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首席經濟學家 簡世勛為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說,美國應收回其保護主義腔調越來越濃的言論。美國人不應忘記,正是由於中國等債權國的雄厚財力,才使美國的財政刺激成為可能。制裁只會讓世界陷入愈演愈烈的保護主義、匯率動盪和利率衝擊。
文章說,因此,美國最好認識到,美中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讓這種威脅適得其反。此外,美國應與中國政府合作,推動中國國內經濟亟需的社會保障和消費者信用改革。除非實現這一切,並讓中國家庭學會消費,而非只知道儲蓄,否則
文章一開始提到,儘管華盛頓人人都認為人民幣應升值,但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這麼想。難道中國人是對的?畢竟,將貿易失衡歸咎於他國操縱匯率的陰謀詭計是很容易的。上世紀80年代,日本龐大的盈餘被認為是蓄意低估日元的結果。但儘管後來日元大幅升值——這一點從上周日本央行(BoJ)決定干預匯市以壓低日元就可看出——該國盈餘仍在頑強地增長。
美國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上周在國會作證時,清楚地表達出了這樣一種常規智慧:人民幣低估“有利於中國的出口行業,同時意味着,中國的進口成本要高於其應有的水平”,由此導致國內消費偏低。這一論斷假定,名義匯率的改變會導致競爭力出現持久的調整,進而將緩和當前的全球失衡。但這兩個假定都存在嚴重的缺陷。
文章說,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是不會消失的,不論人民幣匯率最終是多少。
關於第一個假定,中國人均收入仍十分低,年均收入約為3000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為4萬美元。兩者之間的差距正緩慢縮小,是因為中國新的開放政策吸引了高質量資本和管理,加之異常廉價的勞動力過剩,讓中國極具競爭力。換言之,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比重漸增,與人民幣低估毫無關係。
此外,人民幣即使升值,也改變不了中國的競爭地位。中國最嚴峻的資源配置失衡,是勞動力利用率不高。中國幾乎取之不竭的窮困農民工資源,限制了工資水平上漲的速度—— 略高一些的工資將更多的勞動力吸引到繁榮發展的城市,進而限制了工資水平進一步上漲。人民幣一旦升值,這些限制將變得愈發明顯,暫時喪失的出口競爭力將被國內工資下降所抵消。因此,中國領導人的說法是對的,即人民幣升值除了極短期之外不會有什麼效果,從長期來看還將傷害中國的勞動力。
第二個假定同樣站不住腳。誠然,政策制定者一直設法通過調整匯率來實現經濟“再平衡”。日本上世紀80年代曾進行過嘗試,但隨着出口放緩,其經濟走向繁榮,為 80年代末出現的泡沫和之後的通縮式停滯埋下了禍根。2008年,英鎊貶值,但英國的貿易表現仍很糟糕。中國完全可以援引這兩個例子中的任何一個,作為自己拒絕動作過大的理由。
但是,中國外匯儲備大幅增加,難道證明不了中國正在操縱人民幣匯率?即使在這一點上,我也無法確定。中國很可能希望將所持美國債務轉換為範圍更廣的資產,包括美國公司。但美國國會對此熱情少得不能再少。的確,由於美國眾議院往往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中方收購美國企業,中國幾乎只能將其盈餘投入美元資產。
由於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升值必然意味着美元貶值。因此,歸根結底,將美國的匯率政策形容為美元貶值政策(而不是推動人民幣升值)可能更準確些,它反映出的不是美國貿易困難,而是其債務過多。美元一旦貶值,為支持美國金融體系而發售的各種國債的價值,按人民幣計算都將大幅下跌。而在中國人看來,這看上去會十分可疑,像是一種違約。難怪他們不願意讓人民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