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彎刀
萬維讀者網 > 競技沙龍 > 帖子
合法大麻:印度核武之路 三:數風流人物
送交者: 合法大麻 2011年12月02日10:34:28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印度核武之路 三:數風流人物


在20世紀上半頁印度動盪的社會環境中,風起雲湧的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是“綱”,
其他都是“目”。為了能更好的了解核武的“目”, 思前想後,覺得有必要簡介一下
時代背景和主要領導人尼赫魯各方面的“豐功偉績”。

 
印度國父尼赫魯

作為“新印度”的締造者,巴哈巴未來的大老闆和堅強的盟友,Jawaharlal Nehru
尼赫魯不僅僅在具體的國家科技發展的方針政策上擁有最終的決定權和執行力,
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學思想,宗教認知和政治理念深刻的影響了印度內政外交
的方方面面。他的理論體系和從他開始的尼赫魯家族直到今天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
都還占據着統治地位。小巴這邊先放一放,這一期認識一下這位印度的政治巨人。

尼赫魯這人不好寫,不像科學家,生活事業一清二白(個別向老薛那樣的除外)
由於印度是“民主”國家,政治的焦點人物都會有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
歐美的一些好事之徒也一起湊熱鬧,出了好幾本“秘辛”,內容上相當極端,
從光明偉大,永遠正確到聳人聽聞,不堪入目。我宅心仁厚,儘量挑一些具有
可讀性的史料,剪裁加工,不保證真實與否,村民們就是感受個意思。

正史雲尼赫魯的祖上是一個克什米爾的婆羅門望族,曾祖是東印度公司在德里
駐莫臥兒王朝的首席律師。1857年兵變時,德里作為叛軍的大本營被英軍包圍
並攻陷,血洗了一番。尼赫魯的爺爺拖家帶口先逃難到Agra(泰姬陵所在的城市,
距離德里100多公里),中間因為懷疑是穆斯林被英軍截下來,差點咔嚓了。
然後又幾經顛沛流離,最後落腳在穆斯林聚居的Allahabad(阿拉哈巴德,意思是
真主的城市)。尼赫魯生於1889年,他的父親Motilal Nehru是當地著名的大律師,
有錢有勢。尼赫魯是他的獨子,為教育小尼赫魯不惜血本,小學就已經聘請英國人
作家教,中學送到英國進入著名的哈羅公學(Harrow),大學在劍橋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攻讀法律並拿到律師執照。


 
父母和童年尼赫魯

 
少年
(為什麼貼這麼多尼赫魯小時候的照片呢?因為有的野史稱尼赫魯祖上並不是
婆羅門,而是莫臥兒穆斯林,兵變時英軍在德里對莫臥兒格殺勿論,由於一般
莫臥兒長得比印度人白(波斯,阿富汗下來的)所以很好辨認。逃出德里被
英軍攔下時,就自稱是克什米爾的,所以長得白,得以矇混過關。也就是
為什麼會在“真主的城市”定居,因為本來就是穆斯林。據說穆斯林的傳統
是不能給小孩照相,所以找不到尼赫魯童年的照片。我好不容易從某攝影家
的收藏找到了這幾張,一定要曬一曬。當然了,有照片也不能說野史是錯的。)

 
15歲
 
哈羅軍服照

1912年回到阿拉哈巴德子承父業,1916年尼赫魯進入政治領域,積極參與印度
自治運動,而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就是他的父親老尼赫魯。

(這裡野史講老尼赫魯出身低賤,是阿拉哈巴德青樓的大茶壺,順帶着給有錢的
穆斯林大律師們拉皮條,為了和某大佬拉上關係,把家裡的也搭進去,混進了法律界,
老婆一直住在老闆家而且有了身孕,穆斯林的法律不論婚生還是私生子都有權分遺產,
所以老尼赫魯很狡猾,可是他的老闆更狠,把“四鳳”趕出了家門,所以
尼赫魯是在紅燈區降生的,尼赫魯當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所妓院推平了。
而老尼赫魯不是親爹。。。)

老尼是當時印度國大黨(India national congress)的重量級大佬,1919,1928年曾兩次
選為國大黨主席,屬於黨內溫和派的領袖。對於尼赫魯來說,不論從做人做事,
家庭事業,老尼都是兒子的榜樣,可是政治上尼赫魯並不追隨父親大人,他的政治
綱領更為激進,不僅僅滿足於自治,而是完全獨立。崇拜的革命導師不是老尼,
是被後人尊稱為聖雄的甘地。

 


甘地1918年從南非回到印度搞政治,加入了國大黨,與老尼相遇,甚為相得,
引為知己。甘地對尼赫魯父子的影響很大,從外表看,之前尼赫魯父子的穿着
打扮,談吐氣質完全是英國紳士派頭,西服革履,懷裡揣各大金表啥的,自從
認識甘地後,一身國貨,形象氣質大變;尤其是尼赫魯,被甘地的非暴力,
不合作的政治理念深深吸引,以實際行動支持20年代初甘地領導的大規模群眾運動,
並因此幾次入獄。1923年因路線分歧,老尼赫魯與甘地不歡而散,一度離開國大黨
另立門戶;小尼赫魯不為所動,緊跟導師堅持鬥爭,表現出色,是甘地的左膀右臂,
在國大黨的年輕人里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28年老尼與甘地和解,
回到國大黨並在當年的x中全會上擔任主席,這次會議的主要焦點就是明確
黨的路線 --- 到底是自治,還是獨立。老尼起草了一份印度自治的憲法草案,
遭到小尼為首的激進派炮轟,最終在甘地的協調下各派達成一致:
國大黨向英國印度當局遞交最後通牒,如果兩年內(1930年底之前)印度不能給與
自治權,國大黨將確立獨立為目標,發動全國性的不合作運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其實英國人一戰後已經有印度自治,尤其是內政自治的意向,但一方面英國人希望
循序漸進,需要時間,這一點與國大黨溫和派的立場一致;另一方面甘地領導的
第一次不合作運動發展到後來走向了暴力,還支持穆斯林到英國的仇敵土耳其串聯
(真納反對),引起英國人的警覺和不安,對於政治改革的熱情降低。所以國大黨的
通告沒有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這樣的結果引起國大黨的不滿,尤其是激進派的憤怒。
國大黨當時除主席外,有兩大秘書,尼赫魯是兩大秘書之一,要獨立,可是不希望
暴力(所以他受到甘地的喜愛);另一位秘書的鬥爭理念則完全不同,他的口號是:

Give me blood and I shall give you freedom

這位秘書名叫Subhas Chandra Bose(錢德拉。玻色,有翻譯成鮑斯的)。

 

就是後來二戰時在緬甸成立印度人民解放軍的那位。

 
1943年大東亞會議:
左二:張景惠, 左三:汪精衛,正中:東條, 右一:玻色

玻色這人很有意思,很多思想和行為和孫中山很像,一輩子為民族獨立奮鬥,
希望走武裝鬥爭的路線來推翻外族的統治。但他被甘地壓得死死的,
36年在甘地的指示下被開除出黨。為了和英國人死磕,先後尋求過斯大林,希特勒和
日本的支持,反正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說服日本人把新加坡關押的8萬印度軍人
撥給他,在緬甸成立了“印度解放軍”,和昂山的“緬甸解放軍”一起,
給英國人添堵。幹了幾年偽軍,沒幹成什麼大事,兩頭不得好,二戰結束時從
台灣消失,不知所終。在大刮翻案風的今天,甘地,尼赫魯下跌,玻色行情見漲,
印度人民把他看成失敗的英雄,樹碑立傳,1992年還發給他印度最高
等級的勳章,以資獎勵。。。 唉,這世道人心亂啊。

回到28年玻色還在甘地帳下,與尼赫魯親密戰友之時,英國人的傲慢
與偏見使百色義憤填膺,先是說服尼赫魯和其餘憤怒青年,然後再一起
遊說甘地,提前一年於1929年12月31日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拉赫爾(Lahore)
由尼赫魯升起了第一面印度國旗,宣示獨立。印度獨立運動的目標也就
從這一刻起明確下來了。同時尼赫魯接替老尼的位子,被選為國大黨的主席,
正式成為民族運動的領袖。隨後第二次(?記不清第幾次了)全國性的不合作
運動又開始了,因為上一次有了經驗,這次又趕上經濟危機,對政府的打擊效果
很好,30,31,32連續3年英國人邀請各界人士參加圓桌會議,共商國策。
期間桌上的,桌下的亂七八糟的鬥爭就不說了(甘地決不是電影裡那麼神聖),
直到1935年英國人頒布法案,宣布印度除了軍事外交還是英國人掌握,內政
交由印度人自治,36年各行省領導人大選。這是甘地,尼赫魯領導下的國大黨的
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勝利。而接下來的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普選及其結果更是
印度政治的轉折點。 其中影響最深遠,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印巴分裂由此開始。
而我們的老朋友真納再次出場。

 
尼赫魯,真納

前面提到29年真納夫人的去世對真納的打擊很大,真納當時心灰意冷,退出政壇,
帶着唯一的女兒遠赴英倫,還是干他的律師,心思也轉移在閨女身上,準備
頤養天年了。可是他一離開,沒有強人壓着,穆斯林聯盟窩裡鬥,四分五裂,
與甘地領導的國大黨欣欣向榮的形式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如果說1916年兩黨
初次合作時政治地位上還伯仲之間,30年代以後穆斯林同盟已經完全的邊緣化了。
意識到形勢嚴峻,36年幾位老戰友不得不跑到英國懇請真納挽救人民挽救黨,
真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不得已重新出山,回到印度領導穆斯林團隊參加大選。
但是不趕趟了,大選結果國大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英屬印度所有行省的內政
負責人都由國大黨人擔任。穆斯林聯盟慘敗,連穆斯林占多數的旁遮普,孟加拉
等地區都沒有獲得多數席位(被四分五裂的穆斯林各派勢力瓜分)。分析一下慘敗
的原因有幾點:
1.    群龍無首,一盤散沙。領導人,老中青梯隊都沒有建立;
2.    穆斯林內上層領導人與中下層民眾脫節:以真納為首的老革命傾向於精英政治,
      對發動民眾搞運動的鬥爭手段很不了解,認識不足。
3.    對政治鬥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雖然認識到穆斯林是少數民族(人口1/5),
     但在英國人的統治框架下,搞平衡,在各地區(包括印度教占大多數的地方)
     各議事機構都保證1/3左右穆斯林的存在,多年的運行制度麻痹了穆斯林的精英們,
     在國大黨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之時,真納還語重心長的告訴國大黨的領導人
     印度教和穆斯林要親如一家,一致對外。

感覺上真納36年還沒有搞清楚最新形勢,在選舉之前和國大黨提出兩黨合作,
共襄盛舉,尼赫魯自然歡迎;大選失敗後還希望兩黨合作,這時國大黨實力大增,
就不是合作不合作的事了。尼赫魯正信心膨脹,認為勝者為王,你們俯首稱臣才對,
老同志了怎麼那麼不識時務?有必要讓真納認清形勢,清醒清醒。

合作自然不用想了,而且更絕,他拒絕承認穆斯林聯盟的政黨身份,告訴印度人民
國大黨是全國性的政黨,代表全印度,不分地域,種姓,宗教,而穆斯林聯盟
是宗教“社團”(commune party),不是現代意義的政黨,是過時的,反動的。
同時大挖聯盟牆角,邀請穆斯林各界人士入黨,要從根本上瓦解穆斯林聯盟。
真納那邊本以為和後生小輩提出合作已經是屈尊了,沒想到年輕人根本就不帶你玩了,
還要把你拍死在沙灘上,當然勃然大怒,要找國大黨的老革命理論理論,提出和
甘地面談,沒想到甘地也不是當年的小土鱉了,是真正的超級大土鱉了,托人轉達給
真納的意思是俺現在升級為精神領袖了,有什麼具體事務都找尼赫魯 ---- 拒絕對話。

既然你不仁,我也不義,真納,尼赫魯算是掰了,真納可不是吃素的(真納抽煙喝酒
吃豬肉),一方面和尼赫魯,國大黨大打筆仗,攻擊尼赫魯他們是印度教沙文主義,
集權統治,比英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少數民族趕盡殺絕,背信棄義;另一方面
在穆斯林聯盟內部“整黨”: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迅速的把落後的“穆斯林社團”
改造為生氣勃勃的政黨,真納還預見一年內穆斯林聯盟將東山再起,成為印度穆斯林
的唯一的代表。

真納的話果然應驗了。選舉過後不到一年,穆斯林各方勢力紛紛向真納效忠,
穆斯林聯盟不僅沒被搞死,渡過了危機,還聲勢大震。實在出乎國大黨意料之外。
這樣的形勢發展首先歸功於真納領導有方,更主要的是國大黨自己搞砸了。
為什麼呢?

其一,沒好處誰幹革命?現在掌權了,那還等什麼?趕緊撈阿!苦孩子們爭權奪利,
鬧得不亦樂乎。雖然高層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同志們努了好幾把了,
也該樂一樂嘛。這下好,“少數的害群之馬”脫離群眾,胡作非為,尤其對穆斯林
群眾的財產和安全沒有充分的保護,嚴重影響了黨的光輝形象。

其二,以甘地為首,過去20年一直宣揚正宗印度教文化的復興,“正我漢家衣冠”,
煽動民族,宗教情緒,在黨內黨外的印度教徒中影響甚深。掌權後在文化界明目張胆的
鼓吹印度教義及其私貨:例如修改教育大綱,把甘地的非暴力主義作為頭條精神指示,
所有學生,老師必須遵循 ---這和穆斯林的Jihad基本教義正好相反;之後又在公共
場所,政府機關,學校懸掛國大黨的國旗(印度國旗中間又一個輪子一樣的東東,
那是紡車的輪子,象徵甘地的自力更生,不合作),所有學生必須參加升旗儀式,
向國旗致敬,不服者開除;最嚴重的又把一首有反穆斯林的歌詞,由泰戈爾譜曲的
民歌選為國歌,強迫穆斯林學生歌唱,否則還是開除。。。這一系列的措施引起
穆斯林的極大憤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感。

其三,在內政方面嚴重歧視穆斯林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政府各方面的財力物力一律
像印度教徒傾斜,穆斯林的政治,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被剝奪。

其四,打壓穆斯林政治團體和文化勢力,不許穆斯林公開集會,穆斯林的出版物
要審查,同時國大黨發起“接觸穆斯林”的運動,號召黨員走入穆斯林社區,
和穆斯林交朋友,發展穆斯林黨員。出發點是挺好的,實際上滿擰,印度教的黨員們
以主人翁的姿態,在穆斯林面前指高氣昂,吆五喝六的,就差在穆斯林小姐的牙床上
滾一滾了。新黨員發展了沒有不知道,現有的穆斯林黨員全跑了。

其五,。。。。。。

總之,國大黨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本性大暴露,連英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報道說“British Raj is gone, Hindustan Raj is coming”,短短的時間內把穆斯林上中下,
左中右全得罪光了,更可悲的是還自以為是,覺得沒什麼呀,形勢一片大好阿?

要說印度教徒們真是屬那啥的,記吃不記打,忘了曾經的莫臥兒的後代是那麼
好欺負的嘛?兔子逼急了還咬一口呢,何況是動不動就Jihad的穆斯林呢。宗教
矛盾激化,各種摩擦不斷,政府偏袒印度教的,倒霉的又是穆斯林,結果摩擦
升級,惡性循環。。。
真納抓住機會,充分揭露國大黨虛偽的本質,號召團結在穆斯林聯盟的旗下,
爭取穆斯林同胞的生存空間。而尼赫魯那邊並沒有意識到大大小小的錯誤和可能
引起的嚴重後果,大權在握,印度教徒在各方面又占絕對優勢,當然加大力度,
繼續打壓,要把真納這個反動派徹底打翻在地。所以從37年開始,印度政壇的兩極,
尼赫魯和真納就展開激烈鬥爭,開始尼赫魯占上風,掌握着主動,直到39年真納的
轉機來了。

巴哈巴和尼赫魯同船回國後沒幾天二戰爆發了,英國參戰,英屬印度自然要為國
出人出力,可是甘地已經把自己架到非暴力的道德高地上下不來了,拒絕戰爭,
也拒絕與英國人合作,幹革命上癮了,號召國大黨退出政府,以示抗議。精神領袖
發話了,再戀棧也不行啊,政府一下就空了,氣的丘吉爾破口大罵,恨透了甘地。
不過這回國大黨抓瞎了,英國人正抓耳撓腮呢,真納乘虛而入,宣布穆斯林以國為重,
願意捐棄前嫌,停止內鬥,與英國人合作。兩方你情我願,一拍即合。國大黨留下的
位子都被穆斯林聯盟為首,包括錫克教等少數民族政團給占了,這下穆斯林聯盟
戲劇性的上位可把尼赫魯氣壞了,可是除了罵真納民族敗類,民主叛徒之類的,
一點折都沒有,誰讓甘地要瘋呢,只能接着瘋吧,42年在同盟國形勢最困難的時候,
甘地發起了“Quit India”的運動,還是那一套,號召罷工,罷課,罷市等等。可效果
並不像宣傳的那樣“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除了鬧事分子(包括甘地,
尼赫魯)進了班房,市面上亂一點之外,政府運轉基本正常。而穆斯林聯盟趁機
鍛煉了隊伍,提高了素質。

也就是在這有利的時刻,40年真納第一次提出了“兩國(州)論”(2states theory)。
真納的基本理念是未來理想的印度政府是鬆散聯邦制,頗類似於美國,對外有中央
政府,對內以州政府為主,主要有兩大類,印度教為主的和穆斯林為主的,州內
實行自治,互不干擾,保證少數民族的權利分配。
這一理論當然是站在穆斯林立場上提出的,有漫天要價的意思,等着尼赫魯就地還錢。
可尼赫魯從來只能別人來聽他的,他不聽別人的。真納模式可行與否再說,出發點
就不能接受。因為與尼赫魯的治國理念又是滿擰。尼赫魯雖然是英式教育出身,
卻非常迷戀社會主義思想,尤其崇拜蘇聯的中央集權制度和計劃經濟,總之一句話,
要獨裁。
這一提案被尼赫魯嚴詞拒絕。而且拒絕與真納談判(以尼赫魯為代表的印度精英的
這種極端的不可理喻的固執在以後中印邊界談判中還有體現)。之後的幾年英國人
又提出了幾個方案,也都被國大黨拒絕。雙方陷入政治冷戰。雖然戰爭時期建國的
路線分歧被壓制,暫時沒有爆發,但雙方的矛盾不斷積累,都等待着爆發那一時刻的
來臨。

二戰結束,英國也破產了,印度此時已經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了,而是經濟,政治,
軍事各方面的負擔,45年同情印度獨立的工黨上台,宣布不晚於48年6月印度將
獲得完全獨立。這一消息的公布,一方面極大刺激了印度人民的獨立熱情,各種勢力
紛紛出籠,都希望在未來的政府里搶到位子,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極大打擊了在
印度的英國官員,士兵們的積極性,英國人在印度的威信一下子喪失了:
首先是人沒走茶就涼,曾經溫順的印度下屬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橫眉冷對,
不服從領導;其次他們做的一切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不是你的國家了,沒人會
感謝你的奉公守法,盡職盡責。有門路的英國人紛紛打包回國搶位子。造成的結果
就是英屬印度政府處於半癱瘓的狀態,社會混亂,政治衝突此起彼伏。
其中尼赫魯的國大黨和真納的穆斯林聯盟自然衝突的焦點,隨着矛盾衝突的加劇,
共同點越來越少,而鴻溝越來越深,雙方簡直就是不可調和,關於未來國體的路線
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為了能和平交接,讓英國人體面的撤出,英國工黨政府
派出了調解人,最後一位總督 --- 蒙巴頓伯爵。



簡而言之,蒙巴頓伯爵夫婦的到來,打破了印度勢均力敵的態勢,基本態勢變成了
蒙巴頓,尼赫魯走在了一起,軟硬兼施共同對付真納,沒想到真納斯死硬到底,
最終談判失敗,印巴分裂。後面的歷史悲劇村民們已經了解就不再敘述了,
尼赫魯的政治活動到此為止,下面真正的好戲開演了。

歷史人物的人性往往不是體現在輝煌的事業上,而是表露於私人生活中。
這裡就八一八不為人知的一面:

1916年與同是婆羅門望族的卡馬拉(Kamala)結婚,婚後生活很不和諧,只生育了
一女,就是後來的印度首相英迪拉甘地。

 
結婚照

卡馬拉頗為神奇,生活,政治上都和尼赫魯不合,很早就分居,這在那個年代
很不一般。同時政治上相當激進,組織了女權運動,她的許多革命言行就是放在
英國都不多見,而且團結了一大批年輕的小伙子在他身邊,與裡面的幾位崇拜者
不是一般的親密,其中之一後來成為英迪拉甘地的丈夫(為什麼叫甘地還有一段
故事)。可惜沒折騰多久36年去世了,尼赫魯後來再沒有結婚,耍單兒了當然沒
閒着,女朋友一堆,文青,詩人,音樂家,尼姑,印度教神女,什麼樣的都有,
經常是半夜招來一起幹革命工作,不辭勞苦。而這些還都是小case, 顯不出手段,
隨着蒙巴頓,或者更準確地說隨着蒙巴頓夫人的到來,才讓世人刮目相看,
露了一手真功夫。

先介紹一下蒙巴頓夫婦:
蒙巴頓貴族出身,血統不是一般二般,他的父親是巴騰堡親王,一戰前曾做過英國的
皇家海軍司令(First Sea Lord),後因為德國血統被免職。他的外祖母是維多利亞
女王的女兒,外祖父是黑森州和萊茵河大公。因為一戰時英國反德情緒高漲,放棄了
德國味太濃的巴騰堡,改名叫蒙巴頓(同樣英國皇室出身原來叫薩克森 - 科堡和哥達,
一戰改為溫莎)。愛德華8世(後來的溫莎公爵)是他的表兄,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
飛利浦王子是他的親外甥。。。

而這些身世背景雖然好看好聽,還是有點虛,到蒙巴頓年輕時,有面子沒有里子,
家境有些沒落,甚至變賣家產;相比之下蒙巴頓的夫人文娜(Edwina)就實在多了,
文娜的母親早逝,父親離家出走,由外公撫養成人,外公就這麼一個外孫女,當然
親的不行,寵的不行,她的青少年基本上全世界也沒幾個孩子比得了,因為她的
外公是  Sir Ernest Joseph Cassel,是英國皇室的私人經濟顧問,著名的猶太銀行家,
二十世紀初世界的巨富之一,歐內斯特1921年去世時留給文娜的遺產不算城堡,莊園
之類的不動產,僅現金就有200萬英鎊(1916年一萬英鎊就買了蒙巴頓家的莊園,
那時小兩口還不認識)。文娜頓時成了歐洲最有錢的單身少女,光芒四射,歐洲人
可沒有吃軟飯丟人這一說,男嘉賓們不要命的往前衝,最後被當時年薪600鎊的
海軍上位蒙巴頓搶到了先手,蒙巴頓很有魅力,文娜倒追他,1921年陪同愛德華
王子視察印度的時候,文娜追到印度,印度總督舉行歡迎晚宴的晚上,文娜和
蒙巴頓跳了第一,第二首曲子,和王子跳了第三,第四首曲子,然後蒙巴頓
就拉着文娜的小手:“Will you marry me?”,一舉拿下。
兩人於1922年舉行了童話般的婚禮,皇室成員全體出席,愛德華8世作了伴郎。

 

新婚燕爾還是很甜蜜的,蒙巴頓還給文娜的breasts 起名叫Mutt和Jeff(一戰勳章的
外號)。但是童話就是童話:“Dickie was devoted to Edwina, but awkward in bed”,
蒙巴頓覺得sex一點都不浪漫,“a mixture of psychology and hydraulic”;度完蜜月
蒙巴頓回到海軍服役,文娜又回到了花天酒地的享樂世界,玩得天昏地暗---前後
有名有姓的情人就不下十個,還經常送些小禮物給他們,比如送給著名的黑人歌手
“Hutch”一個從cartier定製的鑲嵌珠寶的penis sheath 。。。


 
penis sheath

開始蒙巴頓還心碎一下,後來就看開了,也出去尋求安慰,不過找的有男有女的。。。
用他的話說:'Edwina and I spent all our married lives getting into other people's beds.'

就在兩人的婚姻不可救藥時,二戰爆發了,蒙巴頓自然沒工夫操心別的小事,
一心撲在戰場上,文娜也想變了一個人,不再醉生夢死,而是捐錢捐物,
參加了救護隊,忘我的工作,不僅贏得同事的尊敬,也贏得了蒙巴頓的讚許,
也挽回了婚姻。

蒙巴頓二戰後期曾為緬甸戰區的最高指揮官,主要的任務就是平衡好蔣介石,
史迪威和英軍的關係,工作的效果還是不錯的。鑑於他的資歷和能力,和對印度的
熱愛,本以為可以處理好印度的問題,可當他偕夫人來到印度,才發現這是多麼深的坑,
多麼渾的水。不過後悔也來不及了。可蒙巴頓夫人很高興,因為她找到了知音
 --- 尼赫魯。

 


具體發生了什麼無法確定,文娜和蒙巴頓說她和尼赫魯之間“大部分是勃拉圖式的”,
蒙巴頓和別人說他們是 'happy threesome',又據說尼赫魯與文娜的情書是“hot and steamy”,
印度獨立後每年文娜至少去印度一次看望尼赫魯,而尼赫魯道英國訪問,就住在
蒙巴頓家裡,蒙巴頓提前離家出遊。。。
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上通過文娜,尼赫魯不僅成功的勸說蒙巴頓修改印巴分界線,
使巴基斯坦的領土大幅縮水,而且脅迫560個土邦加入印度聯邦,即後來的
印度共和國。只此一點就讓尼赫魯心存感激了。

尼赫魯是真能忽悠,給文娜每天寫情書,哄得她死心塌地,在1959年蒙巴頓夫人
去世時,床邊放着的是一摞尼赫魯的書信。按文娜生前遺願,由英國海軍的軍艦
運送她的遺體到英國外海進行海葬。尼赫魯古稀之年痛失紅顏知己,悲痛一場,
也不在乎世俗的壓力,派出印度軍艦參加了葬禮。公開向全世界宣誓了他對她的
深情懷念。

蒙巴頓在夫人去世後也沒有再娶,多活了20年,1979年8月27日清晨,80高齡的
蒙巴頓帶着一眾好友駕駛他心愛的遊艇出海,離岸不久,愛爾蘭共和軍遙控起爆了
安放的50磅炸藥,蒙巴頓,這位大英帝國曾經的海軍司令,最後的印度總督
隨之離開了這個瘋狂的世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雨半窗:希臘游散記--海島(朗誦:葉子
2010: TheQuick:獻給袈裟斑竹的革命歌曲: 多
2009: The ravens are all black
2009: 9:0 啊, 變形金剛比Ravens還黑吧?!
2008: 再續一段
2008: 湖人和走人打得還蠻熱鬧的
2006: 重貼;俺喜歡和不喜歡的NBA球員
2006: "橋牌"變"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