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多少才能實現財務自由?(zt)
賺得越多就越自由嗎?
“財務自由”一詞的百科定義可以用“被動收入>日常開支”這一公式簡單表示。
而大約二十年前,作家馮唐就在《掙多少錢算夠》一文中寫道:“如果有了房子,再有一千萬現金,夠了。”十幾年間,時代變幻莫測,1000萬的標准早就過時了,唯有人們追求財務自由的初衷不曾改變,這個詞彙和它的百科定義一樣,因為充滿了模糊感,而長期存在於每個人的夢中。我們采訪了幾位多多少少和這個詞存在些關聯的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三石/25/地產公司少東家
家庭年收入:1000萬+
居住地:廣東惠州
說出來可能非常拉仇恨,財務自由這件事,對我來說算是“與生俱來”的吧。我出生在廣東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做房地產生意發家的,雖然只是三線小城,但我們那片區域目力所及的一些樓盤基本都隸屬於我爸公司旗下。
我有三個姐姐、一個弟弟,算是家裡的長子。打出生起,我就沒有過什麼金錢方面的煩惱,但可能正因為所有東西都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反而喪失了許多人通過奮斗獲取物質、資源的成就感,比如說你們賺錢買到第一支奢侈品的時候,會有一種勞動所得的快感,但對我來說,那就只是個平常東西而已,無法賦予什麼附加值。
生在這樣的家庭,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比如從小我和弟弟就被家裡當做“接班人”培養,家教非常嚴格,到了十七八歲的年紀,才意識到原來誰接手家業這件事,我跟弟弟也是要去競爭的;比如在讀書這件事上,我高中就被送去美利堅了,學校、專業什麼的都是家裡安排好的,我沒什麼選擇權,坦白說我對商科那些東西真是沒什麼興趣,但又不能辜負一大家子的期待,只能硬着頭皮學,直到 master 階段,我才“小小任性”了一把,回香港讀了一年文科的研;再比如,很多人以為我們富二代想創業都是分分鍾的事,你們誤會了,家裡對這些把控很嚴的,難道你對一個行業的判斷能勝過你爹嗎?我之前有想過做車改生意,但我爸覺得我想法不成熟,加上那幾年接連有富二代創業被騙的新聞出現,就“胎死腹中”了,我有個家境差不多的同學,他爸媽寧願每年給30萬、連續給十年讓他隨便玩,也不同意一次性給300萬讓他接手一個大數據項目……所以比起羨慕王思聰,我們更羨慕王思聰他爹吧。
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基本都是面子上的,代表公司去捐款做慈善、塑造正面形象,核心的東西暫時接觸不到,既然如此我也想開了,我不如把心思先花在家庭上,娶妻、生子這兩件大事我去年年初就都完成了,現在在家專心當個奶爸,以後的事就以後再說吧。
Vincent/30/運營主管
年收入:約50萬
居住地:某二線城市
財務自由算是我聽過的最虛無的詞了,無數人以此為目標奮斗半身,等勉強摸到個輪廓的時候,一兩個意外如期而至,所有的一切就都化作了泡影,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吧。
二十年前我們家基本就是吃穿不愁的狀態了,我爸出門不用自己開車,都是雇的司機,我媽雖然在外工作,但也相對清閒,家裡的房產一共有五套,每年光收租就跟普通人辛苦工作一年賺得差不多了,我那時真的以為出身那樣的家境,我起碼能少奮斗十年吧。
可能我媽當時也是那麼想的,覺得家底厚,有資本夠她嘗試新東西。她後來把原有工作辭了,加入了下海經商的大潮,但因為並沒有什麼商業頭腦,她一虧再虧,誰的勸也不聽,像是中了毒一樣陷在裡面,你能想象嗎?我們家一半的房產被她虧沒了,家庭總資產縮水一半……
現在雖然生活上也沒什麼問題,但我真的再也不相信一個人可以只靠家底或吃老本而停滯不前了,時代變幻莫測,沒有點立身之本,再多的錢也是會蒸發殆盡的。
CM/30s/企業財會
年收入:約30萬
居住地:廣東廣州
我現在是不夠格回答財務自由的問題的,十年前的一手好牌被我打爛了,當時和我選擇了不同道路的人,現在多多少少都已經吃穿不愁、成家立業了吧,只有我,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雙失青年”。
我本科畢業時恰逢國內經濟發展最好的十年,當時去了深圳蛇口一家數一數二的外貿公司,每天雖然辛苦加班,可到手工資差不多能有五位數,什麼概念呢?那時我所在區域深圳的房價一平才7000+,而現在同樣地段是100000+……當時的同事們基本全都買了房,現在不說那些倒房的,只靠收租都能活得不錯。
而我那時因為男友在廣州國企的原因,注意力基本沒放在深圳,總想着幹個一兩年就走,現實後來也給了我“走的機會”:幾年後,股東散夥,待我不薄的老闆要回加拿大,另一個股東全盤接手,留下是不可能了,老闆當時力勸我留在深圳,去我主管的公司,不會虧待我的,可我偏偏選擇了北上廣州,只是同城了沒多久,前男友就因家裡嫌棄我不是個公務員把我甩了……
Johnny/30s/社會工作
年收入:約7萬紐幣
居住地:新西蘭
我知道一提到財務自由的話題,國人的關注點總是放在“錢”上:年收入多少?有幾套房產?貸款還清了嗎?……但我們不應該先回到概念本身嗎?在新西蘭,只要你的被動收入可以 cover 日常生活開支,就被認為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的狀態,哪怕你的房子是租的。
而想要實現這一狀態除了增加被動收入外,另一個思路我覺得是節省日常開支,可能因為我所在的地方只是新西蘭一座很小的城市,並沒有很多華人,我更多的時候都是和當地居民甚至毛利人打交道,大家都沒有很強的消費欲望,更不要說在物質上去攀比了。工作幾年下來我存了不少錢,買了基金,相比於股市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交易,基金帶來的收益更穩健,也更讓我有安全感,每年靠着這些收益我能出國旅遊個2-3次,也無需為生計而擔心。當然我知道在有些人看來,這只是我“胸無大志”的表現,但我自己過得開心,有什麼不好呢?
HU/28/自主創業
年收入:約300萬
居住地:上海
我其實不太確定自己算不算實現了財務自由,因為我手頭的資金並不多,我的錢不是在業務里用於周轉,就是已經轉化成了不動產,我目前在內地一線城市有三處房產,貸款基本已經清了,除了自住的那套,另外兩套還沒來及裝修就是。
有的人一聽說我還不到30歲(包括我的一些客戶),就會各種暗暗揣測我是不是家裡有什麼背景或者命里有“貴人”相助才做到現在這步,不好意思,我家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對我的援助到我大學畢業那一天就停止了。
五年前,我也和千千萬萬的畢業生一樣,渴望進入行業頭部公司從最底層的螺絲釘做起,我那時在北京拿着每月6000的工資,省吃儉用地計算着租哪裡的房子才能多存下些錢。我記得有天加班到半夜,累得暈頭轉向時走進了一家火鍋店,吃完出來不小心看到它們招聘服務員的啟事上寫着:月薪3k包吃住,我那一瞬間像被擊中了一樣,頓時覺得自己此前給自己規劃的人生軌跡毫無意義:在大公司做一顆螺絲釘,即使熬到周圍人都走了,勉強混進了領導層,還不是打工崽一個?老闆不高興的話,可以分分鍾讓你的“錢途”歸零……
但創業二字談論起來容易,踐行起來總是風險重重,我是個不太相信潮流的人,肉眼可見的那些風口我總覺得既然已經被那麼多人看見了,過不了多久就會沒落。相比起資金,我更追求不可替代的資源,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把錢留在手邊的原因之一,包括銀行其實我也不怎麼信任的,在我看來,銀行只能幫到那些不具備理財思維的人,我既然有能力讓我的錢產生更高收益,幹嘛還要買它的那些理財產品呢?
保守估計,我目前的公司狀況讓我無憂生活個十年應該是沒問題的,很多人說:“你不用那麼拼啦,稍微享受享受也蠻好。”可他們不知道我追求的東西從來都不只是物質上的那些,我的物質欲沒那麼強,相比享受,我現在更關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意具備抵禦更多風險的能力。
Steven/36/市場總監
年收入:約100萬
居住地:上海
雖然我是學商科出身的,但抽身出來看:現代人受到消費主義的“荼毒”也太深了點兒,就拿財務自由這個概念來說,我如果跟人說我財務自由了,他們一定會覺得我腦子壞了,“才做到個總監就膨脹了嗎?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我記得2017年時候有個報告說:想要在北上深這種一線城市實現財務自由需要2.9個億,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統計出來的,不過對於我這種已經奔四的職場人來說,這輩子應該都賺不到這麼多錢了。
不過私以為,能賺到這個數字的人,花起來肯定也是毫不手軟的,那麼按照財務自由的原始定義,他的開銷部分未必就能低於被動收入,你也知道現在的年輕人,花起錢來一個比一個狠,月入1萬的人每月能花1萬5,月入3萬的人也有花4萬的心……以此類推,你有了輛大眾自然會想要奔馳,買了第一件奢侈品就會有第十件,欲望是無窮無盡的,而只要你賺錢的速度趕不上欲望增長的速度,那恐怕這輩子都實現不了財務自由了……
所以說,有賺多少錢的能力就過與之相匹配的生活,偶爾跳一跳透支一下是可以的,透支久了,人總有吃不消的一天。
你心中財務自由的生活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