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老骨董: 老骨董讲故事(七)
送交者: 老骨董 2012年03月05日11:50:42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看到有人谈到了马屁专业,正好点到了我的题目,今天趁着没事的时候讲讲故事。

 

先解释一下溜须拍马,溜须的来历是当年寇准在吃饭的时候,有米粒沾在胡子上,有个叫订位的就过来溜他的胡须,清理清理;拍马本来是两人见面的时候,都拿对方的马说事儿,拍着马屁股说“你的马很壮实啊,毛色很漂亮啊”等等,就跟现在老中碰了面就说“你家孩子很聪明啊,都上了藤校啊”,或者老美碰一块儿都说“你的狗很聪明啊,都能懂英文了”等等,都是一个意思。我理解,溜须说明那个丁渭和寇准很近乎,没那么多讲究,他肯定不敢给皇上溜须,那不是溜龙须,那是溜虎须啦。拍马这个礼节其实对和谐共建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果一见面就说“你这马谁塞给你的,这是凶马,妨主,赶紧换了吧”,这该多添堵呢。

 

拍马专业真的是非常有用,总结起来有三个大方面的要求:态度,技术,能力。接下来我就挑几个小故事说明一下,一如既往,先从太后老佛爷那儿起头。

 

“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这是一句老话儿了,那时候吃饺子可是个很隆重的事情,就是因为生产力还不是那么发达么。咱们劳动人民吃肉很少,吃白面也少,能踏踏实实坐下来一起包饺子的机会就更少了。太后老佛爷不怎么吃饺子,不是因为吃不起,不是因为没时间,那是因为吃饺子的规矩不知道该怎么算。皇上、太后用膳都是有一定规格的,多少盘多少碗的,这个饺子不算菜,又不能算点心,更不是冷盘。所以呢,老佛爷跟咱们差不多,也是过年时候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有个习俗,就是在饺子里包上些钱币什么的,谁要是吃到带钱币的饺子就预示着谁能在这一年里有好运,老佛爷吃饺子的时候也不例外。不过,皇家往饺子里包的钱币就不能是铜钱儿之类的这么棋谱的,而是金子做的小如意。

 

话说戊申年正月初二的时候,老佛爷把家里人都召集起来吃饺子,在一起吃饭的有光绪皇帝,带着皇后和瑾妃,还有叶赫那拉氏那边的几位亲戚,边上有李总管伺候着。饭桌上大家都说着吉祥话,拉着家常,气氛还比较和谐。到了吃饺子的时候,老佛爷发话了:你们都仔细着点儿啊,今天可是包了金如意的,看谁有福气吃出来啊。

 

大家都答应着,互相看了看。以往的好东西都是太后吃到的,这就是图个让老人家高兴嘛。老佛爷高兴了,咱们大家就高兴了,咱们大清不就安生啦。有人会说了,要想让慈禧太后每次都吃到如意,在饺子上做个记号就好了。我还跟您说了,当时的饺子确实就没有记号。为嘛呢?老佛爷对记号是很敏感的。当年慈禧刚当上太后的时候,宫里的这套班子还不是那么听话,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下边就有些糊弄。慈禧就一直琢磨着拿谁开刀,立一立威风,后来她盯上了每天传上来的这堆御膳了。

 

按规矩,御膳房做好的菜端到太后面前摆好,等太后用完之后,如果太后说剩下的赏给某某,那就再端到某某处。如果没有指示,这些菜就都得扔了,下顿再做新的。可是有些摆样子的或者可以留住的咸菜之类,御膳房就没处理,而是下顿饭的时候再端上去,报账的时候还是每顿饭需要多少多少,这就是个小外快了。当然了,地沟油是绝对不敢用的。一般来说,皇上不会那么计较这桌菜是不是有上次摆过的东西,可一旦有人要拿这个做文章了,那就出人命啦。

 

有一回,慈禧把一粒花椒悄悄嵌进一块酱豆腐里,再把这块酱豆腐翻过来,粗看起来,这酱豆腐就没动过。等下顿饭的时候,慈禧先就叫把酱豆腐的碟子放到面前,亲自把酱豆腐挟开,挑出那粒要命的花椒!登时,伺候的太监从餐桌开始一溜的跪到了御膳房,磕头如捣蒜。慈禧心想,晚啦!你们就是头磕碎了也没用。拉出去,乱棍打死!

 

具体打死了几个人我不知道,反正这回大家是都知道了:慈禧太后不好糊弄。

 

说了这段的意思是:用做记号这种手法给老佛爷吃金如意是行不通的。至于用了什么法子,李总管没跟我说。

 

回过来大家接着吃饺子。饺子都快吃完了,可是还没有人吃出来,大家都有点不安。这时候,隆裕皇后回身把李总管招呼过来,说你去厨房看看,是不是饺子煮破了,如意掉锅里啦。说话的时候,李总管就觉得皇后是意有所指,低头一看,隆裕的手里正是拿着一个小金如意。李莲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过如意就出去了。在外边打个转回来,看大家都吃完饺子等着呢,于是他拿着如意跟老佛爷汇报说:饺子煮破了,如意掉锅里了,奴才这就去责罚他们。

 

老佛爷什么都明白,她也没让小李子去责罚御膳房的太监。这天的聚会早早就散了。

 

戊申年就是1908年,老佛爷就是这年驾崩的,隆裕就是这年成了太后。天命啊,一个小小的金如意早就把历史的走向向大家提示过了,呵呵。这段故事是唐鲁孙写的,提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大家在对待长辈对待上级的时候,行动中已经很自然的有取悦奉迎之类的各种招数,说好听的是有眼力劲儿,会来事儿,就是最基本的态度问题。

 

态度端正了,还要有些技术、才情,比如对乾隆爷搞这种吃金如意的小把戏就没什么效果了。乾隆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的事迹咱们就不提了,相对那些大事迹来说,乾隆皇帝在文坛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比如他的《御制诗》就留存有十万余首诗歌,绝对是特别的高产。很多人都对乾隆的诗词大加贬损,也有质疑这些作品里有多少多少代笔的,总之,就是看不上。有个传说的故事特别能说明这一点。

 

话说乾隆某次下江南的时候,正好是冬天赶上下雪。文人雅士有个特别热衷的活动叫踏雪寻梅,就是下雪的时候出去看梅花。乾隆皇帝遇到这个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带上几位文学侍从就奔了梅林。白雪飘飘,红梅绽放,此时不可无诗啊。大家都以期待的眼光注视着皇上,皇上自然也要表现一下。于是,乾隆爷开口了:“一片一片又一片,”

 

众人心想,起句朴实无华,下一句必是奇峰突起。

 

第二句是“两片三片四五片。”

 

“嗯?”大家有些晕。。。

 

第三句:“六片七片八九片,”

 

WK,这这这,这下边怎么接啊,大家伙你看我,我看你。

 

乾隆自己也没词儿了,面带微笑看着大家。。。此时不知从哪个人那里出来了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

 

就这一句还算有些味道。于是这首诗就成了“御制诗”。

 

其实,乾隆皇帝的文艺作品水平如何大家可以商榷,但乾隆爷的博闻强记确实是不容质疑。历史上对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有很多批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乾隆皇帝并不是一味地罗织罪名上纲上线,而是通过搞文字狱统御官员,他特别要突出的一种效果就是“天心难测”。

 

话说乾隆四十三年时候山西出了这么个案子。武乡县一个土财主叫李抡元的给他爷爷修墓,请了一位叫王尔扬的举人写墓志铭,请另一位举人赵扩书写。一般在墓碑上都是写“先考XXX之墓”,有些来头的会题上“显考XXX之墓”,不知道这位王举人怎么想的,他给搞了个“皇考XXX之墓”。这个碑立在那里,属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什么人知道。直到有一天,一个认字的看到了“皇考”二字,当时就一激灵,这老百姓敢用皇字,这不是找死嘛。他马上报告了官府,知县江廷泰报到了巡抚巴延三,巴延三再报告到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就报告到了乾隆皇帝那里,顺带还提出了处置办法,邀功嘛。原本由这些官员定性为谋逆的大案,结果乾隆皇帝批示:“此系迂儒用古,非叛逆也。已有旨了。”在另一份奏折里,乾隆还稍微掉了一下书袋,解释了“皇考”的来历,最后又批了:“览彼既迂腐,而汝之不读书及幕宾之不晓事,又可知矣。”唉,不会办事啊,如果随便就把王尔扬砍了,朕不读书的说法岂不让后人耻笑嘛。

 

所以,伺候乾隆爷的还是需要一点墨水。还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这次是到了扬州,游览狮子林。狮子林有许多奇石,很符合古代文人要求的“瘦,皱,漏,透”,乾隆看过之后手就痒痒了。马上,笔墨伺候,待到静下心来,乾隆题了三个大字“真有趣”。

 

这也太直白了,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以前那个“一片一片又一片”也不是没可能啊。看到这个,有位机灵的马上跪下,说是求皇上把那个“有”字赐给微臣,嘴里不停的白唬这个“有”写得如何如何笔韵生动气象万千。。。。。。,经这么一提,乾隆明白了,立刻把“有”赐出去了,现在狮子林的题字就是“真趣”。

 

狮子林多次易主,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他爸还曾经买下了狮子林,老贝当年绝对是大款,央行的总裁。后来他给小贝找了个后妈,这位后妈原来和张学良交情不浅,张学良恢复自由之后到美国玩了三个月,有二个月就住在贝家,此时老贝早去世了,赵四小姐住旧金山。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阿黛: 让我们来谈谈爱情
2011: 折腾一下: NFL的选秀策略
2010: 突然想起来了,年也过完了,元宵也吃了
2010: 老北京基本搞定了
2009: 南二楼:无题
2009: GO,小蜜蜂! 打倒小牛!
2007: 虫,在飞---FNBA第18周周报
2007: FNBA十八周力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