。我好不容易从某摄影家
的收藏找到了这几张,一定要晒一晒。当然了,有照片也不能说野史是错的。)

 
15岁
 
哈罗军服照

1912年回到阿拉哈巴德子承父业,1916年尼赫鲁进入政治领域,积极参与印度
自治运动,而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他的父亲老尼赫鲁。

(这里野史讲老尼赫鲁出身低贱,是阿拉哈巴德青楼的大茶壶,顺带着给有钱的
穆斯林大律师们拉皮条,为了和某大佬拉上关系,把家里的也搭进去,混进了法律界,
老婆一直住在老板家而且有了身孕,穆斯林的法律不论婚生还是私生子都有权分遗产,
所以老尼赫鲁很狡猾,可是他的老板更狠,把“四凤”赶出了家门,所以
尼赫鲁是在红灯区降生的,尼赫鲁当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所妓院推平了。
而老尼赫鲁不是亲爹。。。)

老尼是当时印度国大党(India national congress)的重量级大佬,1919,1928年曾两次
选为国大党主席,属于党内温和派的领袖。对于尼赫鲁来说,不论从做人做事,
家庭事业,老尼都是儿子的榜样,可是政治上尼赫鲁并不追随父亲大人,他的政治
纲领更为激进,不仅仅满足于自治,而是完全独立。崇拜的革命导师不是老尼,
是被后人尊称为圣雄的甘地。

 


甘地1918年从南非回到印度搞政治,加入了国大党,与老尼相遇,甚为相得,
引为知己。甘地对尼赫鲁父子的影响很大,从外表看,之前尼赫鲁父子的穿着
打扮,谈吐气质完全是英国绅士派头,西服革履,怀里揣各大金表啥的,自从
认识甘地后,一身国货,形象气质大变;尤其是尼赫鲁,被甘地的非暴力,
不合作的政治理念深深吸引,以实际行动支持20年代初甘地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
并因此几次入狱。1923年因路线分歧,老尼赫鲁与甘地不欢而散,一度离开国大党
另立门户;小尼赫鲁不为所动,紧跟导师坚持斗争,表现出色,是甘地的左膀右臂,
在国大党的年轻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28年老尼与甘地和解,
回到国大党并在当年的x中全会上担任主席,这次会议的主要焦点就是明确
党的路线 --- 到底是自治,还是独立。老尼起草了一份印度自治的宪法草案,
遭到小尼为首的激进派炮轰,最终在甘地的协调下各派达成一致:
国大党向英国印度当局递交最后通牒,如果两年内(1930年底之前)印度不能给与
自治权,国大党将确立独立为目标,发动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实英国人一战后已经有印度自治,尤其是内政自治的意向,但一方面英国人希望
循序渐进,需要时间,这一点与国大党温和派的立场一致;另一方面甘地领导的
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发展到后来走向了暴力,还支持穆斯林到英国的仇敌土耳其串联
(真纳反对),引起英国人的警觉和不安,对于政治改革的热情降低。所以国大党的
通告没有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这样的结果引起国大党的不满,尤其是激进派的愤怒。
国大党当时除主席外,有两大秘书,尼赫鲁是两大秘书之一,要独立,可是不希望
暴力(所以他受到甘地的喜爱);另一位秘书的斗争理念则完全不同,他的口号是:

Give me blood and I shall give you freedom

这位秘书名叫Subhas Chandra Bose(钱德拉。玻色,有翻译成鲍斯的)。

 

就是后来二战时在缅甸成立印度人民解放军的那位。

 
1943年大东亚会议:
左二:张景惠, 左三:汪精卫,正中:东条, 右一:玻色

玻色这人很有意思,很多思想和行为和孙中山很像,一辈子为民族独立奋斗,
希望走武装斗争的路线来推翻外族的统治。但他被甘地压得死死的,
36年在甘地的指示下被开除出党。为了和英国人死磕,先后寻求过斯大林,希特勒和
日本的支持,反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说服日本人把新加坡关押的8万印度军人
拨给他,在缅甸成立了“印度解放军”,和昂山的“缅甸解放军”一起,
给英国人添堵。干了几年伪军,没干成什么大事,两头不得好,二战结束时从
台湾消失,不知所终。在大刮翻案风的今天,甘地,尼赫鲁下跌,玻色行情见涨,
印度人民把他看成失败的英雄,树碑立传,1992年还发给他印度最高
等级的勋章,以资奖励。。。 唉,这世道人心乱啊。

回到28年玻色还在甘地帐下,与尼赫鲁亲密战友之时,英国人的傲慢
与偏见使百色义愤填膺,先是说服尼赫鲁和其余愤怒青年,然后再一起
游说甘地,提前一年于1929年12月31日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拉赫尔(Lahore)
由尼赫鲁升起了第一面印度国旗,宣示独立。印度独立运动的目标也就
从这一刻起明确下来了。同时尼赫鲁接替老尼的位子,被选为国大党的主席,
正式成为民族运动的领袖。随后第二次(?记不清第几次了)全国性的不合作
运动又开始了,因为上一次有了经验,这次又赶上经济危机,对政府的打击效果
很好,30,31,32连续3年英国人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圆桌会议,共商国策。
期间桌上的,桌下的乱七八糟的斗争就不说了(甘地决不是电影里那么神圣),
直到1935年英国人颁布法案,宣布印度除了军事外交还是英国人掌握,内政
交由印度人自治,36年各行省领导人大选。这是甘地,尼赫鲁领导下的国大党的
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而接下来的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及其结果更是
印度政治的转折点。 其中影响最深远,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印巴分裂由此开始。
而我们的老朋友真纳再次出场。

 
尼赫鲁,真纳

前面提到29年真纳夫人的去世对真纳的打击很大,真纳当时心灰意冷,退出政坛,
带着唯一的女儿远赴英伦,还是干他的律师,心思也转移在闺女身上,准备
颐养天年了。可是他一离开,没有强人压着,穆斯林联盟窝里斗,四分五裂,
与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欣欣向荣的形式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1916年两党
初次合作时政治地位上还伯仲之间,30年代以后穆斯林同盟已经完全的边缘化了。
意识到形势严峻,36年几位老战友不得不跑到英国恳请真纳挽救人民挽救党,
真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得已重新出山,回到印度领导穆斯林团队参加大选。
但是不赶趟了,大选结果国大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英属印度所有行省的内政
负责人都由国大党人担任。穆斯林联盟惨败,连穆斯林占多数的旁遮普,孟加拉
等地区都没有获得多数席位(被四分五裂的穆斯林各派势力瓜分)。分析一下惨败
的原因有几点:
1.    群龙无首,一盘散沙。领导人,老中青梯队都没有建立;
2.    穆斯林内上层领导人与中下层民众脱节:以真纳为首的老革命倾向于精英政治,
      对发动民众搞运动的斗争手段很不了解,认识不足。
3.    对政治斗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认识到穆斯林是少数民族(人口1/5),
     但在英国人的统治框架下,搞平衡,在各地区(包括印度教占大多数的地方)
     各议事机构都保证1/3左右穆斯林的存在,多年的运行制度麻痹了穆斯林的精英们,
     在国大党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真纳还语重心长的告诉国大党的领导人
     印度教和穆斯林要亲如一家,一致对外。

感觉上真纳36年还没有搞清楚最新形势,在选举之前和国大党提出两党合作,
共襄盛举,尼赫鲁自然欢迎;大选失败后还希望两党合作,这时国大党实力大增,
就不是合作不合作的事了。尼赫鲁正信心膨胀,认为胜者为王,你们俯首称臣才对,
老同志了怎么那么不识时务?有必要让真纳认清形势,清醒清醒。

合作自然不用想了,而且更绝,他拒绝承认穆斯林联盟的政党身份,告诉印度人民
国大党是全国性的政党,代表全印度,不分地域,种姓,宗教,而穆斯林联盟
是宗教“社团”(commune party),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是过时的,反动的。
同时大挖联盟墙角,邀请穆斯林各界人士入党,要从根本上瓦解穆斯林联盟。
真纳那边本以为和后生小辈提出合作已经是屈尊了,没想到年轻人根本就不带你玩了,
还要把你拍死在沙滩上,当然勃然大怒,要找国大党的老革命理论理论,提出和
甘地面谈,没想到甘地也不是当年的小土鳖了,是真正的超级大土鳖了,托人转达给
真纳的意思是俺现在升级为精神领袖了,有什么具体事务都找尼赫鲁 ---- 拒绝对话。

既然你不仁,我也不义,真纳,尼赫鲁算是掰了,真纳可不是吃素的(真纳抽烟喝酒
吃猪肉),一方面和尼赫鲁,国大党大打笔仗,攻击尼赫鲁他们是印度教沙文主义,
集权统治,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少数民族赶尽杀绝,背信弃义;另一方面
在穆斯林联盟内部“整党”: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迅速的把落后的“穆斯林社团”
改造为生气勃勃的政党,真纳还预见一年内穆斯林联盟将东山再起,成为印度穆斯林
的唯一的代表。

真纳的话果然应验了。选举过后不到一年,穆斯林各方势力纷纷向真纳效忠,
穆斯林联盟不仅没被搞死,渡过了危机,还声势大震。实在出乎国大党意料之外。
这样的形势发展首先归功于真纳领导有方,更主要的是国大党自己搞砸了。
为什么呢?

其一,没好处谁干革命?现在掌权了,那还等什么?赶紧捞阿!苦孩子们争权夺利,
闹得不亦乐乎。虽然高层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同志们努了好几把了,
也该乐一乐嘛。这下好,“少数的害群之马”脱离群众,胡作非为,尤其对穆斯林
群众的财产和安全没有充分的保护,严重影响了党的光辉形象。

其二,以甘地为首,过去20年一直宣扬正宗印度教文化的复兴,“正我汉家衣冠”,
煽动民族,宗教情绪,在党内党外的印度教徒中影响甚深。掌权后在文化界明目张胆的
鼓吹印度教义及其私货:例如修改教育大纲,把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作为头条精神指示,
所有学生,老师必须遵循 ---这和穆斯林的Jihad基本教义正好相反;之后又在公共
场所,政府机关,学校悬挂国大党的国旗(印度国旗中间又一个轮子一样的东东,
那是纺车的轮子,象征甘地的自力更生,不合作),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升旗仪式,
向国旗致敬,不服者开除;最严重的又把一首有反穆斯林的歌词,由泰戈尔谱曲的
民歌选为国歌,强迫穆斯林学生歌唱,否则还是开除。。。这一系列的措施引起
穆斯林的极大愤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感。

其三,在内政方面严重歧视穆斯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府各方面的财力物力一律
像印度教徒倾斜,穆斯林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剥夺。

其四,打压穆斯林政治团体和文化势力,不许穆斯林公开集会,穆斯林的出版物
要审查,同时国大党发起“接触穆斯林”的运动,号召党员走入穆斯林社区,
和穆斯林交朋友,发展穆斯林党员。出发点是挺好的,实际上满拧,印度教的党员们
以主人翁的姿态,在穆斯林面前指高气昂,吆五喝六的,就差在穆斯林小姐的牙床上
滚一滚了。新党员发展了没有不知道,现有的穆斯林党员全跑了。

其五,。。。。。。

总之,国大党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本性大暴露,连英国人都看不下去了,
报道说“British Raj is gone, Hindustan Raj is coming”,短短的时间内把穆斯林上中下,
左中右全得罪光了,更可悲的是还自以为是,觉得没什么呀,形势一片大好阿?

要说印度教徒们真是属那啥的,记吃不记打,忘了曾经的莫卧儿的后代是那么
好欺负的嘛?兔子逼急了还咬一口呢,何况是动不动就Jihad的穆斯林呢。宗教
矛盾激化,各种摩擦不断,政府偏袒印度教的,倒霉的又是穆斯林,结果摩擦
升级,恶性循环。。。
真纳抓住机会,充分揭露国大党虚伪的本质,号召团结在穆斯林联盟的旗下,
争取穆斯林同胞的生存空间。而尼赫鲁那边并没有意识到大大小小的错误和可能
引起的严重后果,大权在握,印度教徒在各方面又占绝对优势,当然加大力度,
继续打压,要把真纳这个反动派彻底打翻在地。所以从37年开始,印度政坛的两极,
尼赫鲁和真纳就展开激烈斗争,开始尼赫鲁占上风,掌握着主动,直到39年真纳的
转机来了。

巴哈巴和尼赫鲁同船回国后没几天二战爆发了,英国参战,英属印度自然要为国
出人出力,可是甘地已经把自己架到非暴力的道德高地上下不来了,拒绝战争,
也拒绝与英国人合作,干革命上瘾了,号召国大党退出政府,以示抗议。精神领袖
发话了,再恋栈也不行啊,政府一下就空了,气的丘吉尔破口大骂,恨透了甘地。
不过这回国大党抓瞎了,英国人正抓耳挠腮呢,真纳乘虚而入,宣布穆斯林以国为重,
愿意捐弃前嫌,停止内斗,与英国人合作。两方你情我愿,一拍即合。国大党留下的
位子都被穆斯林联盟为首,包括锡克教等少数民族政团给占了,这下穆斯林联盟
戏剧性的上位可把尼赫鲁气坏了,可是除了骂真纳民族败类,民主叛徒之类的,
一点折都没有,谁让甘地要疯呢,只能接着疯吧,42年在同盟国形势最困难的时候,
甘地发起了“Quit India”的运动,还是那一套,号召罢工,罢课,罢市等等。可效果
并不像宣传的那样“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除了闹事分子(包括甘地,
尼赫鲁)进了班房,市面上乱一点之外,政府运转基本正常。而穆斯林联盟趁机
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素质。

也就是在这有利的时刻,40年真纳第一次提出了“两国(州)论”(2states theory)。
真纳的基本理念是未来理想的印度政府是松散联邦制,颇类似于美国,对外有中央
政府,对内以州政府为主,主要有两大类,印度教为主的和穆斯林为主的,州内
实行自治,互不干扰,保证少数民族的权利分配。
这一理论当然是站在穆斯林立场上提出的,有漫天要价的意思,等着尼赫鲁就地还钱。
可尼赫鲁从来只能别人来听他的,他不听别人的。真纳模式可行与否再说,出发点
就不能接受。因为与尼赫鲁的治国理念又是满拧。尼赫鲁虽然是英式教育出身,
却非常迷恋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崇拜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计划经济,总之一句话,
要独裁。
这一提案被尼赫鲁严词拒绝。而且拒绝与真纳谈判(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精英的
这种极端的不可理喻的固执在以后中印边界谈判中还有体现)。之后的几年英国人
又提出了几个方案,也都被国大党拒绝。双方陷入政治冷战。虽然战争时期建国的
路线分歧被压制,暂时没有爆发,但双方的矛盾不断积累,都等待着爆发那一时刻的
来临。

二战结束,英国也破产了,印度此时已经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了,而是经济,政治,
军事各方面的负担,45年同情印度独立的工党上台,宣布不晚于48年6月印度将
获得完全独立。这一消息的公布,一方面极大刺激了印度人民的独立热情,各种势力
纷纷出笼,都希望在未来的政府里抢到位子,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极大打击了在
印度的英国官员,士兵们的积极性,英国人在印度的威信一下子丧失了:
首先是人没走茶就凉,曾经温顺的印度下属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横眉冷对,
不服从领导;其次他们做的一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是你的国家了,没人会
感谢你的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有门路的英国人纷纷打包回国抢位子。造成的结果
就是英属印度政府处于半瘫痪的状态,社会混乱,政治冲突此起彼伏。
其中尼赫鲁的国大党和真纳的穆斯林联盟自然冲突的焦点,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
共同点越来越少,而鸿沟越来越深,双方简直就是不可调和,关于未来国体的路线
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能和平交接,让英国人体面的撤出,英国工党政府
派出了调解人,最后一位总督 --- 蒙巴顿伯爵。



简而言之,蒙巴顿伯爵夫妇的到来,打破了印度势均力敌的态势,基本态势变成了
蒙巴顿,尼赫鲁走在了一起,软硬兼施共同对付真纳,没想到真纳斯死硬到底,
最终谈判失败,印巴分裂。后面的历史悲剧村民们已经了解就不再叙述了,
尼赫鲁的政治活动到此为止,下面真正的好戏开演了。

历史人物的人性往往不是体现在辉煌的事业上,而是表露于私人生活中。
这里就八一八不为人知的一面:

1916年与同是婆罗门望族的卡马拉(Kamala)结婚,婚后生活很不和谐,只生育了
一女,就是后来的印度首相英迪拉甘地。

 
结婚照

卡马拉颇为神奇,生活,政治上都和尼赫鲁不合,很早就分居,这在那个年代
很不一般。同时政治上相当激进,组织了女权运动,她的许多革命言行就是放在
英国都不多见,而且团结了一大批年轻的小伙子在他身边,与里面的几位崇拜者
不是一般的亲密,其中之一后来成为英迪拉甘地的丈夫(为什么叫甘地还有一段
故事)。可惜没折腾多久36年去世了,尼赫鲁后来再没有结婚,耍单儿了当然没
闲着,女朋友一堆,文青,诗人,音乐家,尼姑,印度教神女,什么样的都有,
经常是半夜招来一起干革命工作,不辞劳苦。而这些还都是小case, 显不出手段,
随着蒙巴顿,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蒙巴顿夫人的到来,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露了一手真功夫。

先介绍一下蒙巴顿夫妇:
蒙巴顿贵族出身,血统不是一般二般,他的父亲是巴腾堡亲王,一战前曾做过英国的
皇家海军司令(First Sea Lord),后因为德国血统被免职。他的外祖母是维多利亚
女王的女儿,外祖父是黑森州和莱茵河大公。因为一战时英国反德情绪高涨,放弃了
德国味太浓的巴腾堡,改名叫蒙巴顿(同样英国皇室出身原来叫萨克森 - 科堡和哥达,
一战改为温莎)。爱德华8世(后来的温莎公爵)是他的表兄,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
飞利浦王子是他的亲外甥。。。

而这些身世背景虽然好看好听,还是有点虚,到蒙巴顿年轻时,有面子没有里子,
家境有些没落,甚至变卖家产;相比之下蒙巴顿的夫人文娜(Edwina)就实在多了,
文娜的母亲早逝,父亲离家出走,由外公抚养成人,外公就这么一个外孙女,当然
亲的不行,宠的不行,她的青少年基本上全世界也没几个孩子比得了,因为她的
外公是  Sir Ernest Joseph Cassel,是英国皇室的私人经济顾问,著名的犹太银行家,
二十世纪初世界的巨富之一,欧内斯特1921年去世时留给文娜的遗产不算城堡,庄园
之类的不动产,仅现金就有200万英镑(1916年一万英镑就买了蒙巴顿家的庄园,
那时小两口还不认识)。文娜顿时成了欧洲最有钱的单身少女,光芒四射,欧洲人
可没有吃软饭丢人这一说,男嘉宾们不要命的往前冲,最后被当时年薪600镑的
海军上位蒙巴顿抢到了先手,蒙巴顿很有魅力,文娜倒追他,1921年陪同爱德华
王子视察印度的时候,文娜追到印度,印度总督举行欢迎晚宴的晚上,文娜和
蒙巴顿跳了第一,第二首曲子,和王子跳了第三,第四首曲子,然后蒙巴顿
就拉着文娜的小手:“Will you marry me?”,一举拿下。
两人于1922年举行了童话般的婚礼,皇室成员全体出席,爱德华8世作了伴郎。

 

新婚燕尔还是很甜蜜的,蒙巴顿还给文娜的breasts 起名叫Mutt和Jeff(一战勋章的
外号)。但是童话就是童话:“Dickie was devoted to Edwina, but awkward in bed”,
蒙巴顿觉得sex一点都不浪漫,“a mixture of psychology and hydraulic”;度完蜜月
蒙巴顿回到海军服役,文娜又回到了花天酒地的享乐世界,玩得天昏地暗---前后
有名有姓的情人就不下十个,还经常送些小礼物给他们,比如送给著名的黑人歌手
“Hutch”一个从cartier定制的镶嵌珠宝的penis sheath 。。。


 
penis sheath

开始蒙巴顿还心碎一下,后来就看开了,也出去寻求安慰,不过找的有男有女的。。。
用他的话说:'Edwina and I spent all our married lives getting into other people's beds.'

就在两人的婚姻不可救药时,二战爆发了,蒙巴顿自然没工夫操心别的小事,
一心扑在战场上,文娜也想变了一个人,不再醉生梦死,而是捐钱捐物,
参加了救护队,忘我的工作,不仅赢得同事的尊敬,也赢得了蒙巴顿的赞许,
也挽回了婚姻。

蒙巴顿二战后期曾为缅甸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主要的任务就是平衡好蒋介石,
史迪威和英军的关系,工作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鉴于他的资历和能力,和对印度的
热爱,本以为可以处理好印度的问题,可当他偕夫人来到印度,才发现这是多么深的坑,
多么浑的水。不过后悔也来不及了。可蒙巴顿夫人很高兴,因为她找到了知音
 --- 尼赫鲁。

 


具体发生了什么无法确定,文娜和蒙巴顿说她和尼赫鲁之间“大部分是勃拉图式的”,
蒙巴顿和别人说他们是 'happy threesome',又据说尼赫鲁与文娜的情书是“hot and steamy”,
印度独立后每年文娜至少去印度一次看望尼赫鲁,而尼赫鲁道英国访问,就住在
蒙巴顿家里,蒙巴顿提前离家出游。。。
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上通过文娜,尼赫鲁不仅成功的劝说蒙巴顿修改印巴分界线,
使巴基斯坦的领土大幅缩水,而且胁迫560个土邦加入印度联邦,即后来的
印度共和国。只此一点就让尼赫鲁心存感激了。

尼赫鲁是真能忽悠,给文娜每天写情书,哄得她死心塌地,在1959年蒙巴顿夫人
去世时,床边放着的是一摞尼赫鲁的书信。按文娜生前遗愿,由英国海军的军舰
运送她的遗体到英国外海进行海葬。尼赫鲁古稀之年痛失红颜知己,悲痛一场,
也不在乎世俗的压力,派出印度军舰参加了葬礼。公开向全世界宣誓了他对她的
深情怀念。

蒙巴顿在夫人去世后也没有再娶,多活了20年,1979年8月27日清晨,80高龄的
蒙巴顿带着一众好友驾驶他心爱的游艇出海,离岸不久,爱尔兰共和军遥控起爆了
安放的50磅炸药,蒙巴顿,这位大英帝国曾经的海军司令,最后的印度总督
随之离开了这个疯狂的世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雨半窗:希腊游散记--海岛(朗诵:叶子
2010: TheQuick:献给袈裟斑竹的革命歌曲: 多
2009: The ravens are all black
2009: 9:0 啊, 变形金刚比Ravens还黑吧?!
2008: 再续一段
2008: 湖人和走人打得还蛮热闹的
2006: 重贴;俺喜欢和不喜欢的NBA球员
2006: "桥牌"变"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