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川普政府終於祭出了關稅第一棒,宣布將對中國輸美的價值500億美元的高科技產品加征25%的關稅。消息一出,世界輿論譁然,中國朝野震動。中國隨即宣布對美國農產品為主的輸華產品加征同等規模關稅。至此,中美經貿大戰正式開始。
這場中美衝突不是單純的貿易戰(TRADE WAR), 而是“經貿戰”(ECONOMIC AND TRADE WAR)。自從美國出重手制裁中興公司後,這場中美兩國間的爭端就已經超出了單純貿易戰的範疇,成為實質上的經貿戰,其範圍將涵蓋貿易,投資,市場准入等方方面面。到目前為止,在這場經貿戰中美國為攻方,中國為守方,美國占了上風。尤其是美國出重手制裁中興,在百萬軍前將其斬於馬下,對中國朝野的震懾力譬如暗夜中的閃電,令不少人出了冷汗。
從川普的角度來看,美國目前對世界各國採取的關稅制裁措施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衛國戰爭”。其目的是制止美國不斷衰退的趨勢,保全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川普在這場經貿角力中祭出的手段和措施都會是空前的激烈。
川普能否打贏這次對華經貿大戰呢?從古典經濟學理論來看,經貿戰中不會有贏家,都是輸家。這是從經貿戰參與方的絕對經濟盈餘的角度計算出來的。但是如果從庸俗的地緣政治角力的角度來看,經貿戰的參與方必有一方賠的更多一些,另一方賠的更小一些。那損失小的一方可以算作贏的一方了。
目前不少人都在算計中美經貿戰真打起來,誰會成為損失更大的一方。我想川普的經貿團隊肯定會化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計算。中共方面的人當然也在算。
川普對這場中美貿易戰成竹在胸的一個基本依據是,美國對華貿易存在巨大逆差。2017年美國從中國進口5000億美元產品,對華出口只有1300億,貿易赤字高達3700億美元。按照川普的想法,我先對你中國的500億的產品加稅,如果中國膽敢還擊,那我就再額外對1000億美元的產品徵稅。到那時候,中國的關稅戰就沒有彈藥了,加不上去了。
如果僅僅是貿易戰的話,中國無疑會很快用盡彈藥。但是如果把這場中美角力放到更大的經貿戰的範圍看,那情況可能並不如川普想的那麼簡單。
對現代資本主義經濟而言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增長要素,一個是核心技術,另一個是有效市場。核心技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然美國也不至於如此擔心華為和中興這樣的中國企業在美經營,更不至於要極力封殺“中國製造2025”產業計劃。在核心技術方面,美國目前在很多領域(不是所有的領域)對中國擁有優勢,尤其是在芯片製造領域。
當川普把關稅的籌碼加到1500億美元後,中國就很難實行對等的關稅報復了。這是因為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很大一部分產品是芯片(粗略估計每年有1200億美元)。如果對美國芯片加征關稅,那無異於下手傷害本國的高技術產業,進而影響2025計劃的實施。
那中國會不會將矛頭對準在華經營的美資企業,譬如說在行政監管方面施以辣手呢?這種可能性存在,但估計中國政府會很小心。因為如果那樣可能正中川普下懷,把部分在華美資企業趕回美國,從而幫助美國實行產業復興。而且那樣做必然會損害中國對外開放的國家形象。
中國比較可能的做法是放過在華經營的“存量美資”,轉而對“增量美資”下手。也就是說,以某個時間點為限,對美國實行市場准入的歧視性待遇。歐洲,日本,獨聯體的投資來者不拒,而且實行最惠待遇。美國來的投資(包括高技術企業)則實行舊的標準,甚至是更嚴格的標準。這樣的結果是,美國的跨國公司可以保持他們目前的在華經營規模,但是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總有那麼一天,當美國的再工業化基本完成後,美資企業將再次感受到全球市場拓展的壓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營環境下,遭遇中國的差別性市場准入待遇絕對不利於美國企業的全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