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投資八大要領 |
送交者: 汪翔 2009年11月23日12:15:12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
成功投資八大要領 (美)汪 翔 在次貸危機和隨後的金融危機之中,依靠投資和金融手段對沖,獲得巨額財富的人為數少少,約翰·保爾森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保爾森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賭房市泡沫肯定破滅,以房貸債券為基礎的CDO肯定大幅貶值,和其後又繼續賭,認定那些在CDO上面投資巨大的金融公司,必然會因此出現巨額虧損,它們自己公司的股票也必然會因此而大幅下跌。 對於保爾森具體的投資細節,我在自己的《危機與敗局》(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裡面有很詳細的分析和解讀,特別是在系統地解讀了CDO和CDS之後。 巴菲特的投資成功,早就成為很多普通投資者研究和學習的對象了。即使是靠管理共同基金投資成功的彼得·林奇,也在很多年前開始,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股神之一了。 那麼,在這個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中,成功賺到數百億美元的保爾森的成功故事,是不是也對普通投資者有借鑑意義呢?不少人在問這個問題,也時不時看到文章在分析這個問題。 如果就他的投資手段和所使用的工具來看,似乎是價值較小。不少的投資者也說,像他那麼做,至少需要百萬以上的資金,自己沒有,也自然沒有必要去琢磨他的成功秘訣了。 這種看法貌似正確,實際上是錯誤的。對我來說,投資的成功,實際上不在於規模,而在於你所有的心態和基於這種心態所做出的理性決策。(詳細的分析,請參閱《價值投資:股市投資成功之道》(汪翔 著,崇文書局,2009年版)) 如果你再深入思考和回味一下,可能就會恍然大悟,看出他和巴菲特的投資成功,實際上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如果要將從保爾森身上獲得的啟迪歸結為幾條的話,那麼,至少可以有下面幾點了。也就是說,保爾森的成功,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至少可以從八個方面獲得借鑑。 其一,不可人云亦云,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依賴專家的意見,表明你在隨大流,而隨大流的結果,可能只能是喝湯而吃不到肉。如果你在這時候還自以為自己比一般人更聰明,那麼,結果可能就是更大的麻煩。 不少的人一次次提醒說,在大多數金融專家都在誇獎某種產品是必須擁有的時候,你就更得小心了。即使這種新產品真的很好,在大家都在說它好的時候,實際上最好的投資機會已經過去了。你再進去,就是接刀子,在“比蠢遊戲”中當一個更蠢的人了。 這叫做,好的產品和好的公司,並不意味着就是好的股票。 巴菲特一再強調說,你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如果你得到的價值高於你付出的價格,再好的產品和公司,你都應該割捨。 按照巴菲特和格林伯格的說法,如果大家都朝一個方向走的話,很可能就意味着有問題。也就是說,你得有自己的判斷。如果你無法找到這種判斷,那麼,危機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其二,多研究一點金融危機的歷史,多回顧一下自己在過去幾次股市大跌中吃虧的原因。這種對於失敗的總結,給予你的價值可能比成功的還要大。 很多人能夠時不時在股市賺到錢,而且還是時不時很運氣地賺“大錢”。如果你不知道你得以賺錢的原因,只覺得,只要能夠賺錢,誰在乎,那麼,你離麻煩也就不遠了。如果你是因為“不小心“,在事與願違的情況下賺了大錢,那麼,你的麻煩就會更大。 有人說過,基於錯誤的原因賺到錢,比基於正確的原因虧了錢還要可怕。 因為,這樣的結果是,你從此已經不知道哪裡是方向了。你已經進入了迷宮,只能靠沒有多少把握的運氣來指導你前行。這時候,你最好是選擇暫時的退出。這和打仗的道理也是一樣,留有青山在,何愁沒柴燒。機會有的是,不要太留念已經失去的機會。 這和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樣。如果你因為任何的原因錯過了一個出口,可千萬不可勉強,否則,你付出的代價,可能遠高於你因為繞路將要付出的汽油費和時間。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能夠逆市賺錢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中年人。記得在IT泡沫時代,開始時賺錢的主力,都是那些從商學院畢業出來沒幾年,沒有見識過什麼叫做失敗的年輕人。他們在開始時的輕易得手帶來的志得意滿,讓他們不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讓他們自我覺得,那是因為自己年輕,能夠理解這些完全不同的新產品和服務。結果,年輕人獲得的是曇花一現的富裕,反倒是巴菲特這樣的老頭子,慢吞吞賺大錢,笑到最後。 這個世界最終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再新的東西,在靈魂上也還是在承接着傳統。 其三,如果你對金融危機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你就會知道,泡沫的製造和破滅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必然的周期性過程。現代科技的發達,特別是通訊手段的發達,使整個世界更加“同一化“。 由於大家都在閱讀同樣的報紙,看同樣的新聞,聽類似的專家的建議,所以,這種結果所造成的“一致性”,很容易將人們的情緒一起推向極端。而極端的結果,要麼是極度的同時悲傷,要麼就是快速的泡沫製造。 所以說,你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特別是在賺容易錢的時候。雖然做到這點很難。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其四,關注債券市場,雖然你不太可能會在那裡投資一分錢。在過去,投資者對於股市傾注了太多的熱情和關心,而對於債券市場則關心不足。大多數人喜歡“冒險”,覺得債券市場太安靜,缺乏激情:風險低,投資回報不夠高。 實際上,債券市場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市場。很多金融市場的下一步走向,很多在股市看不到的預兆,可以更早些時候從債券市場看出來。至少這次的次貸危機給出的就是這樣一個沉痛的案例。債券市場的投資失誤,造成投資債券的金融公司大虧,結果它們的股價就大跌。 如果你有機會讀到我的《博弈時代》(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那本對於金融危機演進過程的解讀的“歷史書”,你就會“發現”,很多信號實際上在債券市場已經提前好幾個月就非常明顯了。可是,在公司的股價上卻遲遲沒有反應出來。美國國際的情形如此,雷曼如此,花旗銀行也是如此。 其五,關注市場上出現的新的投資工具和手段,即使那些手段你自己不太可能親自使用。金融創新是金融界最喜歡做的事情,雖然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自掘墳墓。不過,有時候,新的金融手段也是成就你大業的重要機會。 如果沒有信用違約掉期(CDS),保爾森就沒法賭房貸債券的大幅下跌,或者即使可以,也沒有那麼方便。以開放的心態來關注新的金融投資手段,很可能你就能發現讓你發財的新辦法。 同時也注意到,很多時候,新的金融手段會被貪婪的華爾街人濫用,而這種濫用可能也是你能夠獲利的機會。金融市場的對壘和戰場上的軍事對壘一樣,敵人的強勢永遠是相對的和可以變化的,如果對手將這種強勢使用過度,帶給你的可能就是順應歷史潮流吃掉對手的機會。 記得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開始時,希特勒的強勢讓斯大林和蘇聯紅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是,給予時日,順應潮流的斯大林還是獲得了機會,最後讓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丟掉了自己靈魂。 股市也是一樣,金融對壘就是那麼一回事。 其六,善用金融市場提供的各種保險工具,保險產品的功能應該不僅僅是保險,如果使用得法,它們也能夠成為你進攻敵人的利器。一聽到保險,很多人可能就會聯想到汽車、房屋、人壽和醫療這些傳統的保險產品。 實際上,除了讓保爾森大賺,同時也讓美國國際集團走向頻臨破產邊緣的那個特殊的“保險產品”CDS之外,基本的對沖工具,像CALL和PUT之類,很多時候可能也是你難得的好夥伴。善用它們,你可能會感覺像是獲得了得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似的。 我曾經在自己的博客上兩次簡單地談過,怎樣用對沖的手段來玩百度。至此為止結果還不錯。有人藉此批評我說,那種對沖獲利機會太小,而且風險太大。如果你仔細想想,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再者,在現在430美元左右的這種價位,百度還能夠瘋狂到哪裡去。如果繼續複製過去一段時間的瘋狂,那麼,我覺得,就到了你應該完全避開它的時候了。 不要太貪婪。不要自以為你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其七,見好就收,不可墜入愛河。想想看,如果保爾森不及時將他所購買的大量CDS在價格最有利時及時出手,如果持有到現在的話,估計他也賺不了幾個小錢。如果他對金融股票的賣空不在今年2-3月份時及時Cover的話,他現在看到的也可能是虧損。 “長期持有”的策略使用很需要技巧,你需要看準對象和時機。世界上沒有永遠不變的“愛戀”,即使是兩情相悅,如果你不隨着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更新愛的內容,你最後也還是會因為乏味而被人遺棄。人類的感情如此,投資股市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核心一樣,不同的只是所表現的形式。 時勢造英雄,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在股市,實際上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這場金融危機,自然就沒有保爾森的富有。但是,他的富有也是他長期跟蹤、關注和分析的結果。 記得有人曾經問過巴菲特,在危機中他投資高盛等公司,每一次出手都是50億美元為單位,那麼,這麼大的手筆,他所花費的時間是多少?巴菲特的回答讓所有的人吃驚:五點鐘!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如此“輕率”的巴菲特,還能夠一再將風險控製得那麼好。巴菲特又回答了第二句話:我那五分鐘的決策,是以五十年的觀察和分析為基礎的! 其八,人生的機會既多,亦少。多,是因為,才十多年時間,我們就已經看到了IT泡沫的狂熱,流動性過剩的牛勁沖天,還有金融危機之後的巨幅反彈。少,則是說,這樣的機會好幾年才出現一次,而且,很可能在出現的時候,你已經沒有能力來借力打力了,只能夠乾瞪眼自我嘆息。 這場牛市之後,估計也會有泡沫產生,而且,還可能泡沫的規模不小。因為,畢竟,由於危機,各國注入的流動性太大。那麼,在這之後,就應該是泡沫的破滅了。這種破滅可能就發生在2015-1018年之間,而且,這種泡沫很可能還與中國關係密切。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遭受的創傷最小,警覺自然也就最低。得意忘形之後,很多明顯的危機信號可能就會被忽視。這就是危機的根源。 時勢造英雄,在下一場危機到來之前,你準備好當一回英雄嗎? 對於這種結果,作為投資者,你又打算怎麼個準備法呢?靠每天看股市價格變化圖嗎?還是抽點時間,研究和學習一點更深層次的東西,歷史的、政治的、金融的? 【節選自:《格林伯格傳》(汪翔 著,即將出版),有所改動。】 『汪翔(原創),作者保留所有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2009年11月23日』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