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看着中國和美國為了玩政治遊戲,引發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有如過山車式地上下折騰。這不由讓我擔心起當事國的經濟穩定,同時也想起了教科書上說的貨幣的種類和形式。
原始貨幣是物物交換的互惠商品貨幣,術語為一般等價物。其價值融於其自身的利用價值,也就是說,等價錢幣能給擁有者帶來實用好處。交換媒介可以是貝殼,箭頭或浣熊皮毛。互惠交換貨幣最著名的形式就是貴金屬硬幣,其價值基於該金屬的自身價值。
信用貨幣是互惠商品貨幣的衍生,其本省沒有任何價值。貨幣的發行者,通常是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承諾把貨幣換成等量的商品或貴金屬。直到上世紀70年代為止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貨幣是信用貨幣,這些貨幣和美元掛鈎,而美元又和黃金掛鈎。
美國因越戰而瘋狂累債。為了敷出,美國又拼命印刷鈔票,通脹也隨之而起。於是,貨幣投機商們懷疑美國政府是否有能力保持經濟的平衡。而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覆蓋不了投放市場流通的美元量。1970年底,美國的黃金儲備只能覆蓋整個市場上流通美元的22%。1971年的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吹響叫停哨子,美國正式宣告不再把美元直接和黃金兌換。
1971年以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貨幣體制既不是互惠商品貨幣,也不是契約置換的信用貨幣。現今貨幣被稱為菲亞特貨幣。和信用貨幣相比,菲亞特貨幣明顯不能保值。在自由經濟的市場上,商品的持有人有權定價,而菲亞特貨幣的持有人卻無法保證其手中貨幣的價值。
惡性通脹在歷史上頻繁出現。這也是國家把私有財產收歸國有的一種途徑。Kennth Rogoff 在其 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調查報告中有很詳細的說明。這是比華爾街龐氏金字塔更為龐大的遊戲。