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消費:需求與產業橫向結構的均衡
送交者: dongcaizheng 2024年09月24日22:22:01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消費:需求與產業橫向結構的均衡

—-經濟學重大議題的問與答之

問:你在經濟學重大議題之三中,用一個表1來概述人類四大層次的效用和經濟四大層次的均衡,很有新意,但過於簡單,難以深入了解其內涵。能給予更詳盡的論述嗎?

 

答: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將這個表1重發一次,以便沒有看過(之三)一文的讀者,或看過但對表1已記憶模糊的讀者,對經濟四大層次的均衡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1  


問:表中看到,四個層次的均衡都與效用的最大化有關,為何如此?能作一個清晰的概述嗎?


 

答:就象一個人、一個家庭,都有各種不同的需求要滿足。如果是自給自足,他們能獲得滿足的程度,是受到他們獲得各種效用的效率和有限的時間所約束的。他們必定會按能使自己獲最大滿足的要求來分配自己的時間,用多少時間來睡眠、休閒娛樂,用多少時間勞動去生產各種不同的用品,其中包括用多少時間生產食品,用多少時間生產衣物…。這就是他們用一個完整的時間安排,使自己所獲效用最大化的行為,道理非常簡單。一個社會,無論它多麼簡單,也無論它多麼複雜,其時間的分配,社會勞動力的分配,最終都是要向着全社會能從中獲得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來進行的,這就是均衡。人類有多少個層次的效用要滿足,就有多少個層次的時間分配去實現效用的最大化,這就是表1要說明的內容。

 

問:那麼如果時間分配的結果未能實現效用的最大化,是否就必然是經濟的失衡呢?

 

答:一個人,一個家庭,當他們對自己時間安排不滿意,特別是當他們獲取各種效用的效率發生變化,覺得另一種時間安排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時,就會改變他們的時間安排,這就是對不均衡的調整。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規模龐大關係複雜的市場經濟中,雖然每個人都在追求着效用的最大化,但看到的卻是混亂的不穩定的市場,其實一種內在的隱藏在混亂中的規律不可抗拒地在發生作用,那就是經濟必須以全社會所獲效用最大化為均衡。偏離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就是不均衡的經濟,就必然會導至經濟波動去調整經濟的失衡,偏離的程度越大,調整的破壞力就越大,這與上述個人或家庭為獲效用最大化而不停地調整其時間分配的道理是一樣的。經濟四大層次均衡的內容雖不同,但是要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是一致的。也許我們要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去理解這個原理。

 

問:是否從第一層次開始,看看它是如何實現效用最大化的?

 

答:人都有衣、食、住、行、娛樂…各種不同的生活需求。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社會,滿足這種需求的總量,是受個人收入、受社會勞動生產率所限制的,是各不相同的。在總量受限的前提下,就必須從衣、食、住、行、娛樂的比例結構上去實現效用的最大化。這就是經濟的橫向結構的均衡,也是表1中第一層的結構均衡。不過在單獨討論第一層的結構均衡時,我們必須假設其它三個層次的結構已處於均衡的狀態,因為四個層次的均衡是互相關聯的,例如第二層次的結構處於非均衡狀態,消費總量在收入總量中的占比太小或過大時,消費的結構都不可能處於正常的均衡的狀態。

 

問:經濟學有研究第一層次結構均衡的理論嗎?

 

答:有的,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消費者均衡的理論,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行為,但它有許多不足和不如人意的地方。

 

 

問:消費者均衡論中,人們是怎樣選定自己的消費結構去獲取最大效用的呢?

 

答:消費者均衡論,隨着某種有形或無形消費產品用量的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例如你吃第二碗飯時的效用,相對於你餓着肚子吃第一碗飯的效用是減小了的,這個規律適用所有的消費用品。當你的消費總量受限,對多種多樣的消費需求都無法完全得到滿足時,這個法則就會影響你的消費行為,使你從一定的消費結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

 

問:具體來說,這個法則是怎樣發生作用來影響我們的消費結構呢?

 

答:假設你只用A、B兩種消費品,當它們的使用量增加時,邊際效用都在下降。當A的邊際效用降到低於B時,你會選擇增加消費B,使你新增的費用能獲更大的效用,反之你會增加消費A。你會一直如此行為,使A與B的邊際效用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地趨於相等,直至你用完本期的全部收入。在你收入有限無法獲得完全滿足的情況下,卻從A、B的比例結構中獲得最大可能的滿足,即所獲效用的最大化。你會追求食、衣有限的飽暖均衡,而不會食得過飽而衣不弊體。要說明的是,不同的個人對各種效用有不同的偏好,有的喜歡甜食,有的不那麼喜歡,因此糖對他們的邊際效用遞變也不同,因此邊際效用大小的比較只是對同一個消費主體才有意義,不同消費主體間是不可比的。經濟學用如下模型來說明消費者的均衡:

1中的OA軸和OB軸,分別表示消費品A和B的一定消費量;直線EF稱為預算線,E點反映個人收入全部用於消費產品A能購得的總量即EO,F點反映全部個人收入用於消費產品B能購得的總量即FO,EO和FO分別決定於個人收入與A、B價格的比值,由此可證,直線EF上無數點在OA軸和OB軸上的座標組合,就是該個人的收入能消費A、B兩種商品的無數種組合;圖中那組曲線,稱為效用無差異曲線群,即每一條曲線上任意兩點所對應的A、B消費組合,對該個人所獲的總效用是相等的,距O點越遠的曲線的效用量越大。當EF與其中某條曲線相交時,說明在離O點更遠處,還有效用更高的曲線與預算線有交點,說明他的預算還能獲更大的效用。預算線必與其中一條曲線相切,並無法涉及效用級更高的曲線,因此這個切點所對應的A、B消費組合,就是他用有限收入能獲效用最大化的組合,如圖1中的X、Y組合,切點H可稱為他的消費均衡點。數量分析能證明,在H點,對於同一個消費者來說,A、B的邊際效用達到相等,總效用最大化。

 

問:前面短短一小段文字已把問題說得很清楚,存在於每個普通人的生活經驗中。後面一個模型卻越說我越糊塗,那些效用無差異曲線真實存在嗎?消費者怎樣才找到這個H點呢?難道經濟學就是要把一些簡單的問題變得更複雜、更難理解,離普通人更遠,才是更高級、更深奧的科學嗎?

 

答:這就是我所說,消費者均衡有許多不足和不盡人意地方的原因之一。經濟活動中一些重要的關係,確實需要一種精確的數學模型去說明,但所建的模型,應該是簡化經濟的關係,而不是相反。

 

問:從農業社會至今,個人消費的總量和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消費者均衡論能予以說明嗎?

 

答:消費者均衡論進一步用下面的模型來說明,消費者均衡的總量與結構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圖2中,

個人收入與商品價格的比值發生變化,使個人收入全部用於消費A的數量,由E1增加到E2再到E3,全部用於消費B的數量,由F1增加到F2再到F3時,其預算線將由E1F1移到E2F2再移到E3F3,而均衡點將由H1移到

IMG_6865_edited.jpg

H2再移到H3。將所有均衡點用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消費總量與結構不斷移動的軌跡。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論,但事實上不僅個人有這樣的消費總量與結構的調節,整個社會也有類似的結構調節。

 

問:個人消費結構均衡與社會消費結構均衡之間的關係如何?

 

答:如果社會有1億個個人,由於收入不同和對商品效用的偏好不同,就會有1億組不同的效用無差別曲線和許許多多不同的預算線,出現近億種不同的,對不同的個體才有意義的最優消費選擇。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近1億種不同的消費選擇組合起來,就是全社會作為一個消費主體,通過全體居民對購買千千萬萬種商品的費用與效用的衡量,所形成的全社會獲取效用最大化的消費選擇,即均衡的社會消費結構。

 

問:那麼,社會上無數個人如圖2那樣的消費結構運動,組合起來,是否可以理解為社會的趨向均衡的消費結構運動?

 

答:是的。社會上無數個人均衡消費結構的形成及其運動,組合起來,就是社會均衡消費結構的形成及其運動,這是消費者均衡論沒有論及的。

 

問:前面說明了個人均衡的消費結構變化,那麼怎樣去理解社會均衡的消費結構變化?什麼因素決定了社會大規模消費結構長期的持續運動呢?

 

答:圖2中,個人均衡消費結構變化的動因非常清楚,就是個人收入相對於千千萬萬種商品價格的比值的變化,決定了圖2中預算線的移動,從而改變了個人消費均衡的總量與結構。社會的消費總量與結構不斷地向前運動,決定於新的效用不斷被發現或發明創造出來,以及生產這些效用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除此之外,你找不到另一個因素,能決定社會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從18,19世紀發展到今天的狀態。而在市場經濟中,新效用和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向前運動藉以發生作用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收入和商品價格,向無數個人發出正確的信號,去改變他們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可以想象,如果今天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仍如18世紀的水平,農民在社會總勞動人口中的占比和農產品價格與個人收入之比,就一定如當初而不會下降到今天的值,也不會有今天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只有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能說明農產品價格相對於收入的不斷下降,才能說明社會對農產品與非農產品的需求結構的變動,才能說明農民向非農業部門的大規模轉移。當然,我們這裡討論的商品價格,非指短期相對於收入作無規則波動的,而是指相對於收入的長期變動價格。近現代主流經濟學,在拒絕被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所扭曲的勞動價值論的同時,也拒絕了正確的非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導致他們站在正確認識社會消費總量與結構的形成及運動之真理的門口,無法向里邁入。消費者均衡論只能做到說明個人消費結構的均衡,卻無法說明社會消費結構的均衡,無法說明社會如能將公平的收入信號和社會獲取效用的效率信號,即個人的收入和商品價格的正確信號,發送到所有居民那裡,通過無數居民對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使整個社會神奇地就象單個人一樣,去追求社會所獲效用的最大化,並隨着效率的提高而不斷提升其所獲效用的總量與結構。

 

問:有沒有什麼能克服消費者均衡論這些不盡人意和不足的辦法呢?

 

答:二十多年前,在消費者均衡論的基礎之上,我提出如下一種簡單化模型,公開發表在我的專著和論文中,能解決這些問題。

假設消費者仍是消費A、B兩種商品。圖3中,AC標示消費A後的邊際效用值,BD標示消費B後的邊際效用值;CD表示他在某期(如年)用於消費的收入總額,它有類似消費者均衡論中預算線控制消費總量的作用;M是他從C開始花錢增加消費A後邊際效用下降的曲線(下文簡稱邊際效用線),N是從D開始花錢增加消費B後的邊際效用線。設某一時刻,他用去收入CT1消費A後的邊際效用下降到ET1,同時用去收入DT2


IMG_6864_edited.jpg


B後的邊際效用下降到FT2A的邊際效用ET1大於B的ET1,他餘下的收入T1T2,肯定首先增加A的消費。設A的邊際效用進一步下降到GT3,低於FT2,於是他又考慮增加B的消費。當他這樣反覆操作用完收入CD時,A、B的邊際效用都降到相等的HT4,獲得最大的效用值,從A、B的消費結構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假設消費者的操作失當,全部收入CD用於A、B的數量分別是CT3DT3,最後A、B的邊際效用不等,比較收入分配點T4變為T3發生的變化,我們發現從A獲得效用的減值大於從B所獲效用的增值,說明H才是那個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但接下來消費者還有下期再下期的消費,他不會把A的邊際效用過大一次次積累下去,相反他會增加A的購買和消費作出調整,因此從一個更長期的角度來看,A與B的邊際效用是非常接近於相等而使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學中遇到的問題有淺有深,有的即使深思後也未必能輕易理解。但無論深淺,經濟學建立模型的目的,都是為使問題變得更簡單清晰和準確易解,而不是相反讓問題變得更複雜。消費者均衡本是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上述這個消費者均衡模型,貼近普通民眾的消費行為,很容易理解,同時又能精確地進行更多的理論研究。

 

問:能用它來說明消費結構的持續運動及其原理嗎?

 

答:這正是我想說明的。個人的消費結構,隨個人收入和商品價格的變動而變動,同時又與個人的效用偏好相關,都是特殊的個案。而無數個人消費結構組合而成的社會消費結構,隨着國民收入相對於各種商品價格比值的變動,以及商品效用本身的變化而不斷變動,這才是最有研究價值的內容,反過來還能更清晰地理解個人消費結構的運動。有鑑於此,下面我們對個人或社會均衡消費結構的變動,就不分別進行討論,直接就討論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動了。圖4中模型的結構與圖3相似,AC與BD分別表示A、B兩種商品的邊

IMG_6863_edited_edited.jpg

際效用量,CD表示國民收入中均衡用於消費的的部分。在我看來,導致消費結構持續運動的,CD絕對值的變動並不重要,多發行與少發行貨幣後,CD和商品價格的絕對值都會不同,重要的是CD相對於商品價格的比值變動,這才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收入與價格相對發生變化的根本。因此,圖4中CD的長度,在動態過程中我們讓它保持不變,但相對於A、B價格的比值是隨時變動的。這個比值的變動,例如商品A的價格相對下降了,意味着購得相同數量的A,邊際效用降低到相同低位,所需收入CD中的部分減少,圖4中A的邊際效用線將向左方移動。或者我們從另一角度來看,A的價格相對下降後,用CD中相同比例的收入,能購得更多商品A,邊際效用下降到更低位,A的邊際效用線向下方移動。但消費結構中滿足某些需求的產品的質會發生很大變化,例如住房,我到海南島做知青時,住的是茅屋,如果要買,一年的收入雖然很少,但用20%已接近滿足住的需求了(假設的)。但我們無法用價格來說明今天住房的變化,雖然都是消費結構中住的需求,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住房,商品在數量上是不可比的,因此價格也是不可比的。現在的年青人,用年收入的20%,離解決住房的問題就太遠了,住的邊際效用就不知要上移到到那裡去了,滿足這類需求的邊際效用線是上移的。下面我們用A表示農產品,用B表示非農產品。農產品的效用基本還是那樣的效用,月消費15kg大米後的滿足感基本沒變,我們可以用農產品價格的相對變化,來說明A的邊際效用線移動。隨着農業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用勞動價值論(本文中提到的勞動價值論,都指非馬克思主義的,否定了剩餘價值的勞動價值論,詳見“之四”)來分析,農產品價格相對於收入CD下降了,用相同比例的收入購買A來看,邊際效用曲線不斷向下移動,從M1下移到M2再下移到M3。我們把全部非農產品理解為一種商品,用B表示,情況近於上述的住房,住家清潔用的吸塵器取代了掃帚,還用上了電視機、洗衣機、私家車…,非農產品的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B的邊際效用線從N1升到N2再升到N3A與B的邊際效用線移動,又導致消費均衡點不斷從H1左移到H2H3。當消費均衡點從H1移到H3後,我們看到,農產品的消費金額在國民用於消費的總收入中,從曾經占有大比值的CT1/CD縮小到CT3/CD,相反,非農產品的花費在用於消費的總收入中,占比卻不斷增大到DT3/CD。將演變中所有消費均衡點H1…H2…H3連成線,就是消費結構演變的軌跡了。這種結構演變的趨勢與世界各國消費結構和相關產業結構的演變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如此精確的說明,是舊的消費者均衡論無法解釋的。

 

問:這種消費結構的形成及其演變,與你的均衡理論有什麼關係呢?

 

答:多年以來,我在許多文章中反覆指出,經濟均衡的原理就是:社會需求和供給的總量與結構,決定於獲取各種效用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受其約束,並隨之提高而向高端發展;當社會從中所獲總效用,達到當前社會勞動生產率所決定的最大值時,經濟才是均衡的,否則就是失衡的;失衡及其導致經濟波動的程度,取決於所獲總效用偏離最大值的程度。消費結構及與其協調的橫向產業結構的均衡,是實現這個原理的一個層次,並適用於所有發展階段的經濟。我們假設一個原始部落,早期還處刀耕火種階段,要花很多時間耕種才能吃飽肚子。後來他們學會用牛耕地,吃飽要用的勞動時間減少了,同時還發明了最簡單的織布機,於是他們把種地節約下來的時間,用來生產更多更漂亮更暖和的衣物,還有更多時間在營火邊唱歌跳舞。他們為什麼要改變時間的安排呢?因為這樣能得到更大的滿足。如果他們不改變時間安排,就會生產出過多的糧食,相比較,衣物等其他用品的數量,卻沒有達到一種本可以更滿意的程度,這就是一種失衡。於是他們向着能獲更大滿足的時間安排作出調整,這就是對失衡的調整。現代社會消費結構的調整不也是這麼簡單嗎?不過是要通過無數的個人,對千千萬萬種商品的效用、價格和自己的收入進行衡量,選擇自己最大滿足的消費結構,組合成社會獲最大效用的消費結構,並隨着科技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不斷進行調整。與此同時,市場通過供求關係和價格短期的波動,又不斷地調整着橫向產業結構和社會勞動配置結構,去符合這樣的消費結構。今天的美國,只用2%左右的社會勞從事農業,不僅滿足了全美國對農產品的需要,還有大量出口,其餘的社會勞動力都用來滿足其他更豐富的社會需要,生活水平才大大提高了,這和上述部落消費結構調整的道理不是一樣嗎。中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毫無經濟學知識的毛澤東卻把農民死死地封控在農村,堵塞了經濟結構均衡調整和各行業技術進步之路,結果當然是經濟落後離發達經濟國越來越遠,從一個反面證明了表1中第一層次,即消費結構均衡的重大意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你的收入屬於美國的下層、中層還是上層
2021: 外匯交易課程4
2021: 外匯交易課程6
2020: 彭博 在封殺華為問題上 默克爾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