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外貿的影響 |
送交者: jincao 2024年11月28日19:30:44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
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僅占出口總額的14.7%·(5,002億美元),即便加上轉口貿易的數據,對GDP(17.79萬億美元)的影響也就是約0.5%左右。真正值得關注的,是中美貿易背後的產業結構問題。今後隨着美國增加中國商品的關稅,中國對美出口會繼續降低,但是對外貿易總額不一定會受大的影響。美國的保護貿易主義反而會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 從2023年貿易數據來看,中國出口總額達到3.39萬億美元,進口2.56萬億美元,貿易順差0.83萬億美元,約占GDP的5%。其中對美國的出口額是5,003億美元,占中國全年出口總額3.39萬億美元的14.7%。 回看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時,中國對美出口總額從4,784.2億美元降到2019年的4,187億美元,下降了12.5%。但這種下降並不能說明什麼大問題,因為很多貿易轉移到了其他國家走轉口貿易的路子。 再說服務貿易,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3,811億美元,進口5,520億美元,逆差1,709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旅行服務、運輸服務這些領域。特別是運輸服務這塊,中國的海運能力確實不夠強,全球前十大航運企業中國只有一家上榜。 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對美出口的產品結構。拿手機中國在美國賣的主要是幫蘋果代工的iPhone,國產品牌手機幾乎打不進美國市場。汽車就更明顯了,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來源是日本和墨西哥,中國車企在美國市場可以說是微不足見。 美國每年進口總額約5萬億美元,主要進口國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德國。這些國家要麼是賣資源,要麼是賣高端製造業產品。墨西哥每年生產400萬輛汽車,80%用於出口,是北美最大的汽車生產國。 現實情況是,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只能往東盟、印度或南美轉移。歐洲自顧不暇,日本類似;非洲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薄弱;東歐和中亞受地緣政治影響;澳大利亞人口少、成本高。 但這種轉移反而可能促進中國產業升級。這些地區發展製造業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和工業設備,而這些只能從中國進口。中國的製造業實力在過去10年突飛猛進,2013年對美貿易順差才1,000多億美元,現在接近1萬億美元。 這種變化從改革開放後就開始顯現。美國在失去蘇聯這個對手後,為了利益大規模轉移產業。看看美國的盟友們:日本經歷了"失去的30年",歐盟GDP從2008年的16萬億美元只增長到現在的18萬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GDP的60%。 所以美國加征關稅雖然會造成一定沖擊,但主要是結構性的,未必影響總量。隨着中國產業不斷升級,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強。畢竟歐美日加起來也就10億人口,很難支撐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最終這塊市場多半會被中國占領。 這種產業格局的變化其實早有跡象。中國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出口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連最基本的防疫物資都要靠中國供應。 美國這些年一直在喊"製造業回流",但效果並不明顯。以特斯拉為例,雖然在美國建了工廠,但核心零部件仍然要從中國進口。美國製造業的人工成本太高,一個產業工人的月薪抵得上中國好幾個,這還不算醫療保險等福利開支。 從全球產業鏈來看,中國在中低端製造業占據主導地位是客觀事實。就說家電行業,格力、美的、海爾這些品牌在全球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美國人買空調,十有八九是中國製造的。這種情況下,美國就算加征關稅,最終也是美國消費者買單。 再看看高科技領域,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產業已經建立起全球競爭優勢。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突破120萬輛,是2022年的兩倍多。比亞迪已經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有意思的是,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反而加速了國產替代。華為被制裁後,國產芯片產業獲得空前發展。2024年初,中國已經實現14納米芯片的量產,7納米也在加緊研發。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想限制中國高科技發展,但又離不開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這就陷入了兩難:打壓太狠,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力度不夠,又控制不住中國產業升級的步伐。 從最新數據看,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速遠超對美出口。2023年中國對東盟出口額已經超過對美出口。這說明中國外貿正在形成新的增長極,對美依賴度在逐步降低。 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也在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以前只能給蘋果代工,現在華為、小米等品牌在歐洲、東南亞市場占據重要份額。汽車產業更是如此,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品牌在歐洲市場快速擴張。 所以中美貿易戰雖然會帶來一定困擾,但正在倒逼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未來幾年,隨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深入實施,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會更加緊密,形成一個更大的經濟圈。 這種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印度尼西亞的鎳礦、越南的加工業、馬來西亞的電子產業,都在與中國形成產業互補。即便美國極力拉攏這些國家,但經濟利益面前,很多所謂的地緣政治考量都顯得蒼白無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本身就是最大的優勢。隨着人均收入提高,內需市場不斷擴大,即便外部環境再惡劣,中國經濟也有足夠的迴旋空間。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貿易戰收效並不明顯的根本原因。 近期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4年一季度,中國對歐盟、日本的出口增速明顯快於對美出口。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光伏設備這些新興產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持續提升。這說明中國外貿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抗風險能力在不斷增強。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