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天在芝大商學院的Gleacher Center 參加由南亞學生會組織的第二屆印度商業研討會。會議的票子幾天前就賣光了。與其它學生組織的研討會不同,印度同學們花了很多心思對外宣傳,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職業人士和媒體。不過滿眼望去,幾百個與會者99%還是印度裔。我和僅有的幾個華人和美國人扎眼得很,所以只有自嘲是來當間諜的。
和其它商學院情況大致相同,芝大也是印度人的天下。每年550名新生中有100多個印度學生(所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中國學生加起來最多也就30多人吧)。與前些年的情形相比,印度人在美國根扎得更深更廣,很多人活躍在傳統的工程和計算機行業以外。從今年申請暑期實習工的經歷來看,他們在華爾街和諮詢公司的實力讓人咋舌。
印度的崛起是最近這三五年的事情,但聲勢不容小瞧。據芝大學生組織統計,約有87%的在讀MBA學生打算畢業後回國當海龜,這個比例恐怕比中國學生還高。Tata,Infosys等幾個印度大企業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呼風喚雨了,好讓中國的聯想和華為羨慕。愈漲愈高的印度股市給不少人帶來了財富:我於去年9月買入的HSBC India Growth Fund已經漲了30%多,也算搭了一個晚班車。
會議組織得不錯,尤其是兩個貴賓演講得好。Dr Irani 是印度最大的企業Tata集團乃至印度商界的一個傳奇人物。Dr Deshpande 是大名鼎鼎的創業家。自70年代來到美國,他成功創辦了一系列的通訊和高科技公司,包括Sycamore Networks,Cascade Communications Corp等。
無論是嘉賓、其它演講人還是聽眾,圍繞的都是這樣的字眼:創業精神、主要競爭力、持久發展、業務模型、價值創造、價值鏈、非IT、知識密集、生化、知識產權、國際化思路、平行組合等等。而許多中國商業研討會通常都是在外商投資、對外貿易、政府政策和國內市場等話題上展開。中國比印度早開放十餘年,自然在製造業和對外貿易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但是在其它方面如創業精神、市場自由度和高級教育等,恐怕比不上印度。
最近看了一些印度對比中國的討論文章,對這個話題更加留心。和許多印度同學交流,更是有一些憂慮。大部分中國人對印度的認知恐怕還停留在十餘年前的表面現象:落後的基礎設施、擁擠的人口、極度貧困、吵鬧的短命政府...... 可是印度在這幾年已經悄然成長起來,潛力不可估量。很多印度商人已經在中國建立了不少成功的企業,把中國的市場和人才納入他們的國際化業務模型裡面。相比許多中國企業和政客吵吵嚷嚷,空有控制全球市場的狂妄,卻沒有腳踏實地的戰略規劃和執行能力。說到底,商業上的成功才是真實的,政治上的吆喝持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