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也一定 be gifted(天赋,不一定非要是天才)。
我观察着我家刚满六岁的儿子,发觉他在一些事物上有着比较独特的sense。而我很想知道作为妈妈,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去发展这些sense。
举个例子——儿子和他爸爸在玩积木。小的方块积木放进木盒子里,一排放五个,长方的积木一排可以放两个。摆完以后,小人自己念叨:“小积木(长度)是大积木的五分之二!”
事 后我不禁反复的想着这个小人得出的结论。在这之前,他接受到的关于分数的介绍,无非就是把一件事物分成了几份(分母),然后取了其中的几份(分子)。可 是,我不相信他在玩积木的时候,想到的是把大的长方积木切成五份,小的方块积木是其中的两份。如果做为一道纯粹的数学题,所谓“标准”的解答应该是1/5 除以1/2,而小人的除法概念也是肯定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对于一个大人(尤其是接受中国数学教育的大人)来说,要得出五分之二这个结论,应该是用不着经 过这样的数学解答过程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经验”,不断重复的经验已经内化成了一种近似潜意识的认知能力了。那么,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在没有经 过重复训练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能力,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比较独特的sense,gifted。
我在思考的是,在去学校接受重复训练之前, 我该如何保护儿子的这种sense?我又可以做些什么去发展他的这种sense呢?我也不是完全排斥学校的重复训练,而且一定的训练也的确有一种打基础的 意义,为了更深一层的学习和思维。只是,对有些孩子来说,这种训练有可能泯灭他们原始的兴趣和感知。
再举两个小例子。
大半年前的一天,在我们开车快到家了的时候,儿子着急着要上厕所了。于是我让他从20开始倒数打发最后的时间。于是小人开始数:20, 19, 。。。, 2, 1。 这时候小人没有停下,而是继续数着:0, -1, -2 。。。
前几天吃饭的时候,他问我是不是要吃掉碗里所有的饭,我说你自己决定吃多少吧。他说他想吃四分之三。然后他把饭从中间划开。。。吃掉一半以后,把剩下的饭巴拉巴拉平整,又重复做了从中间划开的动作,嘴里念叨着:“我吃了四分之二,再吃四分之一就够了。。。”
我和儿子他爸爸从来没有想过和做过去刻意的“培养”他什么。平常对于相关概念的介绍,就类似于指着一棵树,说:“这是松树, 四季常青的。” 孩子也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数学题目。这个孩子就是对于这些概念接受起来非常的自然——是的,是一种真正的“接受”,因为就如同上面几个例子里的情形一样, 他自己会拿出这些概念来play。所有的场景里,我们都没有所谓“启发”和“引导”过。
再比如,他自己说——如果人都跟atom 一样小的话,那么他做的玩具飞机就是airbus了。他还是自己说——If
our car can travel one million miles per second, then we could go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universe in hours!(具体的数字我都有点儿忘记了呵呵)。还有他拼Lego的时候,看似漫不经心的瞟过 图纸,可是手里的步骤却往往是准确的,我觉得这也是他的一种sense,因为我们发现他的“宏观”观察力从小就不如妹妹,比如让他在乱糟糟的游戏房里找个什么 东西就不那么容易。
很想知道,究竟应该如何真正的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