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召返鄉創業的政策下來了。各級政府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人社部對2000個村進行了監測,在2017年的第四季度返鄉農民工中,有10.9%的人員選擇了創業。農業部掌握的相關數據來看,目前返鄉創業的人員已經超過了700萬。大地網絡董事長丁海森提醒,開公司不是辦營業執照那麼簡單,創業是少數人的專利。
政府支持返鄉創業致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闢就業新渠道,培育三農發展新功能”。決策是非常正確的。特別是,1個創業者至少能帶動4個人就業機會,這不但可以建設新農村,還可以緩解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壓力。但是,這些年農村逐年衰敗,人口正在流向城市。在農村創業,市場在哪裡,投資回報率如何?回鄉創業,不能靠口號,而是要靠市場。靠口號肯定辦不成事,因為市場現實殘酷。
約50年前的上世紀60年代中葉,以浮誇風為主要標誌的“大躍進”運動,對70後、80後或90後來說,一定是非常陌生的。不過,回顧一下當年的口號,既可開眼界,更能受教育。例如:“無煤也煉焦,無焦也煉鐵”; “兩年內建成一個像樣的共產主義”;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螞蟻啃骨頭,茶壺煮大牛,沒有機器也造火車頭”。時過境遷,今天有太多人希望通過“創業”去改變他們的命運,創業的狂潮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兇猛。
創業是少數人的事情嗎?的確如此,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做創業者,也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做創業者。熊彼特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五層含義:第一,首創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業心。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中,有多少人具有企業家精神?當然,不願意做創業者的中間,有一些是有能力做創業者的。但是,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約在9億。理論上,1%的勞動力人口選擇創業,就誕生900萬創業大軍。
資金、市場和經驗,是農民工創業的三大障礙。那些真正願意創業的人,很簡單,是那批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辛苦,頂得住壓力,經得起風險。但是農民工返鄉創業也遭遇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對此,丁海森說,目前很多返鄉下鄉的創業人員最關注的還是資金問題。農村的創業人員,存在着信用相對比較低、擔保相對比較難,還有抵質押物不充足,基層的融資渠道不是太多等,使得創業過程中融資問題更為突出。除了資金,更主要的是市場問題。
聊創業的人群已經不止在中關村了,也不止在咖啡館了,他們早已深入到了蘭州拉麵館和沙縣小吃店!如今,創業大潮已經到了農田和農莊。丁海森說,當創業成為"全民運動", 也許就是新型的"大躍進"。過去,被創業所蠱惑者眾多,最深受其害的當數大學生群體。如今,農民工也摩拳擦掌,一旦貸款創業失敗了,銀行的壞賬可不是短期內能還的。在這場創業者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其實也正應該是賓客們坐下來思考創業的本質的時候。
在美國硅谷,天使投資失敗率達99%,然而因有寬容失敗的文化作為支撐,風險投資允許人們創業試錯,最終讓硅谷成為創業者的天堂。但是在中國,失敗的創業者往往被歧視。丁海森說,創業肯定不是壞事,但是創業成功的概率一般不超過5%,因此創業者們要清楚,成功是有偶然性的,是小概率事件。創業失敗後,肯定要面臨公司解散、員工遣散、執照註銷等一系列“打掃戰場”工作,還要承受各方面的壓力。
既然鼓勵大家創業,而創業有95%會失敗,社會需要對不成功者有更多的包容諒解,形成包容失敗的創業文化環境,而不是冷嘲熱諷說“執照被吊銷了”。現在提供創業、技術、融資、經營、財務、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專業服務愈來愈多,但這並不影響創業的失敗概率,即95%以上的公司會在7年內倒閉或停業,每年有近200萬的營業執照將被吊銷或註銷。今年第一批700萬農民工創業,明年和後年,他們中95%即超過665萬人將繼續需要打工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