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期銅案真相
作者:《財經》記者 李箐 宋燕華 [2008-04-28 15:03:17 ] 共有 26 條點評
賬面虧損6.06億美元,國儲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原法定代表人呂嘉范、交易員劉其兵一審獲刑
時隔已近兩年。2006年6月21日,雲南省昆明市書林街富邦花園的一套住房內,公安機關拘捕了昔日的“明星交易員”劉其兵。
當年38歲的劉其兵,是國家發改委下屬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下稱國儲調節中心)進出口處處長,中國銅期貨界風雲一時的人物,也曾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的熟客。
此前,他已經失蹤了近十個月。
劉其兵在失蹤之前曾留有遺書。他於2003年10月間,以國儲調節中心名義,在期貨市場建立大量空頭頭寸,後遭遇銅價暴漲,致使2.317萬噸保稅銅貨款虧損;截至2005年下半年,他以結構性期權方式持有的空頭頭寸又出現巨額虧損;2005年10月,劉其兵銷聲匿跡,隨即在國內國際期貨市場上引發震動——這就是2005年底震驚世人的國儲期銅巨虧事件。
無論是案發之時還是案發之後,此案案情始終被包裹得嚴嚴實實。劉其兵蹤跡何方?因何造成巨額虧損?虧損多少?如何善後?
人們只看到,案發之後,國儲調節中心數次拍賣儲備銅,試圖平抑銅價;此外,國儲大量銅現貨被運至倫敦金屬交易所在亞洲的數個倉庫作實物交割。人們還看到,就在此時,關於中國應當爭奪銅及其他資源類的國際定價權、不能坐視西方交易所定價等等聲音驟然高漲。違規交易造成巨虧大案原本清楚明白,竟被攪得性質曖昧。
幾乎沒有人知道,劉其兵於2006年6月被捕,於2007年間一審開庭,一審判決亦於近日作出。
2008年3月20日,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劉其兵的判決書出爐。劉其兵一審被判處七年徒刑。《財經》同時獲知,原國儲調節中心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呂嘉范一審也被判刑六年。
一審判決認定,劉其兵於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在擔任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進出口處副處長、處長及國家發改委物資儲備調節中心處長期間,違反國家對國有單位進行期貨交易的相關規定,將該中心資金用於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貨交易,致使發改委物資儲備調節中心損失折合人民幣9.2億元。
外界或曾猜想,劉其兵一如當年霸菱銀行的里斯案,系“流氓交易員”(Rogue Trader)的個人行為。然而,原國儲調節中心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呂嘉范同案被判刑,則意味着此案絕非孤身作案那麼簡單。事實上,如果不是事後調用儲備銅實物交割,僅計劉其兵交易賬戶損失,其損失遠高於9.2億元,達到6.06億美元!
一審判決後,呂嘉范和劉其兵都已提起上訴。
在這場判決結束之時,國際銅市再創新高。4月17日,倫敦金屬交易所三月期銅的買入價盤中達到每噸8880美元的驚人價格,這是自2006年5月LME三月期銅價8790美元以後的新記錄。回首2005年9月,致使劉其兵爆倉的3700美元/噸的價格、2004年2月第一次巨虧時的2000美元/噸的價格,已是高谷為陵。“定價權之爭”云云,更成無人再提的笑柄。
核心交易員
劉其兵生於1968年12月,湖北省黃陂縣人;1983年進入湖北孝感高級中學,1986年考入武漢大學世界經濟學系;1994年3月進入國家物資儲備局(下稱國儲局)。劉其兵與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關係自1995年始。那一年,他獲派前往倫敦金屬交易所實習半年。
國儲調節中心向法院提供的《關於國儲物資調節中心職能的情況說明》顯示,1997年7月,國儲局同意國儲調節中心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業務,劉其兵被授權為國儲調節中心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開立交易賬戶的交易下達人。
根據國儲調節中心進出口處副處長白靖向法院提供的證詞,自1998年始,國儲調節中心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自營期貨業務,並在英國標準銀行、AMT、晟恆(Sempra)等期貨經紀公司開設了多個期貨交易賬戶,具體工作由劉其兵負責實施。正是自此時,劉其兵成為國儲調節中心進行自營期貨業務的“核心交易員”。
由於工作單位的機密屬性,在2005年10月以前,公開資料上未出現過劉其兵的名字。
國儲銅事件爆發後,瑞銀集團的金屬分析師羅賓巴爾(Robin Bhar)告訴《財經》記者,劉其兵黑髮濃密,外表討人喜歡,英文流利。據其他媒體的描述,劉本人性格低調內斂,深居簡出。他位於上海的辦公室牆上,只掛了兩幅顯眼的水墨花鳥國畫。
在上海的期貨圈內,劉其兵被視為神秘人物,在業內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的交易,劉其兵還參與了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期貨交易。中糧期貨、中鋼期貨、實友期貨都是劉其兵的交易經紀。他最常做的交易,是在上海期交所與倫敦金屬交易所之間作反向套利。
“利用上海期貨交易所與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之間的價差進行反向套利,這在當時非常普遍,收益也很有保證。一般每噸有幾千元的利潤,最高時曾經有過1萬元的價差。”中糧期貨金屬分析員黃成康說。
劉其兵從事這種反向套利獲利頗豐。由於國儲擁有強大的現貨背景,在交易中有着決定勝負的現貨籌碼,一度跟風者眾,交易雙方都費盡心思打探劉其兵的部位和頭寸。截至國儲銅事件最終處理完畢,劉其兵在國內期貨賬戶尚盈利1.89億元——當然,這遠不能彌補他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釀下的巨虧。
初露端倪
根據審判過程中披露出來的信息,劉其兵違規交易時間長達六年,不晚於2004年初即已露端倪。
據國家發改委2000年有關文件規定,國家儲備物資交易的收儲、所採購物資必須進行實物交割,嚴禁任何形式的期貨投機行為。劉其兵案說明,這些規定顯然未被執行。
2004年2月,呂嘉范從國儲調節中心副主任兼法定代表人任上退休。呂嘉范是國儲調節中心老資格的負責人,主任一職過往由國儲局局長兼任,呂嘉范自1994年5月國儲調節中心成立時起,就擔任副主任。新上任的國儲調節中心主任王會民發現,輪換銅的採購與銷售之間存在23170噸的缺口。
於理論上,這個缺口並不應當存在。
國儲局是負責戰略物資以及大宗商品儲備與管理的政府機構。由於國儲局是國家機關,不能進行經營活動,因此1994年5月至8月間,當時隸屬國內貿易部的國家物資儲備局出資成立了國儲調節中心。該中心屬於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全民所有制企業性質,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獨立核算,自主經營。
1998年8月,國儲調節中心作為所屬事業單位,併入當時的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4年9月,更名為國家發改委國儲調節中心,與國儲局一樣都是直屬發改委的局級單位。
2002年2月,國家發改委的前身國家計委做出批示,要求國儲局進行保稅銅的輪換。同年10月,國儲局與國儲調節中心簽訂代理協議,約定輪換業務由國儲調節中心自行操作,但在交易前,國儲調節中心需簽訂等量的採購合同,並報國儲局備案後,才可從國儲局提取倉單或提銅出庫。
那麼,前述缺口為什麼會產生?
而今法庭認定,這23170噸輪換銅的貨款已被劉其兵截留。國儲調節中心向法庭出具證明,稱劉其兵謊稱23170噸銅已與英國標準銀行簽訂採購合同,但標準銀行將交貨時間延遲至2005年12月,並同意按350美元/噸的價格給國儲調節中心補償。劉其兵當時還提供了英國標準銀行的確認書傳真件——但此件被法庭認定為偽造。
法庭並認定,劉其兵於當年3月25日還偽造國儲調節中心授權書,授權他本人與中心主任王會民共同或單獨簽字,即可調撥該中心在標準銀行設立的保證金賬戶內資金。
如果按當時銅價每噸2000美元左右估計,出售23170噸銅的貨款超過4000萬美元。
事實上,這筆款項在2004年2月時很可能已經虧損。劉其兵2005年10月出走時留有遺書,稱在2003年10月以國儲調節中心名義在期貨市場建立了大量空頭尺寸,遭遇銅價暴漲發生巨額虧損。國儲調節中心出具的《關於劉其兵期貨投機損失情況說明》稱,這部分輪換保稅銅的最後實際虧損達3700萬美元。
2005年10月發生了劉其兵的最後一次出走,但並不是第一次。由於不堪虧損壓力,2004年2月劉其兵已經選擇過出走,終在呂嘉范的力勸下返回。
其實,回頭去看2004年初,剛滿58周歲的呂嘉范在以副主任之身執掌國儲調節中心十年後退休,返回國儲局任局級調研員,上級派來專職的正主任接管,23170噸輪換銅缺口浮出,加之劉其兵本人出走。不能不承認劉其兵、呂嘉范越權期貨交易行為已暴露出足夠的蛛絲馬跡,也不能不說國儲局對此也應有所察覺。
但是,隨着劉其兵被勸返,亦未見國儲局就此展開徹查,一場風波竟然化解。原可避免一年多後那場災難的最好機會錯過了。(未完)
一朝爆倉
在並不算漫長的期貨交易生涯里,劉其兵不幸遇上了國際銅市史上絕無僅有的暴漲行情,國際銅價一次次刷新歷史新高。
1999年5月,倫敦金屬交易所3月期銅價最低僅1360美元/噸;2004年3月,達到3057美元/噸;2006年5月,達到8790美元/噸;2007年中稍做調整,最低觸到5245美元/噸後反彈,到2008年4月17日上摸8880美元的歷史高位。
劉其兵原本看多銅價,從銅價1000多美元到3000美元做得順風順水。在銅價創出3000美元新高后,他轉而認定銅市見頂,於是反手做空。但銅市繼續暴漲,令其虧損嚴重。劉其兵第一次離家出走,即發生在銅價越過3000美元大關不久。
目前尚不清楚呂嘉范究竟用什麼辦法勸回了劉其兵,不過,此時的宏觀形勢似乎給了他翻盤的可能。
2004年初,中國實行宏觀調控措施,國內需求大幅下降,國內銅價於秋天開始下滑,10月間曾連續四度跌停。受此影響,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曾一天暴跌10%。回到工作崗位的劉其兵認為翻身機會已經到來,持續大手筆以結構性期權方式持有空頭尺寸。
所謂結構性期權,實際上是一種期權組合,可以是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也可以是一種期權加另一種期貨的組合;在賣出的時候具有對沖關係,表面上看風險不是很大,保證金收取比例要較期貨交易少得多。
但這需要市場保持平靜。如果價格不斷上漲,賣出的看漲期權(call option)將有可能被執行,而賣出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會被放棄。這樣,賣方只能收取買方的權利金;如果權利金不足以彌補實際的價格上漲空間,巨額虧損在劫難逃。如果價格上漲加速,風險將會成倍放大。理論上,期權賣方的風險幾乎是無窮大的,只要產品價格上漲超過行權價,就一定會虧損,漲越多虧越多;而期權的買方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頂多不行權,損失的是購買期權時付出的費用。
業內專家分析,劉其兵其時敢於刀口舔血,一方面是認定銅市見頂,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為了彌補此前期貨保證金的缺口,卻因此埋下了更可怕的風險隱患。因為賣出期權可以收到費用,而期貨只要開倉就要交保證金,且隨着價格變化還要不斷追加保證金。
國際上近年發生的幾次大的期貨虧損都失陷於此,包括2005年發生的中航油巨虧事件(當時中航油新加坡賣出了大量此類期權來獲得收益,用於補期貨的保證金)。
2005年9月,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從3500美元/噸上攻至3700美元/噸。深受原期貨空頭和結構性期權的雙重壓力,劉其兵終於爆倉。
當年“十一”國慶長假過後,銅價突破4000美元/噸大關。劉其兵再度失蹤。此時,他所建的空頭頭寸已達到20萬噸。按照法庭認定的數據,賬面虧損達到了6.06億美元。
“鐵娘子”呂嘉范
如果沒有國儲中心負責人的支持,很難想象劉其兵怎樣能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恣意馳騁國際、國內兩個期貨市場而不被覺察。同案被一審判決六年的呂嘉范,正是原國儲調節中心副主任、實際上的“一把手”。
呂嘉范人稱“鐵娘子”,浙江奉化人,1945年出生,身材瘦小,同事屬下大都相當欽佩其才能與為人。“呂局長辦事精明,思維超前,為人非常好。”一位呂嘉范曾經的同事說。
1994年5月國儲調節中心成立時,呂嘉范即被任命為副主任。她當時已對期貨市場即相當熟悉。“她的思維非常超前,當時國內沒幾個懂期貨的,她就非常明白了,而且一直在籌劃通過期貨市場做套期保值。”一位期貨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劉其兵正是在呂嘉范一手提拔下成長起來的。呂不僅在1995年送劉其兵到倫敦金屬交易所實習,也於1997年7月授權劉其兵為國儲調節中心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開立交易賬戶的交易下達人。劉其兵因此迅速崛起,成為在國儲調節中心說一不二的“明星交易員”。
據呂本人的供詞,劉其兵曾在國儲調節中心於英國標準銀行等多家國外期貨經紀公司開立的交易賬戶中從事越權交易,都是一人操作,均經過了呂嘉范的同意。
國儲調節中心進出口處有20多人,處長劉其兵、副處長白靖都曾直接擔任交易員,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白靖在劉其兵為其設定的虧損幅度內,分別利用英國標準銀行、晟恆期貨等經紀公司賬戶進行期貨套利工作。但在2003年3月後,白靖未獲權進行境外交易。有權進行境外交易的“核心交易員”,惟劉其兵一人。
法庭一審判決認定,呂嘉范於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在擔任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副主任、法人代表期間,明知國有單位不能進行非套期保值期貨交易的規定,仍同意劉其兵進行上述期貨交易;後在其離任交接工作時,故意隱瞞相關事實,致使繼任人員對劉其兵的行為未能及時發現,並持續至2005年10月。呂嘉范以國有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獲刑六年。
6.06億美元與9.2億元人民幣
在劉其兵2005年10月失蹤之後,國儲調節中心成立了應對小組。
當年11月間,震驚之餘,國儲局先是對外否認劉其兵為國儲局正式員工,又稱其投資為個人行為,還宣稱國儲局掌握的儲備銅高達130萬噸,應付交割綽綽有餘——正常情況下,這一數字不會被公布。
到12月,應對小組先後採用實物交割、平倉、展期多種方式止損。12月6日,公安機關以涉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對劉其兵立案偵查。
2005年底,國儲局引人注目地四次公開拍賣儲備銅,每次投放2萬噸,總數共8萬噸之多。
外界猜測國儲是想借釋出儲備銅來平抑銅價,進而影響倫敦期銅的價格。但現在看來,國儲局更有可能只是為了變現儲備銅彌補賬面虧損。
為了保證儲備銅不被出口至境外,國儲局對競拍者作出嚴格限制,只允許境內註冊的生產加工企業參與,所有貿易商都被擋在門外。
最初兩次拍賣確實起到了平抑銅價的作用,國內銅價每噸回落了3000元,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也從4200美元一線回落到4104美元。
但是,由於後兩次拍賣的起拍價過高,儲備銅的質量差異較大,最後一次拍賣只成交了約20%。最終,銅價又回到了起點甚至更高。與此同時,應對小組分別向倫敦金屬交易所設在新加坡和韓國釜山的交割倉庫運去了6.628萬噸銅,用於交割。
據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的三份專項《審計報告》,以及審計所依據的國儲調節中心出具的外盤投機賬戶情況匯總表、標準銀行實貨頭寸和資金情況匯總表等相關書證,法庭一審判決認定:截至2007年4月30日,劉其兵在境外越權交易未平倉頭寸已基本處理完畢,越權交易發生的資金賬戶淨虧損為6.06億美元。應對小組為挽回損失,由國儲局提供了13.323萬噸電解銅,分別用於境內拍賣和境外交割。
這13萬多噸銅的賬面成本為30億元,處置完畢後收回人民幣54.4億元;收回的款項扣除賬面成本後,實現賬面收益折合美元為3.13億元,加上其他方法,共計挽回損失美元4.62億元。據此,法庭認為,此後,劉其兵在境外越權交易造成的賬面損失降為1.4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1.1億餘元;扣除劉在國內期貨賬戶的盈利人民幣1.89億元,累計虧損人民幣9.2億元。
“對於中國這個銅進口國來說,對外實物交割如此大量的銅是不符合國家利益的。”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2007年中國的銅消費量是462萬噸,產量334萬噸,進口精煉銅(等同於電解銅,含量為99.95%)137萬噸。
“一般說來,歷年來中國進口銅的數量都占銅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黃成康說。
然而,以實物交割加拍賣儲備銅價款“挽回損失”,仍只是在賬面上挽回損失而已。國儲局管理儲備銅,需要輪換出庫,即將儲存一段時間的舊銅在市場上出售,再購入新銅。假設儲備銅總量不變,購入新銅的資金即主要來自出售舊銅的貨款,再加上其間發生的一些合理成本。由於市況萬變,出售與購入之間會有價格波動,可能會發生一些正常的盈虧,屬於儲備管理的合理範圍。
但是,此次國儲拍賣加上實物交割總計13.323萬噸儲備銅後,所獲價款大量用來填補劉其兵爆倉虧損。由於國儲未來必然面臨補庫的要求,採購新銅款項從何而來?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劉其兵造成9.2億元人民幣損失,竟完全沒有考慮這一因素。
事實上,由於當前銅價持續上漲,應當說,國儲補庫成本可能會更高出劉其兵交易賬戶上6.06億美元的損失,除非銅價轉頭走低。
全部損失是多少?
6.06億美元,也許還不是劉其兵交易賬戶上所發生的全部損失數額。
早在2006年5月,英國晟恆能源公司(Sempra Energy,下稱晟恆公司)法律部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他們旗下的晟恆期貨(Sempra Commodities)為劉其兵的交易提供了授信額度。
這意味着,劉其兵的巨虧中有一部分體現為對他們的欠款。
晟恆能源是美國南加州地區最大公司之一,也是一家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主業為天然氣。晟恆期貨專責包括金屬在內的大宗商品交易,是倫敦金屬交易所的第二大銅經紀商,國儲則是其長期客戶。
“我們同這家中國機構及其交易員已經打了七八年交道。”晟恆能源這位法律部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
當劉其兵空單出現巨虧之後,晟恆以及另外多家同樣向劉提供授信的經紀公司於2005年11月底聯袂赴京,與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談判。談判進展不易,晟恆主管金屬交易的負責人“在北京住了三個月之久”。
他們原本希望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承擔全部交易損失,但最終協定是“各自承擔一半的損失”。國儲局方稱劉其兵提供的授權書是偽造的,可以據此申明自己不必承擔任何損失。
“雙方所簽的合同有仲裁條款,”這位晟恆公司法律部負責人說,“我們相信,根據該條款在英國申請仲裁的話,(我們)必然獲勝。但是,仲裁決定仍然要獲得中國法院的認可方能執行,我們對此沒有把握。”
“我們損失了很多很多個百萬美元(many many millions)。”這位人士說,據他所知,其他經紀商最終亦接受了類似的分擔方案。這些經紀商包括英國標準銀行、英國聯合金屬公司、英國曼氏金融集團、美國科氏金屬公司、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等。
這項損失已經計入了晟恆公司2005年年度報表。這位人士並未直接講述損失數額,但他明確告訴《財經》記者,晟恆公司的年報中,在大宗商品交易項目中的金屬交易項下,2004年度與2005年度利潤差別“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筆損失”。
記者在晟恆公司年報的相應項目下找到了有關信息。
2004年,金屬交易是晟恆公司主要交易種類中惟一贏利下降的項目。該項目2004年度贏利1.8億美元,2005年則銳減至5400萬美元,2006年度再次盈利1.2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度的利潤相差1.26億美元之巨。
如果經紀商們最終的確承擔了為劉其兵提供信用額度所發生損失的一半,那就意味着法庭認定的6.06億美元賬面損失還不是全部損失。
——全部損失是多少?可能永遠成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