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了解美國的影子銀行
送交者: xiangshui 2009年08月09日11:51:48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了解美國的影子銀行

 

劉以棟

 

不知什麼緣故,美國人喜歡用“影子”這個詞。當年老布什競選總統時,就曾被人說成是影子。更有好事之徒打出“布什在哪裡?”的廣告,影射布什默默無聞、乏善可陳。共和黨競選團隊也不含糊,立刻打出“布什在家裡,跟老婆孩子在一起!”,隱含民主黨前總統肯尼迪的生活作風問題。現在看來共和黨的廣告不是沒有道理,接替老布什的克林頓就是一位風流總統。

 

在美國的金融系統裡面,也有一個龐大的影子銀行系統(Shadow Banking System)。根據美國現任財政部長蓋特納2008(時為美聯儲紐約分行行長)的估計,在2007年初,美國影子銀行系統的總資產大約6.5萬億美元,而當時美國五大銀行的總資產大約六萬億美元,美國所有銀行的總資產大約10萬億美元。美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多大,大家從這幾個數字就可以作出判斷。

 

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跟銀行打交道,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不一定會跟影子銀行有太多的接觸。常規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必須接受銀行監督機構的管轄;而影子銀行卻是多種多樣的。它不接受儲戶存款,所以也不受銀行監督機構管轄,屬於自由山寨。

 

倒掉的貝爾斯登和 雷曼兄弟都屬於美國的影子銀行系統,現在在風雨之中搖搖欲墜的CIT也是影子銀行系統中的一員。其它如對沖基金(Hedge Funds),結構性投資工具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SIV),金錢管道(Conduits),單線保險公司(Monoline Insurance Companies, such as Ambac and MBIA),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s)等,都屬於影子銀行系統中的一部分。中國的地下錢莊、親戚朋友之間的借貸,也應當屬於影子銀行的範疇。

 

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聽說過的影子銀行有:通用電氣資本(GE Capital),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和現在威脅要宣布破產保護的CIT。通用電氣資本紅火的時候,其盈利一度達到通用電氣總公司盈利的一半左右,當時我們就曾討論過通用電氣應當算製造公司還是金融公司。

 

影子銀行系統的最大特點是,它們不依賴儲戶存款,而是通過發行長期(Such as Securitized bonds)或者短期債券(Such as 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 ABCP)來融資。而許多退休金管理公司,各種各樣的基金會,為了追求更高的回報,也願意給影子銀行系統提供資金來源。

影子銀行和常規銀行也不是嚴格區分的。去年倒下的華盛頓互惠集團(Washington Mutual Corp)和泛美集團(Countrywide Corp)都是常規銀行和影子銀行的混合體。高盛、摩根斯坦利和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以前都屬於標準的影子銀行,現在搖身一變,都成了“銀行”。

 

金融危機以來,影子銀行的資產縮水,人們擔心它們可能有借無還,所以不願再給它們提供資金來源,所以就產生了影子銀行的生存危機。值得一提的是,中投公司最近又追加了在黑石(BlackStone)和摩根斯坦利兩家公司的投資。投資回報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與影子銀行不同,常規銀行有儲戶的存款,其利息現在幾乎是零,而政府又提高了存款保險額度(從十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降低了以市值定價(Mark to Market)的要求,這樣給銀行一個機會,讓銀行通過自己以後的盈利,慢慢把貸款里的壞帳黑洞補上。

 

影子銀行得不到政府的惠顧,所以就面臨破產的威脅。許多房屋按揭貸款公司已經破產,五大投資銀行去掉了三個,剩下的兩個投資銀行也正式轉變成普通銀行。高盛最近盈利回升,很大一個因素是競爭對手消失的緣故。

 

很難一概而論影子銀行是好是壞。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影子銀行系統在這次資產泡沫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從經濟復甦的角度,沒有了影子銀行的幫助,經濟復甦會慢許多。美國人講,成功是大家的,失敗卻無人願意承擔責任(Success has many fathers, while failure is an orphan),應當是對影子銀行的最佳注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絕對有價值的域名出租或轉讓
2005: Peter Brimelow: 選時不行看選股
2005: 中華工商時報: 百度能否延續中國概念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