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中國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的破壞作用(下)
送交者: dongcaizheng 2024年07月12日00:04:07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超前經濟學文摘():

中國經濟失衡、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的破壞作用(

(《中國經濟失衡、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的破壞作用(一文在萬維搏客上發表後,非常高興有讀者百草對文中的觀點提出批評,使我有機會對有關問題作出解答。百草的評論寫道:中國產能過剩是美國有違經濟學常識的謊言。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是產能稀缺。人類對於優質商品的欲望需求是無限多的,只有買不起的,沒有不需要的。”他的評論從頭到尾都充斥着邏輯混亂,我只選用了其中這一小段,似乎還有一點解答價值。他說:“人類對於優質商品的欲望需求是無限多的”,這沒問題,只有馬克思那些腦殘的徒子徒孫才會相信,共產主義時的生產力能使人類對於優質商品的欲望得到絕對滿足,因此可以“各取所需”了。後來他們中有人又覺得不妥,把“各取所需”改為“按需分配”。但怎樣才能做到呢?地球上有幾十億人口,人人都想到黃山旅遊,怎樣按需分配呢?是排隊去?抽籤去?還是規定登黃山對A是需要,對B不是需要,也就規定了一些人能去,一些人不能去,那什麼才是按需分配的需要呢?為什麼對A是需要對B又不是需要呢?後來人類又開發出安全的月球旅遊技術,人人都想去,特別是那裡有奇特天文景觀而同時想去時,怎樣按需分配呢?是否按需之外還要按等級分配呢?有了等級還是共產主義嗎?可見共產主義就是空想。讓我們回到供求平衡與否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來。由人類對優質商品的欲望所產生的需求,例如滿足到月球旅遊的欲望所產生的需求,在經濟關係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所說的需求,都是指一定生產力水平約束下的需求,隨着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它的總量與結構都在成長,但都是被效率約束着的成長。問題是約束需求的程度是否合理,在當前生產力的水平下是否達到均衡,在市場經濟中就是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了。百草說:只有買不起的,沒有不需要的。”他把兩個完全不同的需求概念放在一起造成了混亂。買不買得起,是一個被收入所約束的需求問題,如果一國的平民(韭菜)的收入被不公平、不合理地壓得很低,大量產出的產品就會過剩引發危機。而“沒有不需要的”這種由欲望確定的無限需求,與供求是否平衡或是否過剩的問題沒有任何關係,拿出來討論是毫無意義的。

筆者主張的國際貿易平衡,並非指貿易絕對平衡,而是指相對平衡。如果一國,特別是經濟大國,已經實現中長期大規模的貿易順差,對國際經濟造成損害,不管是不是傾銷,都是應該抵制的。因為這不是個別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向國外銷售的不正當貿易行為,而一定是該國整體性經濟失衡,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總量上依賴性向外輸出過剩的行為,是國家行為。只有迫使該國回復公平的符合該國生產力水平的收入分配,使該國民眾不僅有足夠能力購買國內生產國內銷售的產品,而且有能力購買、消費與出口產品的價值相當的外國進口產品,恢復國際貿易基本平衡。只有每一個國家都實現與本國生產力水平相關的收入分配公平,才能實現這種平衡,這對所有國家的平民百姓,都是最有利的國際貿易關係,他們辛勤勞動給國際社會作出的貢獻,都從國際社中獲得等值的回報。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從一開始就背離這種國內國際雙重的收入分配公平、雙重的均衡的要求。中國的收入分配是極不公平的,程度遠超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收入分配不公,經濟在非常不均衡的高投資低消費的狀態下畸形高速增長,對全球化經濟造成結構性的破壞。——2024.7)

下面我按時間順序摘錄我曾發表過的文章中的內容。

2003.11 專著 《勞動價值、邊際效用與經濟均衡》202頁“對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來說,由於收入的低下,使勞動者願意更長時間和更高強度地工作,同時又抑制着消費,有利於剩餘價值率提高和資本的積累,有利於吸引國際資本,使這些國家取得國際競爭的優勢,加上勞動者素質較快地提高和國際資本的流入,勤勞和節儉(過低勞動成本下全社會的被節儉—2024)必然會使這些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高速增長。只要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政策合理,經濟必定會比較富裕先進國家更快地發展。但全球經濟中不可能所有國家都這樣靠勤勞和節儉、靠商品貿易的出超而高速增長。相反,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崩潰就不可避免了。因此隨着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確實需要逐步建立一些國的經濟法規,使經濟後進的國家能較快地發展,同時又能保持經濟發達國家的穩定增長,這樣,經濟發達與經濟落後的國家才能獲得雙贏,避免兩敗俱傷。

2008年《廣東商學院學報》第1期 第19頁《我國經濟是否會出現滯脹?》:摘要社會需求與供給的整個經濟的總量結構體系,一定要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向前運動,當它處於當前社會勞動生產所決定的使社會獲最大效用的狀態時,經濟才能實現均衡,滯後或偏離此狀態都是非均衡的。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公,已經導致經濟總量結構的失衡,必須依靠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才能維持供求平衡。而這種依靠是不能持久的,如果這樣的收入分配和經濟總量結構體系不及時加以調整,經濟發展就很有可能出現滯脹。”

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以及勞動力供求嚴重失衡使勞方在爭取自身權益上處於劣勢的種種原因,廣大普通勞動者的收入並沒有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提高,貧富差距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迅速擴大。目前,官方和學者對我國基尼係數的計算結果雖不一致,但普遍認為超過O4的警戒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而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因此即使投資需求高速增長,也無法彌補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缺口,必須依賴外需,靠貿易順差才能彌補這個缺口。由於我國勞動力的價格低廉,加上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使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又使外需彌補這個需求缺口成為可能,使經濟得以在國內市場供求失衡的狀態下高速增長,得以在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差別過大、經濟不均衡狀態下繼續運轉。

如果把我國經濟封閉起來看,其投資加消費的需求總量與總供給之間是不平衡的。  

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不均衡,在當前總會有一種阻礙其運行的力量存在,這就是圖2中的下循環所描述的與上循環呈反向作用的力量。

IMG_5896.JPG

圖中我們看到,收入分配不公一方面導致消費總量不足,是總供求缺口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勞動成本低下,又使貿易順差擴大以彌補不斷擴大的供求缺口成為可能。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也成為一種必須依靠外需才能平衡,並在一種貌似均衡的狀態下高速增長的經濟。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又導致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結果從多條不同路徑反向作用於對外貿易,形成壓縮貿易順差的力量

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另一個作用是促使人民幣匯價升值。中國經濟越發展,貿易順差越擴大,外匯儲備就越多,從而確保人民幣匯價不貶值,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越穩固。在這樣的預期之下,加上美元持續走弱,導致國際游資以種種方式進入中國,形成人民幣匯價升值的壓力。另外,中國貿易順差的加速擴大,也促使西方發達國家,甚至作為競爭對手的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希望人民幣升值,也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非市場壓力。一方面是國內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人民幣貶值;另一方面是國際市場上人民幣升值。表面看來,這是兩個矛盾的、方向相反的過程,但對出口貿易來說,它們是同一方向的合力。國內勞動力和資本價格的上升,加上人民幣國際市場上的升值,降低了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減弱了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勢頭。

此外,部分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對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高速增長作出貿易保護主義的反應。而一方是高貿易順差,另一方是高貿易逆差的勢頭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後者國力的減弱最終必然使其進口能力下降,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大經濟體,是不可能依靠國外需求來實現長期的供求平衡和持續的經濟高增長的。

無論是通貨膨脹、人民幣匯率升值還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其作用都指着一個方向,即縮小中國的貿易順差。

2008年4月 論文集 《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9: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第260—261頁:《經濟均衡的理論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我國勞動力價格是低廉的,而且沒有跟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提高,因此生活消費需求的增長也落後於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這可以用我國內需,主要是消費內需的嚴重不足,要依靠出口大於入口的差額才能與供給相平衡來說明。…提高最底層勞動者的收入,將大幅增加國內的消費需求。一種均衡的、社會獲得效用最大化的經濟,是在國際貿易後,供求也一定能自我平衡的經濟,而不必依賴外需來填補供需缺口。(提高最底層勞動者的收入)能將目前巨額貿易順差中的大部分,合理地轉化為內需,轉化為國內所獲效用的增大。”

 

(除了中國,十多年來我也對德國的貿易順差提出批評。2017年有報道,歐委會的年度《經濟監測報告》指出:“解決貿易順差問題將影響歐元區其他國家經濟前景的重新平衡:如果德國有更強勁的國內需求,這將有助於解決歐元區的低通貨膨脹,並緩解高負債成員國的去槓桿需求。”歐盟經濟委員莫斯科維奇(PierreMoscovici)批評德國高到“不健康的”的巨額順差令歐元區經濟更加不平衡。德國2016年的貿易盈餘達到近3230億美元以人均標準來計算,足足是中國的7倍。要使德國有更強勁的國內需求”,關鍵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問題。世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差別很大,但無論水平高低,只要你持續大幅貿易順差,都是收入分配不公、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表現。收入分配不公有兩個層次,一是國內工薪收入過低,導致需求不足,二是匯率過低,導到外需不足,都使該國居民對外的貢獻得不到公平等值的回報。可見匯率本質上是國際收入分配的一種市場機制:順差國匯率上升會使該國居民收入的國際市場價值和購買力上升,出口的人力成本上升又使該國輸出減少進口增加,使該國居民趨於獲得國內和國際的公平收入,降底資本在國際市場的獲利能力,反作用於該國內收入分配的不公;另方面,貿易逆差並非一定是工資和福利過高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結果,但匯率下降能減少進口,對本國經濟起保護作用。歐元區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經濟體,沒有統一的收入分配與福利機制,卻實行統一貨幣,使區內各國失去匯率的保護機制,結果是德國“劫持”了整個歐元區。美國在經濟計劃白皮書中指出“德國貿易政策受益於歐元,令歐元區變成德國的貿易區”。歐元區內貿易的不平衡,受害的是包括德國居民在內全歐洲的普通民眾,受益的只有徳國的資本。但德國不承認這點,認為德國的高貿易順差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結構造成的,德國的勞動成本及其增長都高於歐元區其他國家。其實有高度發達工業基礎的國家,就應該有更高的收入水平,直至貿易平衡各國的國際收入才是公平合理,並使經濟落後國有機會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別。德國會說,是不是工業基礎落後的國家應以更低的收入,例如希臘以更少的福利和消費來實現平衡,責任在它們呢?但這樣一來,德國的過剩會消失嗎?如果整個歐元區都如德國,德國的過剩在歐元區還能輸出嗎?整個歐元區的過剩又向哪裡輸出呢?是否全球的國家都要壓低需求呢?全球的過剩又往哪裡輸出呢?火星嗎?中國和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易順差國,上面一連串的問題說明它們的過剩,通過市場競爭必定會壓制全球的勞動成本和消費,導致全球性的經濟失衡。德國是一個發達國家,中國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前者的勞動成本和生活水平都在世界前列,後者則較低,但相對於本國的生產力都是不公平不均衡地過低,這才是兩國生產過剩的根本。兩國持續大規模貿易順差向國際輸出過剩對國際經濟的破壞作用,我早就有文章指出,最終必然會反向回輸這兩個國家:原因之一是,破壞國際經濟,等於在“消滅”自己的產能過剩後經濟賴以持續的外部市場;原因二是,當逆差各國發現本國經濟被嚴重破壞時,就會聯合起來用各種手段加以阻止,這絕非什麼負面的貿易保護,對持續大規模貿易順差國的抵制,而是對全球經濟、各國經濟均衡發展的保護。匯率機制是這種保護的市場機制,關稅則是它的行政制度保護機制。當市場機制被反市場的行政所壓制已無法起作用時,就唯有發揮國際性規則去保護貿易平衡。而我提出的解決方案,不是由單個貿易逆差國提高關稅,發起的貿易戰來解決,而是由參與國公認的國際貿易組織定出有執行力有細則的規則,持續大規模的貿易順差徵稅,迫使順差國自動去改善收入分配來實現該國經濟的均衡。———2024.7)

2011-8-2  美國中文網 致歐洲議會的公開信  歐元區消除債務危機的舉措犯了方向性錯誤》: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先生說:歐盟領導人需要達成有說服力的希臘債務危機解決方案,否則全球經濟都將為債務危機蔓延付出代價。主權債務雖然是燃眉之急的問題,但危機的根源並不在債務本身,因此解決了希臘債務危機,產生新的主權債務危機的基礎依然存在。要解決問題,應從制度的改革入手。最需要改變的國家主要不是希臘,而是本身已嚴重供過於求並通過貿易順差迫使整個歐元區經濟不斷趨向於失衡的德國。”…“我們都知道,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是任何經濟體實現均衡所必須的。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赤字時,會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供給相對於需求下降,債務增加,對該國的經濟平衡造成破壞。如該國貨幣獨立,通過市場調節,匯率下降,可以恢復平衡。但在歐元區內已失去這種功能,當區內有一個國家的生產率提高而沒有及時相應提高民眾收入和福利,導致供大於求,在國際貿易中就可以壓價競爭,通過貿易順差,把本國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失衡輸出國外,導致另一些國家出現債務危機。整個歐元區內總有幾個國家抵擋不住,出現逆差而經濟平衡被破壞,而單一貨幣又使它無法用匯率去保護本國經濟,逆差只會擴大,債務不斷惡性增加。也就是說,在這個制度不健全的歐元區內,只要有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就會通過市場競爭迫使另一個國家不得不把民眾的收入和福利也壓制到大大低於本國生產力水平之下,非如此不足以還債。這就是目前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的現實。而事情又不會到此為止,當這個國家也加入了供過於求的行列之後,歐元區內其他國家,無論它們原來是或不是逆差國、債務國,在貿易上都會受到更大的壓力。其中有的國家在成為債務國之前,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就開始主動壓低勞動成本、社會福利,壓低本國的消費需求;有的國家則在債務惡性增加的威協下,被迫這樣做。區內大多數國家本來是可以總供求平衡的,就因為一兩個國家的供求失衡,最終導致整個歐元區逐個逐個趨向於供求失衡的惡性循,使整個歐元區的總需求不斷萎縮。由於是單一貨幣制度,那些本來供求平衡的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這也算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吧。如果整個歐元區變成一個大的貿易順差、供大於求的經濟區,那麼世界經濟就有難了,歐洲將把世界經濟拖向危機的深淵,因為我們的世界是無法把供大於求向其它星球輸出的。世界總需求萎縮導致的危機,反過來最終會把歐元區自已也擊倒。但歐洲確實還沒這個能力,國際上有更強的貿易順差勢力在阻止着它,歐洲的收入分配不公,勞動收入、社會福利走低的趨勢,消費不足的程度,無論如何還遠沒有達到與此勢力抗衡的程度,因此危機就必然被擠壓在歐元區內爆發了。這次被擊倒的是希臘,跟着必然還有第二個、第三個…被擊倒,形成滾雪球式的效應,債務危機將不斷蔓延。越到後面,整個歐元區的需求總量必將萎縮得越嚴重,因此等着歐元區的將是更大的經濟危機。
    那麼歐元區是否就沒救了呢?我想也不一定,但它必須建立一些新的制度,來保證區內每一個國家都不能把國內的供大於求以貿易順差的方式輸出到國外,去破壞其他國家的經濟平衡。方法有兩個:1.要求區內每個國家都必須自我調控去維持供求的平衡。那些技術先進、社會勞動生產率高,勞動者又勤奮的國家,民眾理應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必須主動去提高民眾的收入和社會福利,他們向區內銷售了更多的產品,就必須向區內相應購回那麼多價值的產品,他們對區內的供給上作了多大的貢獻,在區內的需求上也必須作出同樣大的貢獻;而那些勞動生產率較低,或偏好於用更多時間去休閒、娛樂的民族和國家,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恰到好處地底一些(但並不等於他們的幸福指數和獲得的總效用不高),他們向區內銷售了較少的產品,但不能通過市場迫使他們從區內購入更大價值的產品,這樣他們就能自我實現經濟均衡。也就是說,既然單一歐元貨幣已無法用匯率的方式去保護每個國家的經濟均衡,就必須各國自我調整勞動成本和社會福利來實現區內每個國家供求的自我平衡和區內的貿易平衡。2.那就必須賦予區內逆差國以關稅保護的權力,凡逆差國都有權提高順差大國貨物進口的關稅直至貿易平衡,而高關稅與正常關稅的差值將成為歐元區的財政收入,用於債務危機國的救濟。這樣的貿易關係對順差國不利,如其商品的高關稅落入別國手裡,還不如提高本國的勞動工資和福利,提高產品價格來實現貨易平衡,這樣,制度的目的就達到了。現在歐元區的問題不是要希臘等國更多地生產,更少地消費,一個個在更窮的情況下轉變為順差國以還清債務的問題,這只會使問題不斷惡化,而是如何迫使德國轉變為需求大國,供需平衡、貿易平衡的大國。要想整個歐元區經濟走向均衡,要改變的不是別人,恰恰應該是德國。目前歐元區處理債務危機的方法明顯是走反了方向。

 

2011-8-17 美國中文網 從歐債危機看全球貿易制度的重建》:在全球性勞資雙方的角力中,由少數國家勞方的極弱勢,正擴展為全球性的勞方弱勢,從而確定了全球範圍的勞動收入下降和貧富差別擴大的趨勢。曾經在克服經濟危機上作出努力,取得成功的國家,有可能被重新拖回危機頻發的狀態。歐債危機與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現實告許我們,世界經濟的貿易制度必須重建,全力去阻止這種倒退的趨勢。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不能只強調自由貿易、自由競爭,還必須強調貿易的平衡和各國內部供求平衡的自我約束,在自我約束無效的情況下,還必須有具體的貿易制度去阻止個別國家通過貿易將國內的供求失衡輸出國外(其實亦是對該國勞動大眾利益的保護),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只有在收入分配公平的情況下,全球的總需求才可能達到充分就業的總供給,全球經濟的均衡就有賴於此。在當今社會勞動生產力的高水平之下,只要經濟均衡、充分就業,各國的生活水平不能說平均,但都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而不是目前這種狀態。國際貿易制度的政革必須同時舉起貿易自由貿易平衡保護兩面大旗,一面是提高效率的大旗,一面是保護各國和全球經濟均衡的大旗,保護各國和全球廣大民眾利益的大旗,兩者的協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樣的制度對所有貿易國都是最有利的制度,它不針對任何國家。

 

2011-10-26 美國中文網 德國搬起的石頭正砸向自已的腳》:事到如今,德國應該反思反思,歐元就那麼多,我為什麼把它們的錢都賺過來呢?我為什麼不和他們保持貿易平衡,去維持歐元區整體的穩定繁榮呢?為什麼不認本國國民更多地消費、獲更高的福利,購買更多的外國產品呢?甚至為什麼不更少地投資和產出,讓國民少一點勞動、多一點時間休閒去消費呢?今天歐元區的結果,不正是我拚命要順差順差、賺錢賺錢的結果嗎!思來想去,估計歐元區還得印鈔票。

路透中文網20111121日 發表文章《歐央行總裁敦促歐元區政府迅速行動》指出:ECB面臨強大壓力,外界要求其在應對歐元區危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一項路透調查顯示,歐洲央行可能很快屈服於外界壓力,開始大印鈔票,這種可能性接近50%看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修修補補的辦法無法解決歐元區的債務危機,方向性的錯誤已使歐元區的消費需求不斷萎縮目前只有大印鈔票這一出路,德國總理默克爾最終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這樣的活,石頭就不僅砸向德國的腳,而且也正砸向中國的腳。本文以上的道理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保持貿易的基本平衡,才是對德國、中國等國家的人民最有利的,同時也是貿易順差國和逆差國的國內經濟實現結構均衡的必要的前提條件,因此亦是對世界人民最有利的

 

2012-2-6 美國中文網 從歐債危機看流動性在國際間均衡分布的重要性》:對此,德國一定會提出異議:這場債務危機的責任怎麼不是那些債台高築的國家、那些懶惰又要高消費的國家,反而是我們勤勞而又節儉的德國呢?再說市場的競爭是公平合理的,我們的產品質優價廉,賺得更多的錢,也是理所當然、無可非議的。但你們錯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技術進步,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減少勞動的時間和強度,有怎樣高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就必須有怎樣高的生活水平與怎樣少的勞動時間和強度,供求才能平衡,經濟才會均衡。相反,過度的被勤勞與過度的被節儉,正是供過於求,經濟失衡產生的重要原因。市場競爭的結果並不能說明這些國家是否懶惰和過渡消費,也許這正是實現經濟均衡的要求,卻無法在國際競爭中立足;相反,市場競爭的勝者德國,正好就是供過於求,並把這種供過於求的矛盾輸出國外的國家(歐元區沒有匯率機制的保護,為這種輸出大開方便之門——2024.7…“長期的解決國際流動性分布失衡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高舉貿易平衡保護的大旗。所有國家,對全球經濟的供給作出了多大的貢獻,相應在需求上也必須作出一樣大的貢獻,同時也讓本國的人民得到最大可能的利益。國際貿易相對平衡雖不能保證這些國家就一定能實現供求平衡和經濟均衡,但卻是實現的必要條件,也構成實現均衡的壓力。當一個國家從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相對平衡後,就會迫使它擴大內需,成為全球經濟中供求平衡的一個部分;當一個國家從貿易逆差轉變為貿易相對平衡後,就使它有可能增加就業和供給,由求大於供轉變為供求平衡。而國際貿易相對平衡,各國的供求平衡並不排斥國際貿易的擴大,不排斥各國經濟正常的互補

 

2012-5-22 美國中文網 歐元區的出路何在其實歐元區正是全球經濟的一個縮影,由於缺乏貿易平衡保護的制度,國際貿易的嚴重不平衡,國際流動性的分布已嚴重失衡。好在美國的流動性不足,並不需要國際機構的批准就可以通過發行美元得到補充,不然高企的債務早就使美國成為全球經濟中的希臘了,世界經濟危機的發展也不是今天這個樣子,而完完全全是一個放大了的歐洲。表面看來,美國的一次、二次甚至將要發生的三次貨幣量化寬鬆,並沒有從大量儲備美元的國家中抽取國際貨幣去補充美國流動性的不足,但其實這只是一個數字遊戲,是實實在在地向他國抽取了國際流動性。假設原來美國手裡的美元是500,他國儲備的美元是1000,為12,現在美國追加發行了300,總數由1500增加到1800,但其價值含量並沒有增加,每單位美元的價值量都下降了,而美國持有和他國儲備美元的比卻變成了45,價值在無形中轉移了。筆者在十多年前就撰文強烈批評過這種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公平性和與經濟全球化的不相適應性,但在沒有國際貿易平衡保護制度,在國際貿易嚴重失衡的特殊情況下,它又起到了均衡國際流動性分布的作用,世界各國用它們的國際儲備在不知不覺中補貼了美國,世界經濟才不至於墮入更深的深淵。那麼歐元區的出路在那裡?那就是從美國經濟穩步復甦的實例獲得啟示,歐元的儲備大國,特別是那些向歐元區大規模輸出本國供過於求危機的大國,必須明明白白地用歐元去補助債務危機國,否則別無他法可救歐元區。

 

2012-6 美國中文網 尋找歐元區危機的根源在一個經濟區,如果有國家大幅度貿易順差,就一定有另一些國家大幅度地貿易逆差。逆差國的進口大於出口,意味着消費(耗)的東西(價值,下同)一定大於其生產的東西;反過來,順差國出口大於進口,意味着其生產的東西一定大於消費(耗)的東西。相關聯的兩種經濟都是不均衡的,但後者是主動的,前者是被動的,因為誰都不想逆差、欠債。德國通過向歐元區輸出過剩危機,賺得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有什麼用呢?其他歐元區國家都沒有錢了,你還能賺多少錢,可見德國的貿易順差也走到頭了,不可持續了,該是調整其國內政策和經濟結構的時候了,一旦這些國家甚至整個歐元區經濟崩潰,輸出的危機就會反向輸回到德國,重挫德國經濟。當今的世界是榮則共榮,衰則同衰,沒有隻有你好且一直好下去,別人衰且一直衰下去的。抑制本國勞動成本、勞動工資隨經濟增長而合理增長,去獲取競爭優勢,既不符合本國民眾的利益,又損害了全球經濟。本人一再呼籲,國際貿易平衡保護的大旗必須高高地舉起,因為這是全球經濟實現均衡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它迫使每個國家都必須首先做好內部的供求平衡,結構均衡,在此基礎上去發展國際貿易,互通有無。這是經濟均衡由社會效用最大化所決定的規律所決定的,是符合全球所有國家和民眾最大利益的貿易原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說,德國是去年表現最差的世界主要經濟體2024年,好消息並未降臨,甚至最新的數據和研判都顯示,德國經濟舉步維艱的局面仍將繼續,改善希望渺茫。2023年,德國經濟出現萎縮,延續長達6年的低迷態勢。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3%。經調整後,經濟表現總體下降0.1%。事實證明,十多年前我從理論上作出的判斷是正確的,德國經濟必將走弱——20247

 

2012-6-23 美國中文網 德國經濟必將走弱》:(本文寫在622日歐洲四國首腦同意用1300億歐元刺激歐元區經濟增長的消息發布之前,其內容是我一貫的思想。看來德國已有所醒誤,有所轉變。希望這1300億歐元刺激計劃是一個好的開始,而且還有進一步的動作去改善歐元區流動性的量及其分布。)並非什麼人想或正在做空,使德國經濟走弱,而是經濟運行的規律決定德國經濟必然走弱。我在美國中文網上發表的致歐洲議會的公開信:歐元區消除債務危機的舉措犯了方向性錯誤》、《從歐債危機看全球貿易制度的重建》、《德國搬起的石頭正砸向自已的腳》、《從歐債危機看流動性在國際間均衡分布的重要性》、《歐元區的出路何在》等博文中都談到這個規律,甚至在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前,我在《廣東商學院學報》上公開發表的《我國經濟是否會出現滯脹?一文中,就用一個非常清晣的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的模型,描述過這個規律,並適合於說明德國經濟的走弱  歐元區,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區,通過單一貨幣發行,使市場調節匯率的機制——一種保護各國經濟,因而也是保護整個區內的貿易平衡、經濟均衡發展的內在機制——失效,但同時又沒有建立貿易平衡保護的替代機制,導致歐元區內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不斷惡化。德國是這種失衡的最大受益國。它通過壓抑本國的勞動成本(相對於本國勞動生產率而言),來提高貿易順差值,將本國供過於求的大量過剩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出國外,也就是將國內供過於求的危機大規模地輸往歐元區。其結果是區內有限的流動性不斷地向德國匯集,而區內部分國家則流動性越來越枯竭,債台高築,嚴重失血而經濟疲弱,失業率高企。當這些國家的債務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要想繼續通過貿易順差從它們身上賺取更多的錢就不可能了,因為它們那裡已經無錢可賺了,所以要想再向它們輸出過剩的危機也不可能了。一旦無法繼續輸出危機,危機就會反向送回到德國,對德國的經濟,對德國的收入分配政策,對拉動德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總量與結構以及相關的外向的產能總量和結構產生強烈的衝擊,這就是德國經濟必然走弱的規律。如果時間上沒有搞錯,現在就是德國經濟開始走弱的時候了面對德國經濟走弱,德國可能不得不放棄歐元區要緊縮的方向。歐元區不可能在大家都緊縮的情況下,大家都貿易順差,大家都像德國那樣賺大錢。相反,只會使大家都無錢可賺,大家一起衰退,現在連德國也快賺不到錢了。貨幣寬鬆,重債務國有一點點錢了,德國又可以賺錢了,但這也不可能長久,而且還只是一個數字遊戲,印鈔票只是從德國集中的貨幣中分出一定的價值來解救債務危機國,我不清楚默克爾是否能看懂這個道理,但她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接受。而真正能救歐元的,就只有高舉區內貿易平衡保護的大旗了。德國應該主動地提高國內民眾的收入,提高勞動的成本,增加國內的消費需求,進口更多的外國產品,同時調整國內的產業結構與上述變動相協調,適當降底國內產能和產出的增長速度,使其國際貿易逐步趨向基本平衡。這是最符合德國人民的利益的,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呢?當德國主動做到這一點後,再看看所謂重債務國的人懶惰的判斷是否正確。我認為一定是錯誤的,只要歐元區經濟是均衡的,他們就一定有工作可做,他們也一定會努力去工作。儘管他們的勞動生產率、生產技術可能達不到德國的水平,但貿易相對平衡可以使他們在生活水平較低一點、與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協調的狀態下實現自已的供求平衡和經濟均衡。當然,作為重債務國,在不應被逼向死路的同時,它們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承受一定的痛苦。

 

(當德國大規模向失去匯率機制保護的歐元區輸出過剩,從而“消滅”了自已在歐元區內的市場後,它將目光轉向中國這個大市場。但德國與中國,雖然生產率水平高低差別極大,但相對於本國生產率水平的勞動成本,民眾的收入都壓得過低,導至消費水平過低而產能過剩,是世界級的兩個過剩輸出大國。關稅戰開打後,海外的美國大市場在收縮,中國也把目前光投向歐洲。當它們想抽乾自己的海外市場,當世界各國開始覺醒,用各種手段對它們的過剩輸出加以抵制時,它們的經濟將同時陷入困境,德國所期盼的中國大市場也不存在了。——2024.7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Pi network 為什麼一派$6700不叫一場革
2021: VAST SCENERY COURT外匯平臺正規嗎,看
2020: 普爾500與美元匯市關係
2020: 美元/加元走勢圖周線看
2019: 分紅保險的額外付款和基本保費的運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